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雷科技 10分钟前

虽迟但到!HTC 杀入 AI 眼镜赛道,昔日 VR 王者为何屡战屡败 ?

如果你问我,现在哪个数码圈子最热闹?我的答案一定是AI 眼镜

你看,从去年开始,各式各样的玩家都开始涌向牌桌:有 Meta 这种挟社交以令天下的科技巨头,拉着雷朋把 AI 眼镜做成了潮人标配;有雷鸟、Rokid 这种深耕多年的技术派,靠着显示和交互的硬实力站稳了脚跟;就连小米这种生态巨鳄和做充电宝的闪极都忍不住要跨界进入市场。

不管你喜不喜欢,这绝对是当下最炙手可热的风口,各家厂商卷技术、卷价格、卷生态、卷渠道,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维度都在打得热火朝天。

或许正是因为太热门了,很多你想不到的厂商都想来分一杯羹,而某个沉寂已久的名字更是选择直接推门而入。

(图源:HTC)

近日,据 unwire.hk 报道,HTC 发布了其首款 AI 智能眼镜 VIVE Eagle,这款产品搭载了高通骁龙 AR1 芯片,主打时尚穿搭和 AI 交互,摆明了是要在 AI 可穿戴设备这个新风口上,赌上自己最后的荣光。

但情怀归情怀,现实归现实。

在 AI 眼镜这条已经挤满了巨头和新贵的赛道上,HTC 的入局,究竟是一次深思熟虑的王者归来,还是一次耗尽最后余温的挣扎?这个曾经的巨人,真的还能在今天的牌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吗?让我们来好好分析一下。

让我们先把情怀放一边,老规矩,直接看产品。

首先,VIVE Eagle 的设计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做 Meta 雷朋眼镜的挑战者。

四色可选的时尚镜框、48.8 克的轻量化机身、可调整的独立金属鼻托、蔡司 UV400 太阳镜片,所有这些参数都在告诉你:这是一款想要融入你日常穿搭,而不是让你看起来像个极客的设备。

但问题是,这些都只是 " 入场券 "。在 AI 眼镜这个赛道,长得像普通眼镜已经是基本操作,而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卖点。

在此之前,我也体验过好几副 AI 眼镜。要我说,尽管 48.8g 的机身在同类产品里只能算中游水平,但是可调整的独立金属鼻托确实不错,搭配上半透明的镜框设计,还是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的。

再来看硬件配置。

VIVE Eagle 的处理器采用了高通骁龙 AR1 Gen 1,这颗 SoC 就是专门为这类轻量级 AI 眼镜设计的,功耗和性能都相对均衡。

选择它,至少意味着 HTC 在核心平台上与竞争对手站在了同一起跑线。

相机配置,自然也是全行业同款的索尼 12MP 传感器,支持 3024 × 4032 分辨率的照片和 1512 × 2016*30 帧的视频录制。

实际效果嘛,还得看 HTC 算法调教得怎么样。

(图源:HTC)

当然,它也有亮点。比起市面上常见的 2+32GB,HTC 慷慨地提供了4GB+32GB 的存储组合,同时运行多个任务会更流畅一些,例如在拍摄视频的同时,调用语音助手这种情况,HTC 的表现理论上会更加流畅。

至于大家最关心的续航问题,HTC 标配了 235mAh 的电池容量,官方号称可以支持 4.5 小时音乐播放,或是 3 小时持续通话。

作为对比,下面是我们自制的同类产品续航规格表。

(图源:雷科技)

可以看到,即便电池容量属于同类产品里的中上水平,但 VIVE Eagle 的理论续航表现并不乐观。在现实世界的复杂使用场景下,恐怕要打个对折再对折,可能连支撑用户完成一次短途出行都费劲,这也是目前这些主打日常佩戴的设备必须面对的难题。

最后,我们来看看价格—— 15600 新台币(约 3739 元人民币)。

(图源:雷科技)

不瞒你说,看到这个定价,我真的没忍住笑出了声。

作为对比,功能和品牌力都更强的 Meta 雷朋眼镜,起售价仅为 299 美元(约 2100 元人民币)。HTC 究竟是哪来的勇气,敢让消费者为一个品牌溢价几乎为零、产品力又没有突出亮点的设备,多付接近 40% 的费用?

这已经不是自信了,这几乎是一种与市场现实的脱节。

把视角从海外市场收回来,我想更多读者希望知道的,应该是 VIVE Eagle 放在国内市场会怎样。

如果说直接竞品 Meta 在海外还能依靠独特的社交生态,在配置上稍微摆一摆烂,那么国内的 AI 眼镜市场,内卷程度绝对远超想象。

我们先看第一梯队的雷鸟。

我同事手上这副雷鸟 V3,每天戴足 18 小时,已经用了八个多月。按照他的说法,作为一个每天都要高强度使用的生活必备品,雷鸟可以充分满足他应急拍摄和录音的需求,特别是拍摄效果在同类产品里算得上名列前茅,而且以近视眼镜而论,本身佩戴也足够舒适,基本上感觉不到异样感。

更重要的是,雷鸟 V3 只要 1799 元,刚好是 HTC 的一半价格。

再来看Rokid Glasses,这款产品我司同事同样有自费购入。

按照他的说法,Rokid 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真正践行了 " 看得见的 AI" 这一理念。凭借其双目显示能力,它将 AI 交互从单一的听觉反馈,升级到了视觉与听觉结合的多模态体验,这构成了与其他 AI 眼镜最大的分野。

而软件体验这块,Rokid 首发了阿里的扫码支付功能,用户无需掏出手机,只需注视支付宝二维码并发出指令即可完成支付,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这种视觉化的确认机制,缓解了纯语音交互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安全焦虑,让用户在享受便捷的同时获得了十足的安全感。

而这样一款产品的价格,是 2499 元,比 HTC 便宜 35%。

体验和你差不多的,价格只有你的一半;价格较前者稍高一些的,配置和体验又比你丰富得多。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真的很难说 VIVE Eagle 还能不能抓住一线生机。

说起 HTC 在可穿戴领域的执着,用 " 屡败屡战、屡战屡败 " 来形容,可能再贴切不过了。

把时间拨回到 2016 年,彼时 VR 概念炙手可热,HTC 与 Valve 合作推出的 VIVE,凭借其革命性的 Lighthouse 空间定位技术和出色的初代硬件,几乎成为高端 PC VR 的代名词。HTC 也因此被视为 PC VR 时代的先行者与拓荒者,一度站在了行业的最前沿。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在当时,HTC VIVE 高昂的售价(早期套件高达 800 美元,国行售价更高)、对高性能 PC 的苛刻要求以及复杂的线缆部署,将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挡在了门外。

(图源:The Verge)

作为对比,Meta(当时为 Oculus)后续推出的一系列产品均以消费者为导向,严格控制产品价格,反而取得了出乎意料的小成功。

当然了,更致命的是 VR 内容的极度匮乏,缺乏现象级的杀手级应用和游戏,使得这套昂贵的设备最终沦为少数极客的玩具和线下体验店的展示品,即使是 HTC VIVE 这样优秀的先行者,也未能改变其在消费市场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

在随后数年时间里,VR 市场不断萎缩,而 HTC 却始终坚持着高价高配的产品策略,销量自然是连年下滑。根据 IDC 数据,HTC 的市占率在 2023 年第三季度已下滑至 1~2.5%,而曾经的手下败将则以超过 50% 的市占比稳居第一。

(图源:IDC)

受此影响,HTC 在今年年初以 2.5 亿美元将 XR 专利及研发团队出售给谷歌,看来 2026 年卖掉 VR 业务并退出 VR 市场的消息或许不是空穴来风。

如今,历史的剧本似乎又要重演。

单论 VIVE Eagle 这款产品本身,其实并不能算差,它有合格的设计,主流的配置,也努力跟上了 AI 的潮流。

它的问题在于,它只是 " 合格 ",而不是优秀,更不是颠覆,而在一个快速迭代和极度内卷的赛道里," 合格 " 就意味着平庸,再加上那个匪夷所思的定价,可以说 HTC 的决策处处流露出面对市场时的犹豫和对品牌价值的误判。

我的观点很明确,这波 AI 眼镜大战,我还是更看好那些早已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站稳脚跟的国产品牌。

至于 HTC,我尊重它重回牌桌的勇气,但 VIVE Eagle 恐怕难以高飞。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