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autocarweekly 16分钟前

小米的草包时刻

文|东三环斟茶员

小米汽车被雷军带得太顺,可能已经打不了逆风局了。

在雷军这个超级销售员的光环下,聪明的草包们把自己隐藏得很好,不过迄今为止还是暴露了三次:

第一次,su7 ultra 挖孔机盖的宣传口径前后矛盾,原本是专注于满足情绪价值的 bonus,成了跌口碑的 " 风味机盖 ",整个过程中出现的反复和自相矛盾,暴露了小米宣发团队与工程团队的脱节,暴露了宣发内部沟通的不畅;

第二次,几乎与挖孔机盖事件同步,小米推出了 1.7.0 版 OTA,突然给 su7 ultra 加了个 " 排位模式圈速考核 ",没有指定赛道的成绩则禁用完整的一千五百马力,活生生把友商刻意营造的谣言 "OTA" 成了事实。后来在用户强烈反对下,小米深夜致歉,亡羊补牢,推送暂停,已 OTA 用户会在下次更新中恢复。这暴露了客户反馈相关部门与真实车主的脱节,暴露了决策层的思想混乱、自乱阵脚;

第三次,是最近发生的 su7 ultra 催尾款事件,部分下订用户,尤其是选装了挖孔机盖的,在车辆尚未下线,且交付时间给不出准话的情况下,被要求提前支付尾款,否则订单取消,定金不退。该事件暴露了交付团队的无能——无论是因为 " 反黄牛运动 " 在执行中扩大化,产生了误伤,还是因为被相关高层制定了不合理的 KPI ——结果都是无能。具体到个别用户,如一位抖音 id 为 "happykk" 的江苏 ip 用户所披露的录音信息与质证,该事件甚至可以上升到价值观层面——十分值得怀疑小米汽车刻意制造和利用霸王条款,将资金风险转嫁给用户。

提前催尾款这种事,听起来跟 " 北京现金王 " 应该没关系,可它真切发生了。这对网友是一次很好的教育:跟风去捧跟自己无交集的阔佬,结果大多是自找没趣。高帽子你可以递,别人不一定收,好处更不会分给你。对金钱的崇拜只会削弱你的智力——无论是对 " 北京现金王 " 的崇拜,还是对 happykk 这位开 " 黄牛 "(黄色兰博基尼)的小米准车主的崇拜。

小米催尾款的动机,归根到底当然是关系到金钱,但作为明显自己打自己脸,把白纸黑字《小米汽车答网友问(第 34 集)》给吃下去的表现,显得很不常规,很不聪明,甚至很狼狈。

8 月 11 日晚,雷军亲自出马在微博发起投票,表示实际上很强大的 yu7 标准版老是被误认为丐版,要不要干脆跟友商对齐一下颗粒度,把标准版改名为 pro 或者 max?投票结果显示参与的 2.7 万人里有 1.8 万人支持继续叫 " 标准版 ",小米汽车再次完成了一场成功的营销。7 月下旬风头最盛的纯电 SUV 是乐道 L90 和理想 i8,而 8 月以来催尾款的不利舆论已经发酵到了很高的程度,无论如何小米汽车都迫切需要搞搞新热闹。

然而归根到底,pro 解决不了 ultra 的问题,小米派去江苏 ip 维权用户家里的 3 个 " 有一定层级的人 " 没能公关成功。8 月 13 日深夜,该用户将镜头对准家里的孙悟空雕像,宣布 " 小米啊小米,本来我下去一些的战斗欲,是又被你们激起来了啊 "。

" 草包时刻 3",大概是 " 草包时刻 1" 的尾波余韵。

提前催尾款,在之前 su7 交付时也有人遭遇过,但是真实用户反馈后大多得以解决,大部分时候他们直接通过销售去跟交付交涉就完事儿了,都没走到投诉这个环节。

而这次发酵的 su7 ultra 催尾款事件,已经经过了 4 轮沟通。

小米相关人员对催尾款的解释是因为 " 异常订单 ",具体表现为,在提前一个月联系客户办理金融分期等必要手续时,客户表现出拒不配合的态度;在官方交流群或其他渠道,客户流露出不想要车的意向。

符合这个标准的准车主确实有,比如更早曝出来被要求提前付尾款的一位 id 叫 " 徐里里 " 的汽车类 up,就在自己的微博里多次发言说车不要了。然而这次的维权用户 "happyyk",不仅没有这类表现,而且在和小米工作人员沟通时都做了录音,明确了自己有能力付款,没有流露过不想要的意向,全程表现得十分冷静理智。在一些网友质疑他是黄牛之后,他索性晒出了自己的黄色兰博基尼跑车,展示自己真开 " 黄牛 "。

从小米刚做手机那会儿,黄牛就如影随形,小米现在做起了汽车,黄牛的存在感甚至更高了。对普通车主来说,黄牛是个很大的困扰,提车周期被拉长,不想等就只能加价买黄牛二手车源。对小米来说,黄牛虽然贡献了很多订单,但如今等车周期已经离谱到半年起步,大大增加了新用户的疑虑和已订车用户的流失率。因此,小米对订单的审核越来越多,转单政策越来越严格——从根本上讲,它是要去反黄牛的。但是相比反黄牛,小米大概更头疼已经尾大不掉的黄牛集体跳反。

在 su7 普通版和 yu7 上,黄牛是问题但不是主要矛盾,因为二手价倒挂,黄牛有利可图,大部分会正常提车。即使没有正常提," 异常订单 " 坐实成了废单,因为订单总量大,往后排总归能把已经生产出来的车消化掉。

然而在 su7 ultra 上,黄牛从芥藓之疾成了心腹大患,因为二手价不再倒挂,五六十万的新车变二手立刻损失 10 万,黄牛千方百计想把手里的单子取消。小米选择了态度强硬,订单取消定金不退,黄牛群体一部分继续周旋,一部分宁可赔 2 万也不要到手亏 10 万,从结果上,都是对 su7 ultra 形成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的逆向挤兑。

为什么 su7 ultra 没像 su7 普通版和 yu7 一样倒挂?原因大致有三:

1、国内性能车市场确实比较窄,基本上就像雷军一开始对 su7ultra 做销量预期时的那样窄;

2、BBA 在五六十万价位上布置的产品,奔驰 E、宝马 i7/7 系入门、奥迪 A8 入门,有短时间内撼动不了的行政级产品力和口碑;

3、自家二三十万的产品表现亮眼,产生了挤压,su7 在内外尺寸上跟 ultra 完全相同,yu7 也同为 C 级车,它们在性能不差的同时,续航、家用、舒适等几个维度上比 su7 ultra 更实用。

其实,清醒一点,su7 ultra 二手价不如新车贵才是正常现象,在同档它甚至属于保值不错的车型。不是 su7 ultra 不正常,而是 su7 和 yu7 不正常。

如果非要求全责备,问为什么在纽北创造奇迹的 su7 ultra,没能像 su7、yu7 一样在市场表现上创造奇迹,一路顺风局?那么五六月份的 " 风味挖孔 " 事件无法忽略,它对 su7 ultra 和小米的口碑造成了不利影响——即本文开头提到的 " 草包时刻 1"。挖孔机盖不是产品问题,是营销事故,是宣发和工程团队脱节的结果,而且一向措辞严谨的雷军也推波助澜了一把,在 acw 之前的艺术类文章第二次爆米花会议暨庆功大会纪要里有过复盘,不了解或记不得的读者可以回顾一下。

在产品固有的属性限制,以及营销出了严重纰漏的情况下,su7 ultra 没有太深的存单池子和高新增。su7 ultra 有两个基本 sku,5 种车漆,3 种内饰,4 种轮毂,两种轮胎,以及挖孔机盖、碳纤维尾翼、碳纤维装饰件、冰箱、拉花等选装,粗略一算排列组合已经有四位数,更何况在赛道版上架后,各个配置和权益又进行了调整,换句话说因为定制多且前后有差异,积库存都不一定好卖。

不知是不是对积库存的恐惧让小米选择了去 push 用户,然而,到这个价位的车哪个不是选配多多?这不是你作为车企就应该考虑的成本吗?

顺风局打久了,稍微遇到点逆风,就开始琢磨其他心思,比如让用户来承担风险。这大抵上就是从 " 草包时刻 1" 直接或间接导致了 " 草包时刻 3" 的心路历程。如果为真,那么小米的确缺乏卖这个价位的车的经验,也没有做好这个价位的服务的能力。

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不断内卷,不断祛魅,以及不断降价。五六十万的车,在使用属性上早已拉满,多出来的溢价就是看品牌口碑和服务,选择了这个价位的客户,愿意因为性价比而给予你更多包容的比例大大减少。

无论是因为反黄牛误伤,还是因为制订了针对挖孔机盖车主的 KPI,小米这次得罪了一名用户画像原本和 su7 ultra 非常精确的车主,而且被全网直播了。你前前后后四次无效沟通,暴露出来的敷衍、内部推诿,顺带着你那个对用户精确到小时,对自己缺乏约束,甚至没有乙方的条款,一起展示在了网友、友商以及小米自家用户面前。一时间真真假假的信息,关心或偷着乐的声音满天飞——

" 北京现金王这么承担不起,临时改条款?"

" 不对,没改条款,条款原本就赋予了小米单方面行动的权利。"

" 已经有车主去法院了,但是一起诉小米就用管辖权拖延。"

……

到了这个价位,要是品牌真跟车主打起了官司,甚至委屈的败诉都好过强势的胜利——你跟用户玩心眼,用户要跟你斗智斗勇,你是在卖六十万的车,还是在搞拼多多的差 5 毛提现 500?

不止是 su7 ultra,现在包括整个小米体系的车型,在 2025 年依然能够卖得火,不是因为性价比,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有情绪价值。

跟客户玩心眼,正情绪价值变成了负情绪价值。这是在挖品牌的根基。

归根到底,这件事的本质就是有不少交了定金的用户毁约,不想提车——简化到骨骼,事儿就是这么个事儿,在汽车行业里并不算很罕见。

正常思路是积极协调其他用户提前取车,或者就这么库存着,选择时机再以各种名义卖出去。你小米倒好,顺风局打习惯了,结果库存成本一分都不想出是吧?好处想全占,成本和风险全都不想担。你以为你这是新质生产力,互联网先进思想?不,钱货两讫是公序良俗,不要学房地产,来破坏汽车行业,创新出一个 " 期车 " 来。抛开一切话术,矛盾的实质是货我给不了,钱我又想要。

北京现金王不会因为库存车就生死存亡,因此该走零公里二手车就走,该不停卖展车就卖——宁可得罪客户也不触线,你还真把自己当华为啊?华为不要零售客户了它还是华为,你小米没了零售客户你是什么?

小米不能忘记是谁把自己抬高到了这个位置,是用户,千千万万个普通用户,相当一部分可以被称为 " 米粉 " ——或许此前他们给了小米太多包容,甚至让一部分小米集团的管理人员产生了有恃无恐的错觉。

订单异常的解释权在小米,小米有权利要求车主提前付尾款,如果这是为了防黄牛的,归根到底是为了保障正常用户提车,那么,为什么搞了四次无效沟通?无论这位 happykk 是不是黄牛,在他清晰表述了自己作为准车主的合理诉求后,就应该启动对用户应有的服务。

小米的相关负责人有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前一两次沟通足以搞清楚对方是真心想提车,你还在坚持不提前付款订单取消定金不退,还在让交付专员跟客户讲分期付尾款,就为了完成 kpi,给自己或是更高的领导一个交代。

如果一个员工这么坚持,可能是因为他很珍惜这份工作,如果换了几个员工都这样。

说明是管理层有问题。

有基本理智的人都知道,要正视小米带给中国汽车市场的新气象,以及在德国、英国、日本、北美树立的中国汽车工业新形象。但这份赞誉是给工程团队和产品团队的,不是每一个小米员工都有资格与有荣焉,有些管理者创造的价值不如一个普通小米用户,他的自我感觉良好,只是以为他搞砸的时候有人帮他擦屁股罢了。

从企业管理层面,小米没能给行业内带来新气象。小米和华为都是有实力又有手段的企业代表,然而一旦中高层有人或蠢或坏,一个点带一条线一大片就会沦为官僚主义狂欢场。小米汽车也在变得官僚,直接面对用户的一线人员不敢根据自己的判断向上汇报争取,甚至不敢有自己的判断,即使被客户戳中 " 就是要给领导一个交代 ",在面对一个明显脑子很清爽,而且还比较有教养的客户,他选择了攻略用户,而不是攻略领导。

客户把你当人看,你待自己是工具,是肉喇叭,于是最后终于走向了熟悉的剧本:无事生非,表示遗憾,无能为力,小事化大。

截止 8 月 14 日,该维权用户仍然在抖音上发声,对被限流表示不满,要求小米讲清楚给他 " 扣个异常订单的帽子 " 到底是误伤还是错误? 并且宣称有非常多的人给他反馈,显示出 " 凡是选择了挖孔机盖的车主,在 7 月中下旬,几乎全部被催款……有的人补交了 5 万或 10 万,有的人选择了全款 "。

此外他还展示了一张所谓 " 内部员工沟通 " 的截图,小米汽车的员工也觉得这事儿做得不对。

小米汽车上市以来,被 360 度全方位检视,被围追堵截,被造谣,被放大制造了很多伪命题,有的还传播得挺成功,深入吃瓜众的人心,比如板凳,比如信号,比如打滑。

小米的车品质有没有问题?当然是有的,早批次座椅填充太薄,后来暗改;做不好自家手机蓝牙钥匙的优化,去前后备箱取个物,在后排给娃系个安全座椅,锁车报警比谁都急,逻辑宛如智障;ADB 大灯非常迟钝,让人不敢信任,内后视镜防眩目的触发条件形同儿戏……经常有黑子喷小米是组装厂,非要说的话,小米即有车辆机械素质和能量管理效率的核心技术,也有在这些问题上的组装厂的劣势吧?

在面对市场竞争的攻讦时,希望从雷军以下每一个管理层成员都搞清楚一个基本事实:很多跟小米一样优秀的车卖得不好,甚至倒了停产了,而小米汽车没倒,还卖得很好——

不是因为水军给力,而是车主偏爱和包容。

当流量反噬,打逆风局时,小米唯一能倚仗的也只有车主口碑。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