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一千二百字
由于外卖新业务对业绩的影响正式被纳入,从今年二季度开始,京东财报可以被视为进入一个新的观察期。" 外卖大战 " 第一回合可谓对京东 Q2 财报的影响 " 立竿见影 ",在实实在在地拉动收入和用户交易频次的背后,是 " 三费 " 的激增与自由现金流的锐减。
就在昨天,亚马逊宣布已在 1000 座城镇上线生鲜食杂的当日达服务,针对 Prime 会员实行购满 25 美元免运费政策,并计划年底前扩张至 2600 座城。这令与此相关的配送服务商 Instacart 和 DoorDash,以及零售商沃尔玛和 Kroger 都倍感压力,其股价均应声下跌。
当我们还在对照 Q2 财报分析京东花费如此大代价挤进外卖市场是否值得时,亚马逊沿着零售 " 时间轴 " 的扩张脚步似乎更坚定。两家模式类似的电商公司是否说明,即使未来重新由盈转亏,也必然要走这一步?
" 三费 " 的激增
今年 3、4 月份是京东外卖投入的快速落地期,尽管外界已预判会带来营销推广费用的上涨,但昨天公布的涨幅还是令人感到一点惊讶。Q2 京东的营销开支同比增加 127.6%,单季度净增 151 亿元;营销费用率从去年同期的 4.1% 增加到今年 Q2 的 7.6%。该增加主要用于外卖等新业务的推广。
环比看,Q2 营销开支增加了 165 亿元,而 Q1 取得的经营现金流净额是 182.6 亿元,净利润有 109 亿元。相当于 Q1 挣得钱基本都被拿去做 Q2 的推广增量了,说明市场竞争还是比较惨烈的,当然这里边有一个 6.18 大促的因素。
研发费用方面,Q2 同比增加 25.7%,对照今年 Q1 研发费用的同比增速是 14.6%。京东管理层最近也说过,为提升外卖系统的体验,公司内部增加了针对外卖的研发投入,还从其他岗位抽调研发人员去支持,相关算法推动交叉销售的工具将在 Q3 上线。
这也使得经营利润从去年同期的 105 亿元变成今年 Q2 的亏损 8.6 亿元,主要由外卖等新业务所致,主业经营利润率是有所提升的,并靠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保住了整体净利润为正。分部看,京东零售的经营利润有 139.4 亿元,同比增 38%;京东物流的经营利润有 19.6 亿元,同比减少 10%;而新业务经营亏损 147.8 亿元,基本 " 抵消 " 了前两个业务的空间。
考虑 " 国补 " 因素
外界看京东进入外卖市场的逻辑很明确,即通过外卖、即时零售这类日常高频单量进一步撬动主业电商交易频次,借助这种协同效应拉动收入增长。重新开疆扩土必然要有重金投入,这里面的核心点就看协同效应是否能符合预期。
京东管理层在财报分析师会议上表达的意思是符合预期,理由是 Q2 用户流量、Plus 会员交易频次等均有超过 50% 的增长,是近几年用户活跃度方面增速势头最猛的一个季度;而且商超品类的交叉销售、购买电商品类的转化率都得到提升。进军外卖会让公司短期利润率出现波动,但长期目标不变,保持 " 高个位数 " 百分比的利润率水平。
政策上是从去年 4 月份即 Q2 启动消费补贴,一开始只针对汽车报废以旧换新,与京东主业关系不大;从去年 8 月即 Q3 开始落地家电国补,一直持续至今,补贴比例在 15% 左右。今年 1 月和 4 月两次总计向市场投放补贴 1620 亿元,但到 6 月份前后多地出现补贴调整和 " 限量 ",曾有传闻国补停了,实际应该是额度用完了,后续政策上又明确第三、四季度继续发放。
这样看,去年 Q2 京东不涉及国补因素,今年 Q2 是它的第一个国补 6.18。但一些地方补贴提前用完、一定程度上 " 缩短 " 了刺激周期,削弱了效果,相当于给 15% 的补贴额度 " 打个折扣 "。
也就是说,单看外卖投入是 " 入不敷出 " 的,单纯外卖收入的增加赶不上外卖资源投入的增长;而如果算总账,外卖对零售收入的拉动效果还是有一定体现。
对比零售大盘,国家统计局给出的今年二季度批发和零售业收入同比增长 6%,住宿和餐饮业同比增幅 5.2%。如果单看 6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4.8%,其中商品零售额增幅为 5.3%;而其中餐饮收入增幅从 5 月份的 5.9% 骤降至 6 月份的 0.9%。另据北京统计局,今年上半年北京住宿和餐饮营业收入同比下滑 3.7%,利润总额下降 67%。这样看,6 月份国补调整和新出台的餐饮新规的确减缓了刺激效果。
战略面对抉择
近期京东 CEO 许冉在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时表明了对 " 外卖大战 " 的态度,即不再参与其所谓 " 恶性补贴 "。她认为 7 月份以来的外卖市场存在泡沫,京东的补贴力度平稳,没有参与冲单。
这或许意味着,二季度 151 亿的营收开支同比增量在后续将会收缩。从现金流情况看,Q2 的自由现金流是 220 亿元,同比降幅达 56%,超过一半,如果按全年看则降幅更大;而截至二季度末京东账面上的现金及等价物有 1165 亿元,还不包括短期投资和限制类现金。资金状况应对短期的外卖大战应该不算问题,但对现金流消耗较大,因而其持续投入力度可能受到外界猜疑:如果将外卖投放 " 匀一些 " 给零售电商,是否杠杆效果更好?如果国补结束、外卖投入收缩,由外卖拉新的客流能否引导至自然增长?现在京东外卖配送队伍和电商快递是分开的,后续协同整合以降低履约成本的空间有多大?
无论从资源消耗还是监管风险上,京东可能都不想再继续打价格战、补贴战。京东管理层也对分析师表示,后续会关注不同渠道投放的 ROI 组合,会在投入收益上保持一个动态平衡。同时,将外卖作为一个长期战略的目标不变。
为何平台不能各自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呢?侧面从亚马逊加码当日达的举动看,当电商平台在 " 空间轴 " ——即商品品类、覆盖区域方面达到一定规模后,边际收益会下降,想要进一步突破增长瓶颈的方式就是打 " 时间轴 " 的主意——即配送时效。与即时配送的日用品相比,外卖是更高频的刚需,也不得不走这一步。
但目前看,京东外卖的前期投入过大,倘若国补结束,零售增速的可能下滑预期能否由外卖拉动的增长填补上,需要做出权衡与优化,前提是京东先把外卖的数据样本量做大、系统稳定性做好,现在谈业务深度协同可能为时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