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纵向青年,作者|肆夕,编辑|李明皿
零食瘾,当代年轻人中的常见病症。出门一趟没人能三过赵一鸣而不入,哪怕忍住没进第一家,也总会被吸进一家好想来或者零食很忙。
一日三餐只是年轻人日常生活的基础配置,正餐之外的零食消费,才是恩格尔系数居高下的主战场。
无法忽视的是,大众对零食的需求永远强烈旺盛。
据快消品网统计,近年来,中国休闲零食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行业规模稳步上扬,预计到 2027 年将达到 12378 亿元。
纵使每个年龄阶段的消费需求不同,但在零食层面总是恒定的,区别之在于小时候喜欢辣条,上学时喜欢薯片,长大喜欢坚果。唯一不变的可能只是过去觉得来伊份很贵,上班挣钱以后再进来伊份感觉依旧轻奢。
网购蓬勃发展后,大家开始对于零食有了更多新选择。从线下的连锁零食店到线上的带货视频、直播间,零食从未像今天这样,成为年轻人消费生活的主角。
但这场围绕解馋的狂欢里,同样藏着一场针对年轻人的精密算计。
当大众把视线从线下货架转移到手机屏幕内,就能发现一个更加喧嚣、更具迷惑性的世界——滤镜、调色、主播的咀嚼和吞咽声都能在一定程度促动销量,大馋丫头这下是真被资本做局了。
年轻人版舌尖上的陷阱
有常年零食购买经验的人都能理解,买网红零食,约等于一场大型的以身试毒。
买零食相当于一场经验赛,毕竟线上网红零食的本质就是货不对板,从里面筛出一样值得复购的零食,需要经历漫长的神农尝百草。
有丰富网购经验的大馋丫头,早已经平蹚过零食的踩雷重灾区。大家从五毛一袋吃到五十一袋,也发现零食界的确在近几年内大变天。
在零食类目中,有几个关键词前缀,在过去一直属于销冠统治区,在经过爆火、饱和和忘本的一系列流程后,这几种口味都在各自领域内,呈现不分伯仲的难吃。
其中 " 爆浆 "" 拉丝 " 过去是内馅丰富用料扎实饱满,是面包、蛋糕、甜品领域的长红选手,到了今天已经跃升至谨慎购买榜单的第一名。
开出 " 凝固植物油 " 和 " 甜得发苦 " 两种口感已经是常规操作,大众对标榜爆浆系列的产品标准,已经降到连没什么内馅夹心都不能算明显错处。
" 麻酱 "" 咸蛋黄 " 是咸鲜类零食风味浓郁的标杆,在网红零食推陈出新愈演愈烈中,也开始沦为土味、腥味的典型。
韩式火鸡面的横空出世,的确是零食界里里程碑式的单品,集体年轻人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对辣味接受度就开始直线提升。
零食界有自己的打板模仿,以三养原版为基准," 火鸡面 " 在零食界逐渐变成一种精确的口味,频繁出现在各种零食和速食中,品类越来越多,价格也越来越便宜,同时大家也会发现,其中工业辣椒的存在痕迹也会越来越强,辣从一种风味,变为更直接的痛感。
按理来说,当代年轻人已经是对深加工食品最包容的一代,在这一系列关键词没成为零食带货常用词前,每种都是 " 有食欲 " 的具体标签。
而在今天,这些曾经的 " 味觉冲击 " 已经直接升级成 " 味觉攻击 "。
易踩雷的网红零食,往往遵循着一个高度可复制的公式:
客单价 9.9 元包邮、19.9 一大箱是撬开年轻人钱包的第一块敲门砖,尤其对预算有限的年轻人来说,总有巨大的诱惑力。
加上一个陌生的品牌名加年轻化包装,和带货主播镜头中的酱料流淌、拉丝、视听声效的结合下,一款零食,就已经有了 " 爆款零食 " 的雏形。
如果观察到在短时间内,大量不同量级、尤其是中尾部博主集中火力推送同一款产品,加上评论里一片 " 好吃 "、" 已下单 "、" 之前觉得贵,现在终于蹲到了 " 的呼声中,就能轻松造就出一个 " 预制爆款零食 "。
年轻人偶尔也会在受够深加工食物的时候,尝试让自己吃的更健康一点。
花 50 块钱买下 3 包打着 " 低脂高蛋白 " 的噱头。宣称 " 减脂期可吃 " 的免煮虾仁魔芋面,吃起来口感更接近纯粹的塑料。超长的配料表看不见蛋白质指数,只含丰富的山梨酸钾和焦亚硫酸钠。
撕开包装的瞬间,往往是幻灭的开始。带货食品中的包装零食 & 速食,一个快消品中真正用心做营销,用脚做的产品的赛道。
满料、新鲜夹心、酱料丰富的样子永远只存在带货博主的视频内。
活了二十多年终究忘记了一句食品界的老话:一切以实物为主。
打假与被打假:零食催生的新赛道
网红零食泛滥程度夸张程度已经无限接近峰值,在这个基础上,互联网中已经在 " 零食带货博主 " 的基础上,拓展出了一个新赛道分支:零食红黑榜测评。
纯粹种草的内容大量过剩,大家已经不再也无法相信纯粹的好评、好货、好物推荐。
当消费市场充满陷阱,打假和避雷本身就成了刚需。
无滤镜、无广、自掏腰包的测评类容,获得的关注程度难以想象,可见有无数年轻人是在这件事上栽过跟头的。
互联网中,有的博主会在半年时间内花上万元测评 300+ 款网红零食和速食,结局也毫不意外,其中有一半以上可以直接纳入黑榜。
也可以看出香精重、添加剂多、植物奶油、代可可脂、品质和价格无法达成正比的情况,无论在大牌还是白牌中都属于普遍情况。
当平台的监管跟不上营销的速度,普通消费者只能抱团取暖,测评博主成了大家的排雷兵,真正的 " 人民的测评 ",连同评论区的互动也大有一副 " 民间自发避雷团 " 的架势。
红黑榜测评的出现,是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下的无奈自救,但也和网红零食一样,当同一个品类或赛道开始趋向饱和,就会有鱼龙混杂的现象产生。
" 真实测评 " 赛道也并非全是自己人,作为普通消费者,很多时候也不知道究竟该信谁。
在这之前看零食带货主播种草,想不明白有些零食卖的这么便宜商家赚什么。看过真实测评以后总能明白,商家永远有的赚。
深扒之下,可以看到网红零食固然便宜,能做到 "9.9 元 20 袋包邮到家 " 的同时,食品的成本被压缩到了极致。
之前还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基础的零食,吃起来会有种明显 " 科技味 ",合成胶体制造虚假的 "Q 弹 "" 爆浆 " 口感、阿斯巴甜的合成甜味、脱氢乙酸钠等致癌添加剂,都隐藏在部分网红零食的超长配料表中。
每天早上吃一包看起来无害且松松软软的面包,立即补充人体并不需要的多种微量元素。
正餐吃点印有 " 低脂高蛋白 " 字样的速食减脂凉面,热量低的背面,也超额摄入了非真空包装却能质保 6 个月卡拉明胶面条。
晚上减肥跳过晚饭,直接吃几包小零食垫垫肚子,平均每包都能吃下去一整个元素周期表。
在早期无骨鸡爪、椒麻大杂烩作为第一批网红零食时,就有人发现各个博主声称 " 自家工厂制作 " 的产品,实际都属于同一个工厂的情况类似。
众多网红零食单品,很可能都生产于同一个工业园区的标准化生产线,只需更换包装袋和品牌标签,加上口味的微调,就能源源不断地产出不同 " 品牌 " 的 " 新品 "。
经过零食带货博主的一轮推荐,这些新品又会成为新的爆品。包装不仅仅只在零食外部,也常来源直播间。
年轻人以为自己在尝鲜,但大概率只是在为相似的商品反复买单。
大馋丫头有自己的消费困境
对年轻消费者来说,纵使在网红零食上栽过无数跟头,看过无数红黑榜避雷指南,大馋丫头们依然会下单。
这也并非是单纯的 " 记吃不记打 ",背后也有当代年轻人,特别是特定群体深刻的结构性消费困境。
大家想要的也非常简单,只想筛选出几样方便、还能吃的东西。
年轻消费者群体,基本都有一样的需求和消费动因:
年轻、预算有限、且有旺盛的食欲。
据《2025 年休闲零食线上消费市场洞察》中显示,2024 年,抖音休闲零食的市场份额已达 54.55%,成为线上销售的关键力量。
网红零食的低价策略,刚好卡在他们的 " 支付舒适区 "。9.9 元能买 10 包饼干,19.9 元能买一箱麻辣速食,哪怕有点难吃,也算是权衡之下的中上选择。是否有超量的添加剂,暂时还不在大家的考量首位。
实际上年轻消费者在下单的时候,也都清楚自己买的零食速食未必健康。
但代入到具体生活场景中,就能理解为什么大家一面避雷一面又苦寻零食红榜。
连 " 文科生 100 吃一个月 " 都要有个电饼档来做饭,生活费有限的大学生,刚上班但工资不高的职场新人,待业没有收入需要精准计算日常生活开销的年轻人们,大概率都卡在有限的预算当中,连同环境都一并有限。
住在禁止明火的大学宿舍、狭小且没有厨房的出租屋、或工作忙碌没有时间和精力下厨,日常生活中,热食自由成为奢侈。方便速食、开袋即食的零食,成了解决温饱甚至寻求慰藉的主要途径,只能这样花小钱办大事式最大限度改善一下日常饮食。
大家也知道吃这些东西只会以透支身体为代价,但在选择有限的条框内,只能做出尽可能最优的选择。
年轻人们无法仅仅满足于吃饱,需要一些重油、重盐、重调料来吊住胃口和心情。
在高压、重复、甚至略显枯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食欲成了最容易激发、也最容易获得即时满足的情感出口。
连同下单、等待、拆包的短暂过程,以及咀嚼带来的即时感官刺激,是对高压生活中一种微小的即时补偿。
出租屋,难熬的夜晚,生活除了刷视频几乎没有任何调剂,短视频里的吃播成了陪伴年轻人吃饭的 " 电子榨菜 ",十几秒看起来极有食欲的视听刺激,加上足够低的价格,哪怕有些夸张,也总能精准踩中年轻消费者的情绪。
年轻人用网红零食填补现实中的匮乏感,尽管实物与展示之间存在巨大鸿沟,还是会仔细钻研过踩雷视频后反复下单。
大家都在有限的资源、空间和选择里,努力寻求着一点跳脱出乏味生活的滋味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