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9分钟前

“玩水人”买爆几块钱小东西,有新品牌年销千万

文 | 天下网商

2007 年,乔布斯手中的初代 iPhone 重新定义了手机,从单纯的通讯工具,几乎成了个人一切娱乐的数字中心。自此,智能手机深度嵌入了现代人生活的每一个缝隙,几乎成了人的一部分:

坐地铁时、办公桌前、餐桌旁,甚至 " 蹲马桶 " 的几分钟,人们越来越离不开这块发光的屏幕。而这种形影不离的亲密关系,不断催生出新的 " 场景需求适配品 " ——钢化膜满足的是随时随地对脆弱大屏的保护、手机壳抵御跌落、充电宝解决的是当代人对手机重度使用的续航焦虑、支架解放双手… ... 每一个配件的兴起,都对应着手机深入生活场景后产生的特定痛点。

《天下网商》此前报道了 " 桨板运动 " 在今夏的流行(《" 每天被抢空!" 年轻人买爆 " 划水神器 ",有商家销量狂增 100 多倍》),由此进一步观察到,近年来随着溯溪、桨板、漂流等水上项目在城市中产间流行,叠加暑期高温天催化的 " 亲子玩水旅游热 " ——手机被人们带入了越来越多和水有关的场景。

当人们的生活半径拓展到溪涧、湖泊、海洋," 玩水 " 从泳池边的短暂戏水,或是安静地泡一场汤泉,升级为半日甚至整日的沉浸式户外体验时," 如何安全地携带手机下水 " 便从一个偶然、低频的需求,骤然变成了高频、刚需且场景复杂的需求。

人们不仅需要手机防水,更需要它在水中能顺畅地操作、清晰地拍照且不易丢失。而正是这种因 " 亲水旅游 " 普及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变迁,和 " 手机依赖 " 共同催生的、具体而微小的场景需求,让 " 手机防水袋 " 这个昔日的 " 小透明品类 " 被越来越多的品牌所关注到。

这个被新兴需求催生的行业还处在早期阶段,它体现出来的市场特点是:规模还不大,但个别品牌增速惊人;参与者众多,从白牌到户外大牌;品类同质化严重,但又具备技术和用户体验的挖掘空间。

从手机周边,转向旅游衍生品

手机防水袋目前还是一个 " 迷你市场 "。

据智研咨询统计,2023 年中国手机配件市场规模达 638 亿元。其中,手机保护类配件(壳、膜、支架)占比超 60% ——但据从业品牌调研,手机防水袋品类的年零售额规模,可能仅数亿元(不考虑汤泉、水上乐园、漂流等场景的集中采购部分),所以放眼整个手机配件市场,防水袋只是小数点的构成部分,尚未形成独立统计口径。

而从价格带、参与商家结构来看,手机防水袋这一品类市场也可谓参差:

1. 销量最高的往往是低价单品,通常不超过 10 元,构成了当下这一市场里最主流的价格带。《天下网商》在淘宝上搜索发现,卖得最好的,是一款售价 6.75 元的防水袋,累计卖出了 40 多万件。产品的背后是一家主营户外产品的店铺,除了卖手机防水袋,还有一次性雨衣、鞋套、冰袖等。

2. 定价在 10 — 20 元之间、相对中端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手机周边品牌店铺里,如绿联、倍思等。而部分运动品牌会直接把这一品类授权出去,比如 "361""Kappa"。在这一价格带中,销量较好的产品已售 5 万— 10 万件。

3. 卖得最贵的是户外品牌,比如迪卡侬的手机防水袋定价在 40 元左右,但销量较低。

边界宽泛、参与主体多样,造就了一个相对缺乏标准化的市场:防水袋被天猫放在运动户外大类目中,在迪卡侬眼里,这大概也算得上一个专业户外配件;但绿联、倍思们也把它当成手机周边配件经营;而对白牌商家们来说,这更偏向薄利多销、价格主导的日用小百货。

大部分防水袋从造型到设计都呈现出高度的同质化

在消费者侧,《天下网商》访问了多名户外爱好者,当问及对手机防水袋的选择是否存在一定的决策标准时,得到的答案基本都是," 随便买一个 ",或是 " 活动组织方发什么就用什么 "。

尽管市场整体呈现出白牌为主、品牌为辅的特征,但我们认为这个 " 迷你市场 " 背后的增长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天下网商》访问了主营旅行用品的巴迪高,其产品总监希夜向我们介绍,自 2023 年正式上架手机防水袋以来,这一品类的年销售额已接近千万元级别,成为其增长最快的细分品类之一。

亲水旅游场景催生需求分化

防水袋品类的消费场景从传统的 " 游泳、洗澡 " 或是专业的潜水,扩展到了如今更盛行、普遍的溯溪、漂流、桨板、雨林徒步等多元户外活动。品类的市场潜能,因此被更多锚定在了 " 亲水旅游场景 " 之上。

" 我们最畅销的产品定价在 20 元档位,适配的是‘溯溪’‘漂浮’‘水上世界’这样的户外轻防水场景,防水性能可靠,同时内置悬浮浮材、防丢挂绳设计。" 希夜表示。

而场景的拓展,重新定义了手机防水袋品类——从产品类别、结构,到功能侧重。

我们了解下来,当下手机防水袋的市场需求,根据防水需求强度,可分为三大层级:

一是深度防水,30 米以上,适用于潜水、深海拍摄等专业场景,由高端户外品牌如 Sea to Summit、Ortlieb 主导,价格以百元计;

二是中度防水,适配桨板、漂流等轻户外活动,运动品牌如迪卡侬、旅行品牌如巴迪高主攻此领域,定价基本都在 50 元以内;

三是轻度防水,可满足水上乐园、雨天通勤等日常需求,数码配件品牌如绿联、倍思及白牌产品为主力,定价在 5 — 20 元之间。

不同层级的防水性能、技术复杂度和品牌参与度形成了差异化市场格局。而在这其中,中度防水产品因场景适配丰富、价格带亲民,成为本轮手机防水带市场 " 规模扩容 " 的主要动能。

希夜介绍,早先巴迪高也做过潜水级防水袋,后来发现在这一消费场景中,用户更多时候会直接选择水下相机,而不是防水袋。所以如今,品牌才更多聚焦于溯溪、漂流等轻量防水场景进行产品开发。

" 潜水级的防水袋用料肯定更好,产品结构和普通防水袋不一样,价格也会贵很多,甚至动辄几百元。但一方面这个市场太小,另一面这些产品兼容的场景有限,比如在溯溪、水世界这样的轻防水场景,一个深潜级别的防水袋不仅功能冗余还会显得笨重。"

希夜透露,在轻防水场景重,产品上能优化的地方有很多,比如因为漂流容易发生侧翻,所以防水袋可以加入漂浮材料;户外环境复杂,防水袋的挂绳需要足够结实,但结实的同时要优化材质,不能因此勒到脖子;再比如,同样是 TPU 材质,手机触屏效果和拍照的穿透性也有很大的差距,而能够顺畅拍照是防水袋的刚需,所以很多防水袋会专门设计一个 " 摄像窗 "。

甚至于,手机防水袋适配的户外场景如溯溪、桨板运动等本身有着 " 强社交属性 ",拍照、打卡必不可少,因此防水袋的 " 颜值 " 不可或缺。所以防水袋正从单纯的功能性单品向功能叠加颜值的配饰迭代。" 很多女性用户会倾向于单面透明的防水袋,透明面用来进行手机操作,而不透明的面需要有一定的图案和花纹,为的是拍照的时候更出片。"

被户外催熟,迎来品类升级

2023 年起,飞猪、高德、美团等平台在其旅游相关报告中持续指出一个明显变化:户外游中的 " 亲水性 " 在上升,典型如北京中产热衷于 " 在亮马河上划桨板 "。以及同时期开始走红的溯溪、潜水、徒步露营等活动,都印证了这一现象。

进入 2025 年,这一趋势不仅延续,更获得了大量可量化数据的强力支撑。与水相关的旅游关键词搜索量激增,直接带动了门票和装备产品的实际收入增长。例如,今年 7 月郑州水上乐园门票销量同比去年大增 30%;宁波某迪卡侬门店负责人也表示,暑期潜水、冲浪装备销售实现了两位数增长,防滑溯溪鞋更是成为店内的热卖单品。

这一市场热度的商业价值也在品牌业绩上得到体现。户外品牌昂跑在 2025 年上半年财报中披露,其亚太地区销售额达到 21 亿元,同比去年翻倍不止,其中中国中产消费者的贡献功不可没。

从水上项目的盛行,到相关产品的热销,休闲热度向消费热度的传导所勾勒的是一幅大众休闲 " 向水迁徙 " 的图景。亲水场景从边缘娱乐向核心户外靠拢,防水袋顺势从可有可无的边缘配件,蜕变为亲水时代的 " 场景刚需硬件 "。

小众品类的突破关键,或许从来不在于市场规模本身,而在对消费场景迁移的把握。我们认为这一品类最值得深究的地方在于:

1. 品类升级与场景拓展:手机防水袋已从单纯的 " 手机配件 " 升级为 " 旅行户外用品 "。这一转变的核心驱动力是旅游市场,尤其是 " 亲水旅游 " 的蓬勃发展和需求的激增。迪卡侬、巴迪高等品牌的参与印证了其市场定位的提升。

2. 连带购买的销售驱动:希夜表示,该品类很大一部分销售并非来自独立需求,而是消费者在购买其他一次性旅行用品时,出于 " 以备不时之需 " 的考虑而顺带购买。这体现了其作为补充性旅行装备的属性。

3. 存在专业化与品牌化升级潜力:尽管当前市场呈现 " 白牌化、价格主导 " 的现状,但该品类在材料、结构、用户体验上拥有向 " 潜水专业用品 " 看齐的技术天花板。这种在 " 防水场景 " 下的深度探索空间,意味着其未来有机会摆脱低价竞争,建构出专业化、品牌性的市场格局,而非停留在当前的低价混战阶段。

手机防水袋这个 " 迷你市场 " 的潜能,正与蓬勃兴起的 " 亲水旅游 " 深度绑定,其市场潜能的核心驱动力,已从传统单一的 " 防水 " 功能,跃迁至对新兴户外休闲场景的精准适配。 谁能抓住亲水休闲浪潮中的细微痛点,谁就能在这个小品类里,挖掘出超越预期的商业潜力。

相关标签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