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2小时前

东北 80 后,从马斯克身上薅了 10 个亿

文 | 融中财经

朱晓彤,正在特斯拉兑现自己的黄金时代。

这个出生在沈阳的 80 后(Tom Zhu),原本只是负责中国充电桩网络建设的中层,如今却成了马斯克最信任的 " 战时将领 ",手里攥着让人咋舌的财富筹码。

短短三年,这位特斯拉全球制造掌门人,靠着行权和减持,已经从马斯克和特斯拉身上变现了超 850 万美元的现金,还握有市值逾 2000 万美元(约合 1.5 亿人民币)的股票,以及一份未来潜在价值高达数亿美元的股权激励。

讽刺的是,就在马斯克在 X 上放话 " 如果他们不在特斯拉实现规模化自动驾驶前平仓,他们会被彻底击垮 " 时,包括朱晓彤在内的他的左膀右臂们却在大举套现离场。他们的 " 落袋为安 " 和其创始人豪赌未来的姿态,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背后不只是一个人暴富的故事,更说明了特斯拉业绩承压、高管集体减持、股东信心波动的现实,也勾勒出马斯克用股权激励捆绑高管、却难以阻止他们兑现的无奈。

这种无奈中藏着马斯克的 " 长远算盘 "。马斯克总说地球早晚会有 " 生存风险 ",比如气候问题、资源耗尽,所以 " 把人类送到火星定居 " 才是他的伟大目标。

为了这个目标,他手里的公司没一个是 " 单打独斗 " 的,反而像串珠子,凑成了一套 " 火星闭环 ":SpaceX 专门造星舰,相当于未来的 " 火星班车 ",负责把人和物资送过去;Starlink 搞卫星互联网,就是 " 地火对讲机 ",到时候火星跟地球联系全靠它;还有以前的 SolarCity(现在并到特斯拉能源里了),专做太阳能,等于是 " 太空充电宝 ",不管在地球还是火星,都得靠它搞清洁能源。

而在 AI 这个火星计划的 " 智能大脑 " 战场,马斯克同样让旗下公司形成联动。就在 8 月 25 日,xAI 联合马斯克旗下社交平台 X(前推特)起诉 OpenAI 与苹果非法合谋阻挠竞争,指控其通过应用商店偏袒、垄断资源压制创新。这步棋既是为保障 Grok 等 AI 产品的发展空间,更是为特斯拉自动驾驶、SpaceX 星舰控制系统储备不受垄断掣肘的底层技术,让 AI 也成为闭环中不断咬合的关键齿轮。

而特斯拉呢?更是这套计划里的 " 关键 " ——靠卖电动车、做储能,先在地球搞起零碳体系,既能延缓地球环境恶化,给 " 移民火星 " 多争取点时间,还能靠卖车赚钱,给 SpaceX 那些烧钱的太空项目输血,顺便积累电池、AI 这些能用到火星的技术。

也正因为马斯克盯着的是这么远的 " 太空目标 ",他对特斯拉的 " 长期价值 " 才格外执着;可对朱晓彤他们来说,先把手里的股票换成真金白银,才是更实在的选择。

在这场关于金钱与信念的较量里,朱晓彤提前套现,而马斯克继续押注未来。特斯拉,究竟会走向何处?

从沈阳小伙到马斯克的 " 左膀右臂 "

他,十年逆袭全球制造掌门。

2023 年初的一个公开场合,埃隆 · 马斯克语气随意地说:" 我已经找好了接班人。" 当时没人想到,这句玩笑话所指的,竟是一名中国高管。

而随着后续特斯拉内部权力变动,这个答案逐渐清晰——来自中国沈阳的朱晓彤,早已凭借一次次 " 救火 " 表现,跻身马斯克的核心决策圈。

朱晓彤 1980 年生于沈阳,大学时远赴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学习工商管理。2014 年加入特斯拉时,他不过是一个负责中国超级充电桩项目的中层。

那一年,特斯拉在中国刚刚起步,工厂尚未落地,品牌还被视作 " 高端玩具 ",而朱晓彤凭借过人的执行力,仅用一年时间就在全国主要城市建成了覆盖广泛的超级充电网络,成为特斯拉在中国扩张的 " 开路先锋 ",也为他在特斯拉的职业道路埋下关键伏笔。

真正让他在马斯克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 2020 年的上海工厂抗疫战役。那时新冠封控下,工厂濒临停产,朱晓彤亲自 " 吃住在厂 ",带队闭环生产,硬是把产能维持住。

马斯克后来多次提及那段经历,称 " 如果没有上海工厂的坚持,特斯拉的交付量会雪崩 "。从那时起,这位中国高管开始逐渐走入马斯克的核心圈子,成为其眼中 " 能打硬仗 " 的关键角色。

2022 年底,特斯拉的产能困境再次摆在马斯克面前。在德州超级工厂产能爬坡不及预期的危急时刻,他紧急召唤朱晓彤飞往美国 " 救火 "。朱晓彤抵达后迅速梳理生产流程,推动产能逐步回升,这次跨洋支援进一步巩固了他在马斯克心中的地位。

2023 年 4 月,朱晓彤被正式提拔为特斯拉汽车业务高级副总裁,全面负责全球制造和亚洲销售——他成为继马斯克之后最有权力的 " 二号人物 "。一个从沈阳走出的技术小子,摇身一变成了世界最大电动车制造商的全球制造掌门,以及特斯拉中国区的实际掌舵人。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5 年 7 月,马斯克突然辞退了任期 8 年之久的制造与运营副总裁奥米德 · 阿夫沙尔(其负责欧美销售与制造),自己直接接管了欧美市场销售。而阿夫沙尔的离职,恰好成了朱晓彤职责升格的契机:朱晓彤不仅继续监管亚洲销售业务,还进一步接手了全球制造业务的核心权限。

一时间,这位 "80 后高管 " 声名鹊起。业内解读,这意味着特斯拉要 " 整合全球生产运营 ",进一步加码对亚洲市场的重视,而朱晓彤掌握的资源和影响力大幅增强,也为今后的财富兑现留下了更多筹码。

职位提升的同时,朱晓彤的财富也迎来爆炸式增长。

2023 年 5 月,特斯拉向 SEC 提交文件披露:朱晓彤获得了一份总计 33.906 万股的股权激励计划,其中包括 2775 股激励性股票和 33.6285 万份期权。这批股权以 48 个月分期归属,从 2023 年 5 月起每月归属 1/48,预计到 2027 年 4 月全部到手。

以当时约 184 美元 / 股的股价来算,这份奖励价值约 6254 万美元(约 4.43 亿元人民币),让朱晓彤一夜之间跻身 " 千万美元俱乐部 ",成为硅谷少数几个 " 非创始人级别的亿万富豪预备役 "。

而若以当下特斯拉股价(约 230 美元)测算,这份尚未完全归属的股权激励,潜在价值已接近 7.8 亿美元(约 56 亿元人民币)——这是一笔未兑现的 " 金矿 ",只要他不离职,2027 年之前都将不断落袋。

这一奖励设计,与马斯克自己 2018 年那份著名的 " 十年期权计划 " 颇为相似:马斯克凭借市值目标获取期权,朱晓彤则通过时间与业绩绑定来逐步兑现。

区别在于,马斯克押的是 560 亿美元的天价筹码,而朱晓彤押的是一个职业经理人的未来。

三年 " 捞金 " 数千万,减持频率引关注

相比未来的激励,更扎实的是真金白银的兑现。

根据 SEC Form 4 文件及最新披露信息,朱晓彤在 2021 年以来就开始通过行权和减持积累财富,其中 2023 年至 2025 年间操作更为频繁,形成了清晰的套现轨迹:

2023 年 6 月 14 日、7 月 3 日、8 月 1 日、9 月 1 日,朱晓彤每月规律性地出售 2500 股,价格区间在 256 — 279 美元之间;9 月还额外卖出 1064 股,进一步兑现收益。

2024 年:3 月 6 日、6 月 6 日、9 月 5 日,在 RSU(限制性股票单位)解禁后,分别卖出 687 股、650 股、297 股,主要用于缴纳预扣税,属于高管持股的常规操作。

图 /SEC Tesla 2025.6.12 Form 4

2025 年:6 月 12 日,一次性行权并卖出 15000 股,行权价仅 20.57 美元,而市场价高达 323.81 美元,总计套现约 485.7 万美元,净利润约 455 万美元。

截至 2025 年 8 月,朱晓彤累计卖出约 29539 股特斯拉股票,总套现约 850 万美元。与此同时,他仍持有 67600 股,市值约 2150 万美元(约合 1.5 亿人民币)。

这意味着,短短三年间,他已经从特斯拉身上捞走近 3000 万美元(约 2.1 亿人民币);若加上未来将逐步归属的 33.906 万股股权激励(潜在价值 7.8 亿美元),这位中国高管从马斯克和特斯拉身上 " 赚走 " 的财富总额,已超十亿人民币。

券商分析认为,尽管朱晓彤的出售行为引发市场关注,但这只是他 " 持续管理个人持股 " 的正常操作。

不过从减持比例来看,业内人士估计自 2023 年以来,他套现动作相当频繁。尤其是 2025 年 6 月一次性卖出 15,000 股的操作,单笔套现近 486 万美元,更让市场聚焦于高管对公司前景的判断——当副总裁大幅减持,会不会说明他对公司未来缺乏信心?

朱晓彤的财富神话,不仅是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马斯克用人逻辑的缩影。

马斯克一向喜欢 " 战时将领 "。在上海工厂封控危机中,朱晓彤展示了铁血执行力,马斯克毫不犹豫地给他全球制造的重任;德州工厂产能遇挫时,又第一时间召他赴美支援;甚至解雇老臣阿夫沙尔后,将更多全球制造的权限交给朱晓彤——这种 " 哪里需要就派往哪里 " 的信任,正是马斯克对核心高管的认可方式。

与此同时,马斯克也乐于通过股权激励来 " 捆绑 " 核心高管的忠诚度。对于马斯克来说,高管离职风险永远存在,但股权奖励可以让他们至少在 " 财务上 " 与公司捆绑,确保关键岗位的稳定性。然而,这种逻辑也有副作用:朱晓彤及其他高管的套现行为,难免引发市场对公司前景的猜疑。

面对质疑,马斯克也有所回应。2025 年 8 月中旬,有关朱晓彤大幅套现的消息传开后,马斯克即在 X 上发声,贴出当前特斯拉的空头卖出榜单并发出严厉警告:" 在特斯拉实现规模化自动驾驶之前,那些空头卖家要是不平仓,肯定会血本无归 "。这句话字里行间传递出强烈信心:马斯克坚信,一旦特斯拉实现 " 规模化自动驾驶 ",股价必将冲破天际,所有押注特斯拉失败的投资者都将 " 倾家荡产 "。

特斯拉的 " 冰火两重天 "

朱晓彤不是唯一 " 兑现 " 的人。

2024-2025 年,特斯拉高管和董事们掀起了一轮罕见的 " 集体套现潮 "。这种 " 集体落袋为安 " 的现象,既反映了高管对个人财富安全的考量——在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将股权转化为现金成为稳妥选择;也暴露出特斯拉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增长不确定性,让核心管理层对短期前景持谨慎态度。

根据 Electrek 统计及特斯拉 2025 年代理声明(截至 2025 年 6 月),除马斯克本人外,核心管理层的持股普遍出现大幅缩水。

首席财务官 Vaibhav Taneja 的持股由 106 万股降至 83 万股,两年间减持约 23 万股,套现约 1,860 万美元;

前首席技术官 Andrew Baglino 的持股则从 121 万股骤降至 52 万股,减持约 70 万股,套现约 1,130 万美元;

董事会主席 Robyn Denholm 持股从 149 万股锐减至 8.5 万股,两年间卖出约 45 万股,累计兑现金额高达 1.5 亿– 2.3 亿美元,是套现金额最高的高管之一;

与此同时,董事一员、马斯克的弟弟 Kimbal Musk 的持股由 195 万股降至 146 万股,减持近 49 万股,套现约 4,200 万美元;

董事会成员 James Murdoch 也在 2025 年上半年多次减持,卖出约 14.5 万股,套现约 1,300 万美元。

整体来看,这些核心人物两年间合计卖出了超过 366 万股特斯拉股票,按当时股价计算,总套现金额在 2 亿– 2.3 亿美元之间;若按 Electrek 的整体估算,结合股价折算,实际兑现的财富甚至可能接近 20 亿美元。这场 " 落袋为安 " 的集体行动,为动荡中的特斯拉平添更多悬念。

据统计,除马斯克本人外,几乎所有高管近两年都减持超过 50% 的持仓。这种 " 集体落袋为安 " 的现象,既反映了高管对个人财富安全的考量——在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将股权转化为现金成为稳妥选择;也暴露出特斯拉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增长不确定性,让核心管理层对短期前景持谨慎态度。

高管套现潮的背后,是特斯拉业绩进入 " 冰火两重天 " 的尴尬处境。2025 年二季度财报显示,特斯拉的核心经营数据全面下滑:

收入同比下滑 12% 至 225 亿美元;净利润虽较一季度的 4.09 亿美元回升至 11.72 亿美元,但同比仍下滑 16%,且远未恢复此前盈利水平。全球交付量更同比下降 13.5%,创下公司史上最大单季降幅——即便 Model Y 换代版已推出、印度售卖渠道也同步开通,销量提振效果仍未达预期。而曾作为盈利重要补充的碳积分收入,同比暴跌约 50.7% 至 4.39 亿美元(去年同期为 8.9 亿美元),进一步加剧了利润端的压力。

业绩公布后,特斯拉盘后股价应声下跌超 4%,市场信心明显受挫。马斯克在财报电话会议中坦言:" 特斯拉正处于不寻常的转型期,未来几个季度可能都挺难熬。" 这一困境的核心诱因之一,是受《大而美法案》调整影响,美国联邦新能源购车补贴突遭终止——补贴的突然取消直接削弱了消费者购车意愿,对销量形成显著冲击。

与此同时,特斯拉不断向外描绘长期愿景,试图用未来蓝图来维系市场信心。马斯克在财报电话会上再次强调,完全自动驾驶(FSD)和 Robotaxi 是特斯拉未来增长的核心,并称公司将在下半年加快这两个项目的推进。

他承认短期业绩面临压力,但坚称一旦自动驾驶实现规模化,特斯拉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增长阶段,收入和利润的提升将主要依赖这些业务。首席财务官 Taneja 也补充说明,公司虽在推进更低价车型研发,但产能爬坡进度慢于原计划,短期内难以成为销量支撑。

这种 " 现实业绩承压与未来愿景宏大 " 的张力,正是高管大卖股票、马斯克继续豪赌的矛盾根源:高管们基于当前业绩选择 " 落袋为安 ",而马斯克则选择押注未来的技术突破,用 " 愿景 " 支撑股价和股东信心。

结语

周而复始,总有人在巨头中实现跃迁。

从沈阳走出的朱晓彤,十年间从特斯拉中层升至全球统管 " 二号人物 ",成了最知名的 " 中国高管 " 之一。他凭超强执行力获马斯克信任,靠着精准的 " 套现节奏 " 和权力升级,写下了自己的财富传奇,成为了职业经理人在巨头中实现财富跃迁的样本。

过去一年,马斯克一边因与川普在《大而美法案》上产生分歧而公开决裂,一边又因做出具有争议性的 " 纳粹手势 " 而遭到投资者的嘘声和抵制,这些关于马斯克本人的插曲让特斯拉的品牌形象陷入舆论风暴。

与此同时,来自中国和欧洲车企的竞争加剧,美国新能源补贴逐步退坡,令特斯拉的营收和利润短期承压。当特斯拉核心管理层集体减持股份,业绩下滑时,马斯克只能不断强调完全自动驾驶、Robotaxi 与新能源生态的长期愿景,试图以 " 未来叙事 " 对冲外界对当下困境的担忧。

特斯拉的故事仍在继续。自动驾驶落地、低价车推进、全球产能整合,都决定着它的走向。

" 盛衰成败,只待后人评说。"

相关标签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