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6分钟前

巴奴 IPO,遭遇“九问”关卡

文 | 奇点湃

8 月 8 日,证监会国际司就其境外上市备案,提出需要补充的材料,围绕股权架构合规性、数据安全、分红合理性及社保缴纳等 3 大类 9 个关键问题发出质询,令其港股 IPO 前景蒙上阴影。

(图注:境外发行上市备案补充材料要求公示截图)

约两个月前,巴奴递交港股招股书,意图追随海底捞、呷哺呷哺的脚步,成为第三家登陆港股市场的内地火锅品牌。

一直以来,巴奴都将海底捞视为对标对象。4 年前,巴奴创始人杜中兵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2009 年巴奴进入郑州时,连着 3 年模仿海底捞的服务模式,却始终 " 连边儿都没沾着 "。

杜中兵重新审视巴奴的定位后,提出海底捞是 " 服务主义 ",而巴奴要做 " 产品主义 "。2021 年,巴奴将 slogan 升级为 " 服务不过度,样样都讲究 ",直指海底捞的竞争意味十分明显。

近年来,巴奴坚定聚焦 " 品质火锅 " 路线,主攻二三线城市市场,甚至将人均消费推高至百元以上,成功超越昔日对标的老大哥海底捞。

根据招股书中引援的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巴奴目前在中国品质火锅细分市场中以 3.1% 的份额占据一席之地,并在整个火锅行业中排名第三。

但光鲜背后,其实它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现金流日益紧绷,合规成本骤增,再加上高悬头顶的对赌协议,都让它格外需要上市 " 输血 ",支撑下一步的生存和发展。

如今,证监会的 " 九重拷问 ",对其上市资格展开了全面检视,也为这条原本看似顺利的资本之路,平添了几分悬念。

监管六连问,首击股权架构

根据证监会的公示," 股权架构的合规性 " 位列监管问询之首,且篇幅最大、细节最多,共计 6 个问题。

其中最受外界关注的是三个焦点:第一,创始人杜中兵为何绕道海外、间接持股?第二,历次股权交易是否合规?第三,其配偶韩艳丽为何未被认定为共同实际控制人?

这一切要从巴奴为赴港上市进行的多轮股权重组说起。

在筹备港股上市的过程中,巴奴火锅多次变更持股主体,还进行了一系列复杂而精心的股权重组,搭建起典型的红筹架构。

在顶层设计中,杜中兵设立了离岸家族信托,经由其全资持有的 AYCF LTD,间接控制持股主体 D&H ( BVI ) LTD 90% 的股权——后者是巴奴国际的第一大股东,持股 75.26%。

这意味着,杜中兵通过家族信托间接持有巴奴国际约 67.73% 的股权。

(图注:招股书截图)

若再算上通过员工持股平台 BANU UNITED LTD 控制的 8.11%,以及其他交易转让而来的股权,杜中兵夫妻合计持股比例高达 83.38%,实现对公司的绝对控制。

这种安排并不罕见。

对于巴奴这样的家族企业而言,通过 " 家族信托 + 股权控制 " 的双重机制,既可避免控制权因融资或家族变故而稀释,也能利用信托实现资产隔离,防范企业经营风险波及私人财富。

然而,对比同行,杜中兵的控制权更为集中。

例如,海底捞上市后张勇持股降至 47.5%,呷哺呷哺上市后持股为 38.9%,均高于市场常见水平,但仍低于杜中兵目前的 83.38%。

其股权结构的 " 复杂性 ",引起了监管的警觉。

证监会要求巴奴说明:在杜中兵已通过自身及员工持股平台实施控制的情况下,为何还要通过番茄资本旗下境外主体 Tomato Second 等私募基金进行间接持股?

番茄资本是巴奴最重要的外部投资方,先后于 2020 年和 2022 年注资 1.23 亿元和 1.5 亿元。IPO 前,其通过 Tomato Second、Fifth、Sixth 合计持股 7.95%。

证监会进一步追问这些境外基金所涉的外汇管理、备案程序是否合规。

不少分析认为,杜中兵 " 绕道海外 " 间接持股的目的可能是,为了避税,以及巩固控制权。

但这一系列操作在合规层面仍需接受严格审视。

证监会的另一关键质疑指向杜中兵配偶韩艳丽,虽然通过家族信托间接持股,却并未被认定为共同实际控制人。

巴奴国际在招股书中解释称,韩艳丽未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因此不符合共同实控人的认定条件。

该说法是否足以说服监管部门,仍有待观察。

巴奴国际频繁且复杂的股权变动、通过境外基金间接持股的安排,以及实控人的认定,仍构成此次 IPO 能否过关的关键问题。

负债承压,仍选择分红

巴奴的疑点不止于此。

证监会的另一重质疑直指其 " 突击分红 " 的合理性:公司在负债承压的背景下仍执意派发高额股息,随后又寻求上市融资,其融资必要性令人困惑。

近两年的高速扩张之下,巴奴的资金链早已绷紧。

招股书显示,其门店数量从 2022 年的 86 家迅速增至 2024 年的 144 家,扩张带来了营收规模的增长,从 14.33 亿攀升至 23.07 亿元,盈利却步履蹒跚—— 2022 年尚且亏损 520 万元,直至 2023 年才勉强扭亏,实现净利润 1.02 亿元,2024 年小幅增长至 1.23 亿元。

尽管巴奴有所盈利,但其净利率仍远低于行业头部水平。

2024 年巴奴净利率为 5.3%,而同期海底捞高达 10.99%。显然,巴奴在成本控制和运营效率上仍存明显短板。

急速扩张也带来了沉重的债务压力。

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其现金余额不足 2.5 亿元,却背负 7.56 亿元的流动负债,短期偿债能力较弱。

正是在这种紧绷的财务状况下,巴奴却出人意料地决定 " 大方分红 "。

2025 年 1 月,其宣布派发股息 7000 万元,并于 6 月初全部支付完成。按持股比例估算,实控人杜中兵家族一举获超 5800 万元,成为最大获益方。

从此看来,巴奴似乎一边喊 " 缺钱 ",一边却将大笔现金通过分红输送给实控人;一边要扩张开店、现金流承压,一边却削弱自身资金实力。

更令人质疑的是,在分红 7000 万元后,巴奴却计划募资补流。

在招股书中,巴奴国际表示,上市募集资金将用于 " 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

也就是说,巴奴国际望借资本市场的钱,补公司短线窟窿。

这种做法,很难不让人怀疑其上市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为扩张募资,还是为主要股东提供变现通道?

一边突击分红,一边募资补流,巴奴无疑触碰了近年监管高度关注的敏感问题。

巴奴能否就这一矛盾给出合理解释,将成为其 IPO 过关的重要变量。

巴奴急需上市输血

对于巴奴而言,此次 IPO 不仅是一场资本闯关,更是一场关乎生存的 " 输血 " 之战。

首先摆在面前的是迫在眉睫的合规成本。

据招股书披露,2022 年至 2025 年第一季度,巴奴欠缴社保及公积金分别达 160 万、120 万、70 万与 10 万元。

巴奴的用工结构,导致其需要补缴大量社保:截至 2025 年 3 月底,其兼职与外包员工总数高达 9292 人,是 1789 名正式员工的 5 倍以上,占比逾 83%。

证监会已明确要求其说明用工合规性,今年 9 月 1 日即将实施的社保新规,也明确要求用人单位必须依法足额缴纳社保。

这意味着历史欠账与现行新规的双重压力下,巴奴需额外支出一大笔资金弥补合规缺口。

更大的压力来自于与投资人的对赌协议。

招股书显示,若 2029 年底前未能成功上市,巴奴须应投资者要求回购股份,相关赎回负债高达 3.08 亿元——这甚至超出了其账面上的现金储备。

能否如期上市,直接决定了巴奴是否会触发回购条款、陷入更大的现金流危机。

外部环境同样不容乐观。

近年来,消费市场趋向理性,火锅赛道 " 向下比性价比 " 成为主流。

红餐大数据显示,2023 至 2025 年一季度,人均消费 90 元以上的火锅门店占比从 27.9% 骤降至 11%,而 70 元以下门店则从 44.8% 攀升至 65.7%,主流消费正加速朝向性价比迁移。

逆势之下,巴奴却依然锚定 " 品质火锅 " 高端定位,试图以差异化杀出红海。

但其高端战略尚未筑牢,品牌信任危机已接连爆发。从 2023 年的 " 富硒土豆造假 " 到 " 假羊肉事件 ",再到今年上半年小红书、微博平台涌现的食安投诉,其 " 品质 " 标签屡受冲击。

同期,创始人杜中兵因为一场直播中的言论—— " 火锅不是服务底层人民 "" 月薪 5000 就不要吃巴奴,哪怕吃个麻辣烫 " 等,两度向大众道歉,却被批 " 爹味说教 ",品牌亲和力严重受损。

或许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交织下,巴奴的 IPO 募资被视为破局关键。

其计划 2025 – 2027 年间新增 150 家门店,近乎规模翻番,同时重金投入供应链与中央厨房,以支撑品质战略。

这一切,都离不开资本的支持。

上市对于巴奴而言,不仅是为了补足历史欠账、兑现对赌,更是要为高端定位和品质战略 " 续血 "。

尤其是在消费信心波动、自身品牌信誉屡受考验的当下,巴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资本背书和现金流支撑。

能否成功上市,将直接决定它是赢得喘息机会,还是困于资金与信任的双重泥潭。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