深夜,28 岁的小茜躺在床上,脑海里的念头一个接一个地蹦出来。" 明天的提案,客户会不会否定?"" 父母最近体检,结果好像有点问题 ……" 这些念头此起彼伏,尽管她试图转移注意力,但她依然心跳加速、肌肉紧绷,直到凌晨两三时才迷迷糊糊入睡。
小茜发现,她的同事虽然在项目截止期前一周也会出现紧张情绪,但通常在项目结束后他们就能恢复轻松。这揭示出一个关键区别:通常的焦虑是事出有因的短期反应,而病理性焦虑是无明确对象或过度担忧的慢性状态。
持续时间长。患者过度担忧和焦虑状态通常至少持续 6 个月。
伴随多种症状。患者时常感到紧张或坐立不安、易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或头脑一片空白、易怒、肌肉紧张、睡眠紊乱。其中,睡眠紊乱包括难以入睡、睡眠浅、早醒、睡眠质量差等。
导致功能损害。这些症状导致患者在社会交往、职业发展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出现明显的功能受损。
生物学层面,遗传因素通过家族聚集性,体现个体对压力的易感性;神经生物学机制涉及杏仁核过度活跃,前额叶皮层功能异常,以及神经递质失衡等情况。
心理学层面,负性认知模式如灾难化思维、低不确定性容忍度和回避行为,早期经历的童年创伤,过度保护或控制的养育方式,缺乏安全感的成长环境等,可能进一步增加患病风险。
社会与环境层面,长期或重大的生活压力事件,如工作压力、经济困难、人际关系冲突、罹患慢性疾病、亲人离世,以及社会支持不足等,都可能成为诱因。
广泛性焦虑障碍是可以有效治疗的。患者通过规范治疗,能够显著缓解症状、恢复功能,并大幅提升生活质量。通常情况下,选择性 5-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5- 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为一线治疗药物。认知行为疗法是首选且循证证据较为充分的方法,通过改变扭曲认知、减少回避行为及教授放松技术发挥作用,效果较为持久。
中重度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通常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药物治疗,其中,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提供长期的应对技能,药物治疗能帮助缓解症状,让患者更好地参与治疗。
规律运动
每周 3~5 次持续 30 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是天然的抗焦虑药物。
优质睡眠
固定作息时间,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睡前远离电子屏幕。
均衡饮食
减少咖啡因、酒精的摄入,确保营养摄入均衡、全面。
认知重构
识别自动负性想法,如 " 我肯定会搞砸 ";质疑其证据和合理性,如 " 有什么证据支持这个想法 ";用更合理、平和的想法替代负性想法,如 " 我可能会遇到挑战,但我已经作了准备,可以尽力而为 ";行为激活,即采取积极的行动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如拆解问题步骤、寻求帮助,而不是沉溺在无尽的担忧中。
情绪着陆
当遭遇焦虑突袭时,"5-4-3-2-1" 情绪着陆法可以快速把情绪拉回当下,具体做法是说出看到的 5 样东西、听到的 4 种声音、触摸的 3 个物品、闻到的 2 种气味、尝到的 1 种味道。
压力管理
每日练习深呼吸,如 "4-7-8" 呼吸法(用鼻子吸气 4 秒,屏住呼吸 7 秒,再用嘴缓慢呼气 8 秒),以及正念冥想或渐进式肌肉放松法,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
寻求支持
不要孤军奋战,可以向亲友坦诚说出自己的感受,与有相似经历的人交流,分享经验,互相鼓励。
如果通过以上方法都无法缓解焦虑,当焦虑持续超过 6 个月,难以自控,并显著影响工作、学业、社交或家庭生活时,我们就要主动寻求精神科医生和专业心理治疗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