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何秀兰
在经历上一日冲高回落后,A 股再现强势上攻态势。
8 月 15 日,A 股上演普涨行情,市场超 4600 只个股收涨。三大指数集体翻红,沪指盘中再次站上 3700 点,最终报收 3696.77 点,涨 0.83%;深成指、创业板指分别收涨 1.6%、2.61%,创业板指领涨态势明显。
盘面上,炒股软件、PEEK 材料、液冷服务器、电源设备等板块成为领涨主力,而前期领涨的银行等板块则出现获利回吐。作为 " 牛市旗手 " 的券商版块也吹响号角,中证全指证券公司指数当日收涨 4.3%,大幅跑赢三大指数。
值得关注的是,这已是沪指连续第二个交易日突破 3700 点大关。8 月 14 日,上证指数盘中突破 3700 点,并创 2021 年 12 月以来近四年新高。部分市场人士认为,突破 3700 点标志着市场在经历四年调整后重新进入关键技术阻力位,引发市场对新一轮结构性行情的期待。
多家机构将本轮行情视为 " 慢牛 " 的开端。华西证券认为,本轮行情增量资金结构多元化(险资、养老金、公募 / 私募基金、居民资产配置),居民增量资金入市将成为本轮 " 慢牛 " 行情的重要驱动,行情延续性强;浙商证券研报指出,当前处于 A 股第五轮牛市,属 " 系统性慢牛 "。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向时代财经指出,本轮 A 股突破 3700 点的核心驱动力是政策、资金结构与产业趋势的共振,具备 " 慢牛 " 雏形。短期来看,稳增长政策和资本市场改革提供了 " 政策底 " 支撑;中期看,居民储蓄向股市迁移、险资及养老金加速入场,推动资金结构优化;长期则受益于半导体、AI 等产业升级带来的盈利预期改善。
A 股两市成交额连续三日破 2 万亿,创业板领涨
沪指连续两日冲破 3700 点,市场关于 " 慢牛 " 行情到来的呼声渐高。
从 8 月 15 日市场盘面来看,券商、金融科技股再度走强,指南针收盘 "20cm" 涨停,股价再创历史新高,同花顺涨超 16%,长城证券涨停。液冷服务器概念股再度爆发,川环科技等多股涨停。而银行等前期强势板块则遭遇获利盘抛压,市场呈现典型的热点轮动特征。
值得关注的是,8 月 14 日沪指盘中最高触及 3704.77 点,创 2021 年 12 月以来近四年新高。后虽未站稳,但仍引发市场对 " 慢牛 " 行情的热议。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基金经理杨德龙向时代财经指出,从几个指标来看,当前市场逐步走强,本轮 " 牛市 " 行情渐入佳境。第一个指标是新开股票账户数量,7 月新开户数接近 200 万户,与前几个月相比明显增加;第二个指标是新基金发行量,新基金发行量明显回升,去年同期新基金发行困难,而近期单只基金发行额超过 10 亿元的情况越来越多;第三个指标是两融余额。近期两融余额时隔十年再次回到 2 万亿元以上,上一次是在 5000 点大牛市时期,印证市场持续回升给投资者带来了更多信心。
近期市场交投持续升温,资金面成为重要支撑。
8 月 15 日,沪深两市成交额超 2.27 万亿元,较上一交易日的 2.3 万亿元微降,但已连续三日站稳 2 万亿元大关,且连续 8 个交易日维持在 1.7 万亿元以上。更值得关注的是,A 股两融余额 8 月 13 日重返 2 万亿元后,14 日进一步攀升至 2.05 万亿元,显示杠杆资金参与度显著提升。
博时基金向时代财经指出,A 股市场风险偏好维持高位,融资余额持续增加。随着盈利的下行风险持续减轻,流动性充裕背景下,市场对宏观和产业层面的利好保持敏感,对后市维持乐观。
从技术走势看,A 股自 4 月 8 日以来已积累可观涨幅。截至 8 月 15 日,沪指、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分别累计上涨 19%、24% 和 40%,形成较为稳健的上升通道。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章俊指出,若能满足三大条件——盈利改善的广度需进一步扩大、资金结构亟需进一步优化、国内政策需与全球经济周期紧密协同,沪指有望在年末挑战 4000 点。
尽管市场情绪高涨,但短期扰动因素或犹存。田利辉向时代财经表示,技术面突破 3700 点后,若成交量持续放大 , 则更符合牛市初期特征。但需警惕短期交易拥挤与政策落地效果的不确定性,若经济内生动能未持续改善,或演变为阶段性反弹。
机构高呼 A 股首现 " 系统性慢牛 ",增量资金支撑长周期上行
近期多家机构认为,本轮行情与 2015 年单纯依赖杠杆资金推动的行情截然不同,是 " 系统性慢牛 " 的开端。
浙商证券研报分析指出,目前 A 股处于历史上第一次 " 系统性慢牛 " 中。宏观层面来看,风险偏好提升和无风险利率下行推动 A 股走出 " 系统性牛市 ";中国崛起和中国优势,形成 " 慢 " 牛格局。2024 年 "924" 行情确立市场长周期底部,2025 年 4 月启动的上涨标志着 A 股史上首次 " 系统性慢牛 " 开启。
" 当前市场已逐步开启一轮‘慢牛’行情,其持续时间可能较长,上涨节奏不会像 2015 年那样迅猛,更利于投资者把握机会。" 杨德龙向时代财经表示。
这种 " 慢牛 " 特征在资金结构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华西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李立峰在研报中指出,本周 A 股两融余额时隔十年再度突破 2 万亿元,处于近十年中位数上方位置,反映个人投资者风险偏好持续回升。实际上,本轮行情增量资金来源众多,有保险、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也有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等机构资金。在资产配置荒下,牛市思维或正促进居民资产配置向权益类资产倾斜,当前股市赚钱效应较佳,居民增量配置资金入市动能犹在,后市股市微观流动性环境仍偏宽松。
" 增量资金的长期配置需求为‘慢牛’提供稳定性。当前资金结构具备支撑慢牛的基础:一是政策引导长期资金入市 , 二是全球流动性拐点吸引外资回流。" 田利辉向时代财经表示。
数据显示,7 月 A 股新开户数达 196.36 万户,同比增长 70.5%,环比增长 19.27%;而外资 7 月净流入 27 亿美元,较 6 月增长 125%,形成 " 内资增量 + 外资回流 " 的双重支撑。
东吴策略陈刚团队认为,2015 年市场在短期内由于散户和杠杆资金的涌入出现了快速上涨,但也埋下了较大的风险隐患,最终导致市场发生剧烈波动。而当前政策层面对资本市场的呵护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引导长期资金入市等措施,有望为本轮 " 慢牛 " 行情奠定坚实的基础。
田利辉向时代财经表示,本轮行情兼具政策驱动、资金结构优化与产业趋势共振,具备 " 慢牛 " 雏形。但需以 " 动态视角 " 观察——政策托底与资金入场是起点,经济内生修复与盈利兑现才是终点。投资者应聚焦低估值蓝筹与硬科技龙头,规避交易拥挤赛道,才可穿越周期波动,共享结构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