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造车的华为,却在汽车行业有着多种合作模式。与供应商模式、HI 模式和鸿蒙智行模式不同的是,华望汽车采用的 " 双主导制 ",创造性地重构了智电汽车时代生态链,打破了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合作模式的局限,为汽车产业生态重构提供全新参考。
据悉,华为在华望汽车项目中深度介入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从用户画像构建到智能系统适配均拥有主导权;广汽则负责生产制造与渠道建设。这种 " 技术定义 + 制造落地 " 的分工模式,既不会失去汽车品牌的主导权,又能够获得华为更为深度的技术支持。
当下,智能汽车产业生态模式呈现两极分化局面:部分车企坚持全栈自研与垂直整合战略,用以掌握产业链核心话语权,比如特斯拉以全栈自研构筑技术壁垒、比亚迪垂直整合掌握产业链话语权等。
另一部分车企则选择与科技公司深度绑定,通过合作快速提升产品竞争力。其中,华望汽车就是车企与华为深度绑定的新范式,意味着广汽与华为的协同贯穿着每个环节,并非单纯的 " 华为出技术,广汽造车身 "。
这种 " 体系级 " 的融合,是否意味着 " 灵魂之争 " 已随时代发展而过时?华望汽车的成败,或将成为检验中国汽车产业跨界协同创新能力的关键试金石,值得整个行业密切关注与深入思考。
与此同时,英伟达、地平线、Momenta 等科技公司与车企们的联盟也在快速崛起。英伟达 CEO 黄仁勋一年之内三次访华,释放两大重磅信号:H20 芯片解渴中国 AI 算力荒,RTX Pro 显卡降低开发者门槛。他直言:" 中国市场不仅是英伟达的利润来源,更是未来计算架构创新的策源地。" 这句话点出了 " 双向奔赴 " 下将重塑全球 AI 竞争格局。
选择 " 全栈自研 ",可牢牢掌控核心技术话语权,但需承担巨额研发成本、面临技术路径押错的风险;选择 " 跨界联盟 ",可降低成本、快速补齐能力短板,但需面对利益分配博弈、技术依赖风险。
这两种模式是将长期并存,还是终将走向 " 胜者通吃 "?选择的背后,是智能化 " 下半场 " 的终极命题:在技术爆炸与成本高企的双重压力下,汽车企业究竟是要做 " 掌控一切的孤勇者 ",还是要做 " 协同破局的生态共建者 "?
8 月 29 日,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指导,成都国际车展组委会、汽车观察主办的 "2025 汽车先锋思享荟 " 将以 " 智问下半场 " 为主题,广邀业界大咖进行深入解读和分享,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