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喜剧之王单口季》第二季(下称《喜单 2》)圆满收官,一众 " 小人物 " 也终于走出心底的浪浪山:
翟佳宁一语点醒内耗人:唯心主义的最高境界是唯我独尊;房主任用亲身验证:人到 50 也能重启人生;嘻哈则直接自曝身份:"21 世纪最后一个女侠 " 其实是个(前)空姐。
演员们手握话筒在聚光灯下轮番上阵,用荒诞的、真实的、辛辣的、真挚的故事,带着观众完成了一轮接一轮的情绪快充。
5 分钟表演,却让人快乐一整个夏天,这或许就是喜剧的力量。
为了从数据维度上呈现出脱口秀综艺到底让观众和市场看见了什么,我们盘点了近年热播的几档脱口秀综艺的数据表现,来看看线上脱口秀到底 " 火 " 在哪里?又为什么而火?线上爆火的脱口秀节目对行业有何影响?对品牌来说,脱口秀爆火又利好在哪里?
话题造浪者," 喜剧的力量 " 被看见
如今,在周末傍晚,约上三五好友,酣畅淋漓地看上俩小时脱口秀,已经成为了不少年轻人入夏的仪式感,其重要性,不亚于过年不能没有饺子,广东人不能没有福建人。
而在所有脱口秀节目中,《喜单》堪称标杆之作。我们汇总了过去几年季播类脱口秀综艺 IP 在豆瓣上的历年平均评分,其中,《喜剧之王单口季》《脱口秀和 Ta 的朋友们》《脱口秀大会》《吐槽大会》都表现不错,得分均在 6.5 分以上,《喜单》则以 7.9 的平均分成绩领先于同类型节目。(注:平均分基于两季节目的综合表现,分数取自两季数据的平均值。)
《喜单 2》整季节目仅有 10 期,据云合数据显示,《喜单 2》不仅在 " 市占全网霸屏榜 8 月月榜 " 中荣获 TOP1,还在细分维度中多次登顶:获得 " 全网综艺 TOP1" 共 9 次、" 热播综艺 TOP1"9 次、" 全舆情热度 TOP1"7 次,成为云合唯一夺得 TOP1、且多次霸榜 TOP1 的喜剧综艺。
可以看出,随着每一期节目的更新都能引发观众的热情追更,充分展现了《喜单 2》在市场中的受欢迎程度和其 IP 影响力。
据微博和小红书数据统计,自开播以来,《喜单 2》在小红书的相关发帖量超 61w,微博主话题阅读量达到 23.8 亿,微博近期作品阅读量也达到 24.4 亿,在同类型节目中数据表现亮眼。官方数据显示,微博热搜热榜 1308 个,主榜热搜 206 个,文娱榜热搜 316 个,其中 TOP10 热搜 116 个。
小人物的生活烦恼和思考,不仅只是台上一笑而过的段子,而是掷地有声的回响,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中,带给人思考和治愈的力量。这才是《喜单 2》为什么能在年轻人中迅速竖起口碑的关键原因。
附近也开麦——线下脱口秀爆火,票房激增 135%
让小人物完成到 " 喜剧之王 " 的转变,只是《喜单》这座冰山被看见的一角,在看不见的地方,《喜单》正在实实在在地撬动一个线下市场的崛起。
线下俱乐部悄然增多是明显的变化之一。台下十年功,脱口秀演员也不例外。聚光灯之外,每个演员基本都要经过数百场线下开放麦的打磨,而这除了演员自身的坚持,线下脱口秀俱乐部的托举显得尤为重要。
" 后浪研究所 " 发现,曾经,脱口秀是北上广深文艺青年的 " 限定快乐 ",而如今,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下沉市场渗透。近几年,三四线城市脱口秀俱乐部正在遍地开花。
今年的《喜单 2》节目中,线下俱乐部的覆盖度和合作数量再次提升,涉及全国 35+ 家俱乐部,包括单立人喜剧、喜番喜剧、来疯喜剧、过载喜剧、后仰喜剧、不止喜剧、喜剧联合国、三脚猪喜剧、会说笑喜剧、SpicyComedy、Stand:by 等在内的众多国内知名喜剧俱乐部,覆盖了国内 10+ 城市、3 个国家 / 地区。
除了和全国各地的脱口秀俱乐部通力合作,《喜单》还通过巡演、专场等多种形式持续为行业注入活水。
例如,《喜剧之王单口季巡回演出》走过 20 多座城市,拼盘演出大麦评分高达 9.2,小鹿等知名演员也在节目后随即启动全国巡演,这些动作不仅拓宽了市场的广度,也提升了脱口秀文化传播的深度。
产业从一家独大到多点开花,形成内容生产与人才孵化双向通道,越来越多城市脱口秀发展起来,观众从屏幕走向线下,新人从线下反哺线上,共同推动产业繁荣。
此外,市场的成熟,更直接体现在演出品质与票价的 " 双升 "。曾经脱口秀专场票价大多不超过 180 元,而如今,如小鹿、付航、刘旸等头部演员的专场门票最高已达 580 元,并且常常一票难求。演员个人商业价值的提升、专场内容的精细化制作、观众付费意愿的增强,共同构筑了脱口秀商业价值的正向循环。
可以说,《喜单 2》不再仅仅是一档节目,它已逐渐成为一个生态型的喜剧品牌,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多城多地共振,真正把脱口秀做成了这个时代的一种生活方式。快乐正在变得更易得、更精彩、也更值得付费——而这,或许正是 " 喜剧大众化 " 动人的样子。
出圈热梗不停广告收入翻倍,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脱口秀的魅力点燃了荧屏和剧场的观众,同时,它的热度也不断蔓延到商业层面,吸引了越来越多品牌的目光。
随着线上线下的出圈效应叠加,广告主们也看见了喜剧内容背后蕴藏的巨大潜力。爱奇艺数据显示,《喜单 2》广告收入较首季实现翻倍。
这一数字不仅印证了节目的市场号召力,也让品牌们意识到:无论是综艺 IP、选手个人,甚至是那些出圈的热梗,都可能成为新的传播入口。
相比去年的 6 家品牌赞助,《喜单 2》今年迎来了数量更多的合作伙伴,阵容里既有乐堡啤酒、夸克 APP 这样的新生代品牌,也有出行服务、美妆等更广泛的行业加入,为节目注入了更加多元的商业能量。
与此同时,滴滴出行今年也玩出了新花样,不仅结合节目内容产出了多个爆款广告,还在线上线下的宣传中将 " 喜剧语境 " 与品牌服务巧妙结合,进一步放大了声量。
可以说,《喜单 2》不仅让合作数量大幅增长,更通过行业版图的拓宽与营销玩法的升级,让品牌影响力在节目舞台和大众市场上实现了双重放大。
更值得一提的是,衍生内容天然具有 " 轻量、灵活、贴近生活场景 " 的特点,这也让其在节日营销中展现出独特优势。
《喜单》的 IP 衍生内容不仅在数量和影响力上不断拓展,更在满足品牌多样化营销需求、尤其是节日场景营销方面,展现出强大的承载力与创新空间。
除此之外,品牌结合观众情绪与选手个性,推出碎片化广告,让品牌与观众的认同感自然建立,更加强调情感的共鸣,同时广告词也更加贴合选手风格。
更值得一提的是,节目热梗的即时性为品牌提供了快速反应的土壤——比如唐香玉甩出 " 女人敢炸蚂蚱不敢吃蚂蚱 " 的金句后,夸克立刻上线广告 " 上夸克搜‘哪里的蚂蚱做法最好吃’ ",笑点与广告一气呵成,持续吸引用户关注。
《喜单 2》让品牌的投放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与内容同频共振,从新品上市到文化联动,从情绪营销到热梗借势,多元化亮点层出不穷,也让品牌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
有泪有笑的深度沟通," 小人物 " 也发声
如果说笑声是脱口秀的 " 第一语言 ",那么在《喜剧之王单口季》的舞台上,笑声背后更多的是共鸣、呼吁和立场。这个舞台,不仅属于技巧娴熟的喜剧演员,更属于那些曾经缺乏话语权的 " 小人物 "。
从去年的黑灯吐槽 " 不锈钢盲道 ",到今年嘻哈提倡 " 空姐裤子自由 ",脱口秀早已超越了 " 快乐 " 和 " 吐槽 ",成为了一种社会表达方式,把小人物的视角、边缘群体的困境、社会结构的矛盾搬上舞台,让更多原本沉默的声音被听见。
这种 " 被看见 " 的力量,首先体现在新人演员的崛起。今年《喜单 2》共有 27 位新人登场,其中全国 12 强里新人比例高达 41.7%,而 4 位 00 后选手更是全部闯入半决赛。
在更多被看见的 " 小人物 " 中,房主任无疑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从 6 月 27 日到 8 月 8 日短短六周,她凭借《喜单 2》的曝光成为赛道里涨粉速度最快的新人,抖音与小红书涨粉高达 97.9 万,总粉丝量逼近百万。
更重要的是,《喜单 2》从来没有停留在制造笑点的层面。演员们用段子不断触碰现实困境,输出价值观点,把对社会的观察和对现实的思考化作轻松的表达,传递给更广泛的观众。
从 " 话题造浪者 " 的全网破圈,到 " 附近也开麦 " 的线下扩张;从赞助矩阵与 IP 衍生的商业跃迁,到 " 小人物被看见 " 的价值共鸣,《喜单 2》完成的,不是一季综艺的热度循环,而是一套内容—行业—商业—社会的闭环重构。在这样的跃进中,我们看到,喜剧不只制造笑声,更在制造连接——连接个体与个体、城市与城市、品牌与用户、今天与明天。
对行业而言,这是一条可持续的增长路径:新人与 00 后迅速进入主赛道,俱乐部网络与专场品质双升,线上内容成为线下供给的 " 孵化器 ",让脱口秀从小众兴趣变为可付费、可传播、可复制的生活方式。
对品牌而言,这是一张清晰的商业地图:赞助升级带来声量与信任的上限,IP 衍生为节日与场景化营销打开高频触点,选手共创与热梗敏捷传播把沟通成本降到最低、把记忆锚点拉到最近;当品牌学会 " 说人话 ",产品就能顺势进入观众的日常清单。
而对观众与社会议题而言,价值的答案更简单也更难得——舞台为普通人亮灯,段子为真实处境命名。那些曾被忽略的困境、细微的情绪、需要被理解的身份,在笑声里获得了尊严与被听见的权利。当喜剧把 " 我 " 的故事讲清楚,社会的对话就更顺畅,商业的转化也更自然。
《喜单 2》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某个爆梗、某次爆满,而在于它把 " 让更多人被看见 " 变成一种稳定的能力——一种能持续孵化新演员、激活新市场、成就新品牌、开辟新价值的能力。
下一季的舞台灯亮起时,或许还是五分钟、一支话筒,但被点亮的,将是更多的城市、更多的生意、更多的普通人。有泪有笑的深度沟通继续进行,喜剧的力量,也将继续把不为人知,变成人人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