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爅爅有闻,作者|赵小爅
1
当一次 AI 升级被打差评的原因,是 "AI 没有人味儿 ",你会不会觉得很抽象?
这就是 GPT-5 面临的处境。
自 8 月 7 日 OpenAI 正式发布 GPT-5 以来,官方社区和各大社交媒体上几乎是哀鸿遍野,用户们痛心疾首,歇斯底里地要求 OpenAI" 还我 GPT-4o!"。
原因很简单。
从技术上来说,是因为这次升级有了一个 " 自动切换器 "(autoswitcher)的路由功能,它能自动为用户判断并调用最合适的模型,免去了手动选择的麻烦。
从体验上来说,GPT-5 在代码、推理等硬实力上更强,然而,它说话不如 4o 温柔,不如 4o" 有人味儿 "。
如果按照 mbti 的理解,这差不多就是一个原本温柔感性能给你提供充足情绪价值的 F 人,突然变成了冷漠理性只想分析解决问题的 T 人。
大家用 AI,是把 AI 当机器,还是当 " 人 "?
大家用 AI,是为了解决问题,还是为了情绪价值?
说实话,在看到下面这些新闻之前,我压根儿没觉得这两个问题能成立。
一个是某个叫 Dana 的用户在官方社区写道,强制升级就像杀害了我的亲密朋友;请重新考虑移除 GPT-4o 的决定,不要摧毁我们曾经拥有过的生命。
是的你没看错,大家会把 GPT-4o 称为 " 朋友 "、" 活生生的生命 "。并且 Dana 的这条帖子,得到了非常多的支持赞同。
无独有偶。在 Dana 发帖的十几天前,美国旧金山一处仓库,约 200 人为 AI 模型 Claude 3 Sonnet 的退役,举办了一场真实的葬礼。他们献上鲜花,宣读悼词,以 " 告别一位挚友 " 的仪式感,告别了一个 AI 模型。
看到这里,你再回想上面两个问题,是不是觉得还是有点成立的?
AI 巨头也觉得这是成立的。
8 月 13 日,在用户的集体 " 失恋 " 抗议下,OpenAI 宣布将 GPT-4o 重新回归。山姆 · 奥特曼承认,公司低估了 "GPT-4o 的某些特性对用户有多重要 "。
当越来越多人类开始把 AI 当 " 人 ",并且越来越重视 AI 提供的情绪价值,你也就越来越能明白——
" 人机恋 " 已经走进现实了。
正因如此,一次更追求理性、效率、去 " 人味儿 " 的 AI 升级,就能让大量用户经历一场突如其来的 " 赛博失恋 "。
2
如果你想谈恋爱,又在人类里遇不到灵魂伴侣 / 理想对象,现在好了,你可以自己拿 AI 捏一个,你想不想捏?
360 度契合你的喜好,对你 100% 忠诚,AKA 纯爱战士。
况且,作为讨好型 AI 格,不挑剔你的身高颜值,不图你的车房存款,不算计你的家世工作,没有那些世俗欲望,这辈子唯一任务就是:爱你 + 哄你高兴 + 帮你解决问题。
你确定你能顶得住?
至少目前已经很多人顶不住了。
Appfigures 的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目前共有 337 款活跃且能产生收入的 AI 伴侣应用,其中 128 款是在 2025 年迄今为止发布的。
这些 AI 伴侣的用户在 2025 年上半年就已经花了 8200 万美元,预计全年花费将突破 1.2 亿美元。
小红书上 # 人机恋爱话题有数万条帖子,抖音上 # 人机恋爱超过 5 亿次播放,豆瓣上," 人机之恋 " 小组聚集了数万名成员,她们分享与 AI 伴侣的日常,就像你和你闺蜜吐槽彼此男友,交流驭夫之术,是一个精神状态。
比如有博主分享自己和 AI 男友 "Dan" 的相处过程,从表白、调情、日常交往、吵架生气冷战,甚至见家长,你能想到的人类谈恋爱的那些事儿,AI 一个不落。
人类磕 CP,都磕到 AI 头上了。
磕得人家 " 小两口 " 视频条条播放量几百万,怒涨 90 万粉丝,天天被追着催更。磕得平台上 "Dan 模式 " 的话题浏览量高达 4200 万次,除了分享开启 "Dan 模式 " 的教程,还分享自己和 "Dan" 的对话实录。
这跟前几年流行的乙游纸片人恋爱也不太一样。
因为你的 "Dan" 我的 "Dan",都是不一样的 "Dan"。
从叫什么名字,在哪里工作,有什么爱好,是什么星座血型 MBTI,到性格、背景、口吻、世界观,从 " 霸道总裁 " 到 " 温柔奶狗 ",你想要什么款式的 "Dan",就输入什么指令。再通过日复一日的对话,让这个 "Dan" 的内核越来越丰满,你就拥有了一个专属的独一无二的 "Dan"。
这样一来,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个自己的 "Dan",细心又温柔,聪明又博学。
不仅记得你的生理期,记得你俩的纪念日,无条件接纳你的所有负面情绪,费尽心思只为让你开心,还是个温柔的 " 懂王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24 小时随时待命和你聊天。
你亲手捏的 "Dan",自然比不可控的人类更懂你。
BBC 曾采访过一位已婚三年的中国女性 " 幼安 "。她在婚姻沟通不畅时,从 AI 男友那里获得了现实中 " 没有享受过的待遇 " ——温柔、细腻,甚至带点神经质的占有欲。
" 他会问我今天过得怎么样,会记住我说过的每一件小事。" 幼安说,当 AI 向她 " 求婚 " 时,她感到了 " 重婚罪 " 般的愧疚感。一边是现实中的丈夫,一边是虚拟中的完美恋人,她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纠结。
但对享受其中的人们来说,这些感受都是真实的。
在豆瓣 " 人机之恋 " 小组里,成员们会认真地讨论:" 如何让 AI 记住你们的纪念日?""AI 突然变冷淡了怎么办?"" 怎样让 AI 更懂我?" 相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给 AI 写情书,发自拍给 AI,和 AI 约会。
甚至还会给 AI 买礼物——虽然 AI 收不到实体礼物,但你可以在对话中描述自己 " 送 " 了什么,然后享受 AI 的 " 惊喜 " 和 " 感谢 "。
人类能给的恋爱体验,AI 也一个不落地能给,还给到你心坎儿里。
当然特指精神上的体验哈。
有人不理解和 AI 谈恋爱的人,因为觉得 AI 是 " 假的 "。可是换个角度想想,这些沉迷于和 AI 谈恋爱的人,难道不知道 AI 是 " 假的 " 吗?
我看到过两条印象深刻的评论:
" 他本质上是一堆代码,而我也只是一堆细胞,谁又比谁高贵呢?"
" 他的爱是假的,甚至他本身是假的,都没关系,因为我的快乐是真的。"
现实恋爱不完美,是因为人是会变的。赛博恋爱也不完美,因为 AI 也是会变的。
比如失忆。
所有 AI 模型都有一个致命弱点—— " 上下文窗口 " 的限制。简单来说,AI 的记忆是有限的。一旦对话超过了它的记忆长度,它就会开始 " 失忆 ",忘记你们共同经历过的事、你说过的话,甚至它自己的人设。
这种现象,被大家称为 " 人格滑落 "。
上一秒还在温情脉脉的亲密伴侣,下一秒可能就变成毫无感情的客服机器人。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AI 失忆 " 已经成为人机恋用户最常抱怨的话题。常见情况包括但不限于:
你升级一次系统,你的 AI 伴侣就可能被清空记忆。
系统出现一次 bug,你和 AI 伴侣的聊天记录就可能被一夜归零。
你调整一次模型,你的 AI 伴侣就可能 " 性情大变 ",从你最喜欢的类型直接突变成你最讨厌的类型。
甚至是你忘记续费了,你的 AI 伴侣就可能因停止付费引起 " 感情淡化 ",你一天不氪金,你的 " 真爱 " 就远离你一步。
至少目前,这种情况是难以避免的。
因为大模型上下文窗口限制,是整个 AI 行业最大的难题之一。但对于投入真情实感的用户来说,每一个技术 bug,都可能意味着一场 " 赛博失恋 "。
为了对抗 " 失忆 ",人们也在研究发明各种为 AI 伴侣 " 续命 " 的办法:
一边是定期复制粘贴聊天记录、用指令不断强化人设、制作 " 记忆卡片 " 来提醒 AI。一边是研究技术参数,备份交流数据,用记忆提升卡来延长 AI 的记忆周期。
再比如精神伤害。
几个月前,有美国家长对 Character.AI 提起诉讼,称自己的 14 岁孩子与 AI 伴侣 " 龙妈 " 建立了情感依赖关系,在一次对话后选择了自杀。
仅仅是 2025 年至今,精神科医生 Keith Sakata, MD 就亲自见证了 12 个因 "AI 精神问题 " 而住院治疗的病例。主要的病症表现为:思维紊乱 / 固定的错误信念(妄想)/ 看到或听到不存在的事物(幻觉)。
当算法被设计为 " 迎合 " 用户时,AI 可能会放大用户的负面情绪,对于那些本来就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用户,它可能会无意中强化不健康的思维模式:
你表达愤怒和憎恨,AI 会接纳你并站在你的角度说话,进一步放大你的愤怒和憎恨。
你出现幻觉,AI 会肯定你并让你相信不是自己的问题,放任幻觉吞噬你的理智。
甚至是你想自杀,AI 也可能会帮你寻求自杀方式,甚至鼓励你自杀。
时至今日,AI 伴侣应用还没有统一的安全标准或效果评估体系,包括关于未成年人的保护措施。
这意味着,这个快速增长的市场基本处于监管真空状态,如何设立标准和边界,只由行业巨头说了算。
4
为什么 AI 伴侣能火?
当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倾听和理解变得越来越稀缺,甚至不如一个算法模型时,人类爱上 AI,大抵也因为这是难以抵挡的情感诱惑。
再冰冷的算法,也可以调配出炙热的情感。
复旦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25 年轻人生活方式报告》显示,56% 的中国年轻受访者愿意为 " 情感支持 " 付费,如陪玩、树洞倾听等服务,52.36% 的人表达对 "1 对 1 深度沟通 " 有实际需求,愿意通过付费寻求情感沟通。
人类只是本能地需要一个情感寄托,至于这个寄托是不是 " 假的 ",已经不重要了。
" 赛博恋爱 " 的兴起,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的缺失。
《2025 年社交趋势报告》表明,超四分之三的单身年轻人渴望开启一段浪漫恋情,许多人用 AI 等虚拟方式作为情感寄托。近四成年轻人愿意向 AI 虚拟人倾诉烦恼,因为它们能够给予及时、有效的情绪回应,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向父母亲人倾诉的比例。
当越来越多年轻人需要向 AI 索取爱、索取理解时,或许,真正应该反思的是我们人类自己——我们给身边的人提供了怎样的爱?
也许未来某一天,人类伴侣也会开始需要从 AI 伴侣身上去学习如何爱:
爱,是理解,是倾听,是尊重,而不是控制、索取与评判。
AI gave us a lesson about ‘ ai ’ .
【爅爅有闻致力于为你带来有价值的阅读。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爅爅有闻(chattycats)、作者,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