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 2024 年小鹏还在 " 为生存拼命 ",那么 2025 年上半年,它终于把自己拉回了舞台中央。
一份最新半年报,让这家一度被外界唱衰的新势力车企重新进入聚光灯下:营收 340.8 亿元,同比翻番;毛利率攀升至 17.3%,甚至在第二季度一度超过特斯拉;交付量 19.7 万辆,半年就超过去年全年。最让市场兴奋的,是净亏损收窄到 11.4 亿元——距离真正的盈利只差临门一脚。
这份财报背后,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一个新势力品牌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学会平衡理想与现实,最终找到增长节奏的故事。董事长何小鹏在电话会议中的自信表态," 四季度将进入盈利自我造血的全新阶段 "。
以价换量之后,小鹏如何找回溢价?
小鹏上半年交付量的猛增,主要得益于两款走量车型,即 MONA M03 和 P7+。根据中国乘用车联席会数据,2025 年前 6 个月 P7+ 在小鹏汽车销量中的占比均超过 20%,而 MONA M03 也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切入大众市场,快速拉动了规模效应,但也一度拖累了品牌平均售价。今年第一季度,小鹏的单车收入曾降至 15.3 万元。
然而,第二季度随着 G6、G9 等利润更高车型的改款交付和产能爬坡,产品组合明显优化,单车收入回升至 16.4 万元。高毛利车型占比提升,直接推动了汽车毛利率跃升至 14.3%。这说明小鹏在 " 以价换量 " 的初期阶段之后,正在通过产品迭代和配置优化,重新找回价格的掌控力。
何小鹏特别强调,即将上市的全新 P7(定位 30 万级)和第四季度量产的增程版 X9(定位 40 万级),将进一步推动品牌向上。尤其是全新 P7,其小订数据 " 打破了所有车型的历史记录 ",用户画像显示男性用户占比高、年龄层更年轻,实现了某种程度的 " 破圈 "。这表明小鹏在设计、颜值和情绪价值的塑造上初见成效——何小鹏多次提到的 " 情绪 " 打法,正在产品端得到回应。
毛利率超越特斯拉,真是流还是巧合
毛利率的持续改善无疑是本次财报最引人注目的亮点。17.3% 的整体毛利率,不仅连续八个季度提升,甚至小幅领先特斯拉。
这背后有技术改进、平台通用化水平提高和供应链谈判带来的成本优化等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小鹏终于找到了高研发投入与技术商业化之间的平衡点。2025 年上半年,小鹏研发开支高达 41.9 亿元,同比增长 48.6%,这些投入主要集中在纯视觉智驾、AI 大模型、图灵芯片、5C 超充等核心技术领域。
何小鹏直言 " 现在辅助驾驶第一梯队都是半斤八两 ",而小鹏要通过算力碾压和模型升级,在未来 18 个月内实现 " 比行业主流城市辅助驾驶能力提高数十倍 "。
这种技术布局不仅服务于当前的辅助驾驶体验,更是为 2026 年 L4 车型量产和 Robotaxi 运营铺路。小鹏强调,其 Robotaxi 将是中国首家 " 前装量产具备 L4 能力 " 的车型,且不依赖高精地图,具备无区域限制的运营潜力。尽管完全无人驾驶尚需时日,但小鹏显然已在技术上卡住了身位。
盈利在望,但战斗刚刚开始
尽管亏损仍在持续,但 11.4 亿元的净亏损相比去年同期收窄 56.98%。另外,二季度的销售与管理费用率降至 11.9%,同比降低 7.5 个百分点,反映出这家曾经 " 重研发轻销售 " 的企业开始学会更精细地控制成本。
现金储备增至 475.7 亿元,也给了小鹏足够的战略喘息空间。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普遍面临资金压力的背景下,近 500 亿元的现金不仅保障了研发投入的持续性,也为其应对可能的价格战和技术迭代准备了充足弹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小鹏第二季度自由现金流转正超过 20 亿元,这意味着其自身业务已初步具备造血能力,减少了对融资的绝对依赖。
盈利路径已经清晰。短期来看,三季度预计交付 11.3 万 -11.8 万辆,9 月起月交付稳超 4 万辆,规模效应将进一步摊薄成本;中期来看,增程车型 X9 的推出将打开 " 一车双能 " 的市场空间,覆盖纯电未能触达的用户群体,提升溢价能力;长期来看,与大众的技术合作(电子电气架构授权)已成为稳定的利润来源,未来甚至扩展至燃油车和混动车型,成为 " 轻资产 " 收入模式。
然而,真正考验企业的远不止账面数字。首先,SUV 产品线(G6、G9)销量占比仍低,在中国这个偏好 SUV 的市场中,小鹏的产品结构仍不平衡。其次,海外市场虽已进入 40 多个国家,但上半年仅交付 1.8 万辆,全球化仍需加速。此外,行业价格战未见平息,小米、极氪、零跑等对手均已立下盈利军令状,竞争强度只增不减。
何小鹏曾说," 淘汰赛没人敢躺平 "。如今的小鹏,似乎已经告别了早年的 " 技术浪漫主义 ",变得更务实、更聚焦——从组织能力、供应链管理到销售渠道,全面强化基础建设。这种转变,恰恰是其在 2025 年能够打翻身仗的关键。
小鹏汽车的 2025 上半年,是一场静悄悄但极具说服力的蜕变。它不再仅仅是一家讲述未来技术的公司,而是一家能够高效造车、精准卖车、控制成本、逼近盈利的车企。其财报中的每一个亮点数字背后,都是战略调整、技术积累与执行效率的提升。
如果说 2024 年是小鹏的 " 生存之年 ",那么 2025 年就是它的 " 爆发之年 "。而当技术优势逐渐转化为产品优势和财务优势,小鹏或许真的如其所愿,即将进入 " 规模领先 + 自我造血 " 的全新阶段。行业的决赛圈正在收缩,而小鹏已经拿到了下一轮比赛的入场券。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 作者|韩敬娴 编辑|李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