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雷科技 23分钟前

叶洪新亲自下场!徕芬 CEO 怒怼前员工,第三方评测真不靠谱吗?

前有罗永浩舌战王自如,后有(徕芬)叶洪新怒怼楼斌?

在消费电子行业,品牌与测评机构的摩擦并不罕见,但很少有 CEO 亲自下场,点名怒怼前员工。8 月 16 日,徕芬 CEO 叶洪新的一则微博,瞬间把原本属于小圈子里的测评争议,推上了全民围观的热搜。

在这条微博里,叶洪新转发了一条知名数码博主 @楼斌 Robin 发布的电动剃须刀横评视频,并写下尖锐的话语:「徕芬剃须刀竟然打不过飞科?此视频我们会一一回应。我们扒一扒号称独立客观第三方的评测机构是怎么收费的,收钱办事没问题,但不能没有良心。

图片来源:微博

短短几十字,迅速引爆了话题。一方面,徕芬是近两年消费电子市场最火的创业品牌之一,从吹风机到电动牙刷,都有着不小的声量。另一方面,CEO 亲自下场与测评人隔空交火,让不少围观网友觉得颇为「离谱」,也想起了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和 ZEALER 创始人王自如的「前尘往事」。

耐人寻味的是,正如叶洪新指出,楼斌和潘坚均为前 ZEALER 成员。

毫无疑问,事件的直接导火索还是 8 月 16 日楼斌发布的一期视频。在这期视频中,楼斌将飞科剃须刀、徕芬剃须刀以及其他几款电动剃须刀进行了对比,画面直观,结论却让徕芬处在了被动一侧:

飞科被展示为剃得更干净,而徕芬产品则显得力不从心。

对于这样一条视频,叶洪新的态度颇为复杂——他在评论中承认「评测没问题,媒体自媒体帮助企业传播是共赢的」,但也强调内容必须「基于事实」,而这期横评视频在他看来则涉嫌「收钱带节奏」。

同时他还补充解释,他真正怼的对象并不是楼斌本人,而是其兄——徕芬前员工潘坚。叶洪新在后续回应中抛出了「指控」:

首先,他承认潘坚在徕芬早期确有贡献,离职时拿到了 500 万元的补偿。但他认为潘坚离职后与徕芬合作时,曾勾结内部员工做过一次「0 成本内容合作」,并以 50 万元报价收款,被公司发现后永久解除了合作。但此后,他指责潘坚利用对徕芬信息的掌握来服务竞品,不仅「反向攻打徕芬牙刷业务」,也包括今年针对剃须刀业务。

叶洪新回应的部分内容,图片来源:叶洪新

事件引爆后,楼斌和潘坚(@AA 微波粼粼)方面也很快分别回应,一方面强调了视频的测试方法是针对「胡渣剃净度」的设计,贴近大多数用户的实际痛点,且测试过程采用一镜到底剃净度测试,「我们还对竞品给出了更有利的测试条件,反而对飞科要求更严苛。」

楼斌及潘坚部分回应,图片来源:微博

另一方面,潘坚也针对「0 成本内容合作」进行了回应,核心就是事前已经说明了「项目本身是不要钱的,但有中间人费用」。不过截止双方公开「结束争论」,也没有对此给出相对有力的证据,作为第三方很难对此进行评价。

不过围绕一条测评视频,双方的积怨与指控被集中释放出来:从 50 万元「0 成本合作」到攻击徕芬,再到内容公正性,每一条都直戳舆论痛点。对普通网友来说,这也不只是一次围绕产品测评的争论,还是一场关于「测评能否相信」的拷问。

在消费电子行业,评测的作用从来不只是「试用感受」的分享。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它往往是最直观的决策依据。而对于厂商而言,好的评测也是品牌口碑与市场销量的放大器。

这是评测内容的价值所在,但也因为如此,媒体评测天然处在「公正与合作」的拉扯之中。一方面,媒体和博主需要商业合作来维持运营。另一方面,用户期待他们能保持独立立场,提供基于事实的参考。如果这条底线模糊,整个评测生态都会失去公信力。

所谓「基于事实」,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主观色彩,而是要有可验证、可追溯的依据。从雷科技的角度来看,好的评测,尤其是不同产品的横评应当满足三个条件:

其一,评价指标明确且贴合真实使用场景;

其二,测试方法合理并能被外界复现;

其三,证据公开透明,能够通过完整画面或数据支撑结论,而非一句口播或几个用户主观打分。

回到这次事件的导火索——楼斌团队的剃须刀横评。视频选择了「日常胡渣剃净力」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并采用「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尽量避免剪辑带来的疑虑。这无疑比单纯的口播宣传或「外观点评」更贴近真实体验,也贴合大部分电动剃须刀用户的日常使用需求。

但问题也在于,这样的测试是否足够全面?徕芬方面质疑视频「收钱带节奏」,实质上是怀疑其公平性:是否有变量控制不当、是否对竞品更宽松等方面的问题。关于这一点,楼斌其实也放出了测试过程「一刀未剪」的原片,但究竟是否真实、合理、可验证,还有待后续观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期横评视频里楼斌引用了徕芬之前直播中的「一镜到底」测试,并稍微调侃了下主持人定义的「干净」。更重要的是,这期视频明确带上了商业合作的属性,楼斌和潘坚也在后续回应中承认了这一点。这也让事实与立场更容易被混淆。

徕芬的愤怒某种程度上也源于此:在剃须刀这样竞争激烈的赛道里,任何负面结论都会被放大成「产品不过关」的标签。

品牌需要传播,媒体需要合作,但最终能赢得消费者信任的,还是能被验证的事实。无论是徕芬,还是楼斌和潘坚,抑或整个评测行业,都需要回答同一个问题——当流量、合作与公正交织在一起,如何守住「基于事实」的底线?

在这场舆论风波之外,还有另一重背景同样值得关注——徕芬正在试图从「极度畸形」的电动牙刷赛道,转身切入电动剃须刀市场以及未来更多品类的市场。

叶洪新直言,徕芬投入四年研发的「扫振牙刷」,在技术和设计上都有突破,甚至把行业里 30 元一个的刷头降到 9.9 元,质保也从一年延长到两年,但 299 元定价的毛利率不到 40%,在 70% 毛利的对手面前毫无还手之力。而面对「劣币驱逐良币」的电动牙刷市场,徕芬认输了。

这番话透露出两个关键信息。第一,徕芬强调创新与差异化,希望用技术和设计重新定义一个品类。但第二,它在商业规则面前并不具备绝对优势,尤其当行业被低成本、强渠道的既有玩家掌控时,技术优势可能转瞬化为价格劣势。

与此相对的是,徕芬在今年 5 月高调推出了研发 4 年的电动剃须刀,叶洪新甚至称之为「徕芬的巅峰之作」,寄望它成为国产剃须刀挑战国际大牌的新旗手。如此重视,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这次楼斌视频会触动徕芬的敏感神经:它击中了剃须刀最核心的价值点之一,把徕芬的产品放在了下风。

更现实的是,徕芬初入剃须刀赛道,P3 Pro 开售后在数码博主以及其他赛道博主的初期反馈中,普遍不太积极。对一个依赖口碑和创新叙事的品牌来说,这无疑是沉重打击。

回到评测内容的讨论,我们可以说「基于事实」是双向约束:评测机构应该保证方法合理、数据透明,不因商业合作而扭曲结果;但厂商也必须有勇气直面基于事实的评测,即便结论不那么光彩。

毕竟,消费者真正信赖的,恰恰是那些敢于呈现优劣、敢于批评的内容。对于徕芬来说,与其在舆论场上争夺「是否被带节奏」的话语权,更建议的做法是针对争议内容进行更公开、权威的测试,论证产品的优势,消弭舆论的负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