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质动能,作者|沐风,编辑|时楠
电动两轮车卷成一片血海,九号公司竟然悄悄日赚 680 万!
前不久,九号公司发布半年报,电动两轮车销量 239 万台,营收 117.4 亿,同比增长 76%,净利润 12.4 亿,相当于日赚 680 万。
如今,九号公司的市值冲破 490 亿,把行业老大哥雅迪、爱玛都甩在了身后。可以说,九号公司在一个看似没有机会的红海里,硬生生撕开一道口子。
更有意思的是,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是两个北航的 " 学霸 ",而他们创业的第一桶金,竟然是靠在地下室里,组装警用排爆机器人赚来的。
那么,一个搞警用机器人的,是怎么杀进电动车的赛道的?他们又凭什么活得这么滋润,毛利率远超同行?
01 " 蛇吞象 " 收购平衡车鼻祖
故事,得从 2005 年,北京天通苑的一间地下室说起。
那时候,九号公司创始人之一的王野,还是北航机器人研究所的硕士。他痴迷技术,每天带着几个年轻人,在 30 平米的地下室里,埋头组装警用排爆机器人。这活儿,又苦又累,他一个月就给自己开 2000 块工资,推掉了联想、IBM 研究院上万月薪的 offer。
但就是靠着这股拼劲,他把这个 " 小作坊 " 干到了年销售额 800 万。
可警用机器人这事,天花板太低了。2009 年,王野找到了他在北航的学长,高禄峰。高禄峰是个连续创业者,在互联网圈摸爬滚打多年。两人一拍即合,决定二次创业,杀入一个当时看起来很 " 高大上 " 的市场——平衡车。
彼时,平衡车的鼻祖,是美国公司赛格威(Segway)。但它家的产品,在中国一台能卖到 9 万块,纯属有钱人的玩具。王野的目标很明确:" 我想做一个大家都买得起的产品。"
2012 年,两人正式成立了九号公司的前身。两年后,这对搭档,干了一件震惊整个科技圈的大事。
2014 年,他们拿到了小米、红杉等顶级资本的 8000 万美元 A 轮融资。手握重金的他们,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打广告,不是扩产能,而是掉过头去,把那个曾经起诉过自己的行业鼻祖 Segway,给全资收购了。
当时 Segway 虽然年年亏损,但手里握着几百项核心专利。九号公司,一个成立没几年的中国创业公司,要去收购一个有 15 年历史的美国行业鼻祖,这在当时,听起来就像个笑话。
高禄峰后来回忆,当他在 2015 年 4 月 1 日,向团队宣布这个消息时,大家还以为是个愚人节玩笑。
这场经典的 " 蛇吞象 ",让九号公司一夜之间,从一个 " 挑战者 ",变成了全球平衡车龙头。
02 电动车领域降维打击
收购了 Segway,九号在平衡车和滑板车领域,迅速做到了全球第一。但在 2019 年,当他们宣布要进军电动两轮车市场时,几乎没人看好。
那时候的电动两轮车市场,是雅迪和爱玛的天下,两家加起来,占了市场的半壁江山。这是一个被所有人认为 " 格局已定 " 的红海。
但王野和高禄峰,看到了不一样的机会。王野后来说得很直接:" 我们如果去跟雅迪竞争,今天早死了,坟头草 3 米高了。"
他们很清楚,在供应链、渠道和成本控制上,他们干不过雅迪。那怎么打?
答案是:降维打击。用做智能汽车的思维,去做电动车。
当时的电动两轮车行业,还停留在 " 功能机 " 时代,大家比的是谁续航长、谁价格低。而九号要做的,是这个行业的 " 智能机 "。
他们买来特斯拉,让工程师轮流开,去体验什么叫 " 智能感 "。最后,他们把一套智能汽车的逻辑,搬到了两轮车上:
你不需要钥匙,揣着手机走近,车就自动解锁;停好车转身就走,车就自动上锁。这种 " 即停即走 " 的体验,在当时,直接碾压了所有还在用钥匙拧来拧去的传统电动车。
九号电动车不仅有无钥匙启动、座椅感应、家庭账号共享等智能功能,还具备倾倒报警等安全设计,王野称之为 " 真智能 "。另外,通过邀请易烊千玺代言、签约 LNG 电竞俱乐部等营销动作,九号还拿下俘获了年轻用户。
这种智能标准配合营销打法,效果是显著的。九号的电动车,均价 2819 元,毛利率高达 22%,远超爱玛的 17.6%。他们成功地把自己,卖成了一个 " 高端智能 " 的科技品牌,而不是一个廉价的代步工具。
03 终极梦想是机器人
今年上半年,九号的电动两轮车业务,卖了 68.2 个亿,同比增速超过 100%。在中国市场,累计出货量已经突破 800 万台。公司上半年净利润达 12.42 亿元,同比大增 108.45%,半年时间赚的钱比去年一整年都多。
可以说,这场仗,他们已经打赢了。
但对王野和高禄峰来说,电动两轮车,只是他们用来赚钱的 " 现金牛 "。他们真正的梦想,从始至终,都是机器人。
公司英文名叫 "Ninebot",直译就是 " 九号机器人 "。公司的核心团队,大多来自北航机器人所。王野自己,还拿过 Robocup 机器人世界杯的冠军。
在他们的战略版图里,业务被清晰地分为两块:" 移动人 "(电动车、平衡车等)和 " 移动物 "(服务机器人)。而这两块业务的底层核心技术,都是 " 智慧移动能力 "。
当然,梦想的路,并不好走。他们曾投入数亿,搞了 5 年的个人服务机器人,想做 " 阿童木 " 那样的智能助手,结果只卖了不到 1 万台。
但这次失败,却意外地催生了两个成功的业务:割草机器人和配送机器人。尤其是割草机器人,2024 年收入高达 8.61 亿元,是上一年的四倍,在海外卖爆了。王野笑称这是 " 种瓜得豆 "。
2020 年 10 月,九号公司在科创板上市。敲钟的,不是创始人,而是他们自己研发的机器人。上市当天,两位创始人给全体员工发了封信,标题是《没有庆祝,马上战斗!》。
如今,这家从地下室走出来的公司,已经培育出了 5 大业务,分别为电动滑板车、智能电动两轮车、全地形车、服务机器人和 E-bike。
回顾整个创业历程,王野曾总结说:" 上一代企业家把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发挥到极致,我们这一代唯一的机会,就是用新技术、新产品定义新市场。"
九号公司的故事,就是这句话最生动的注脚。
他们没有在传统电动车的红海里,和雅迪、爱玛拼刺刀、卷价格。而是用 " 机器人思维 " 这把锋利的刀,硬生生划开了一个全新的 " 智能电动车 " 蓝海。
这个 490 亿的智造王国,证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在任何看似饱和的市场里,真正的技术创新,永远都是最强大的破局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