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42分钟前

AI 眼镜元年,小米阿里打响入口争夺战

文 | 周天产业分析,作者 | 晏川

当时隔多年,再次回顾此时,或许会有更深刻的体感,AI 眼镜开始转动命运的齿轮。划时代的交互终端变革就在此刻拉开了序幕。

6 月 26 日,雷军重磅发布小米 YU7,前菜就是小米的首款 AI 眼镜。据 XR Vision 消息,小米 AI 眼镜在 15 天内完成了 8 万副的销量,几乎要清空首批库存。

7 月 26 日,阿里巴巴在 WAIC 2025 展示出其首款 AI 眼镜,并表示夸克 AI 眼镜预计将在年内正式发布。

7 月 28 日,Ray-Ban Meta 母公司 EssilorLuxottica 发布 2025 年第二季度及上半年财报。Ray-Ban Meta 眼镜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超过 200%。有报道称,Meta 正在研发新一代 AI 眼镜。Ray-Ban Meta 烧起来了 AI 眼镜的火,又亲自添了一把柴。

至此,百镜大战白热化趋势愈发明显。

01 为什么是 AI 眼镜

AI 眼镜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是因为业内基本达成了一个共识:AI 眼镜将成为下一个超级入口。雷军在发布小米 AI 眼镜时就称其为「面向下一代的个人智能设备」「随身 AI 入口」。

这背后是多重因素的推动。

一方面,智能手机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从乔布斯 2010 年发布 iPhone4 以来,手机行业经过 15 年的内卷,技术已经接近顶点,现在手机厂商能做的事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雕花,手机代际更新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难以再做出重大的技术突破,来催成下一个「iPhone4 时刻」。

消费者为新机买单的意愿也在缩减。TechInsights 研究显示,2024 年全球平均换机周期已达 51 个月。「一机用五年」意味着手机厂商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正如蜂巢科技 CEO 夏勇峰所言:「手机产业的成熟技术必然出现外溢,需要新的硬件载体承接」。

作为随身设备,依靠触摸交互的手机在使用场景中还是略显繁琐,例如扫码支付,需要拿出手机 - 解锁 - 打开微信 / 支付宝 - 点击扫一扫,即便手机厂商提供了各种快捷方式来省略其流程,仍然不如 AI 眼镜「看一眼支付」来的方便快捷。Rokid 创始人祝铭明就表示「手机已是 ‘外挂器官’,而眼镜离大脑更近,效率更高,甚至可能成为 ‘非侵入式脑机接口’ 的雏形」。

另一方面,是和 AI 眼镜相关的技术成熟让它具备了成为现实的可能性。2025 年各种 AI 硬件都开始抬头,不论是无人艇、人形机器人还是 AI 眼镜,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模型的能力在不断拉升。AI 技术的跃升让眼镜的实时交互成为可能。在 XREAL 创始人徐驰看来,AI 不仅改变了交互方式,更重新定义了终端的价值——就像多点触控催生了 iPhone,AI 将催生以眼镜为核心的下一代计算平台。「七成大模型,三成在硬件」。

AI 为眼镜提供了软件上的支持,显示技术的进步则在硬件层面为 AI 提供了载体。AR 设备面临着展现性、佩戴性和续航性的不可能三角。为了追求内容的丰富性和沉浸性体验,AR 设备通常又大又沉,不适合日常使用的场景。

以 Apple Vision Pro 为例,重量达到 600-650 克,身边购买了 Vision Pro 的朋友曾抱怨「Vision Pro 最多戴半小时,脖子就酸痛无比」。更别说它还需要外接电池来进行工作,电池重量也达到 353 克,续航却只有可怜的 2 小时。

AI 眼镜显然不能做的如此沉重,而要做到轻便易携离不开 Micro LED 和光波导技术。Micro LED 可以制造出 PPI 极高的显示屏 , 自发光的特性使其可以具备极高的峰值亮度和极高的对比度。这意味着它可以将一块手机屏幕浓缩到米粒大小,并且在自然光强时也能够清晰投射出虚拟信息。

将这样一块微显示屏放在镜腿之中,再通过光波导技术将其投射在镜面上,就将镜片变成了显示器。光波导技术利用了光的全反射原理,当光从高折射率介质射向低折射率介质时,若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光会在界面发生全反射,不会泄漏出去。借用这一原理可以实现从 Micro LED 微显示屏到镜面之间的距离传输,再在输出端通过设计好的结构打破全反射条件使其精准投放到人眼。

不仅减轻了重量,Micro LED 和光波导也降低了功耗,使 AR 设备、AI 眼镜的续航得以提升。在种种条件成熟后,AI 眼镜真正跨过了可用的门槛,业内对 AI 眼镜拥有了明确可观的预期。

而面对一个比手机更便携、更亲密、更适配 AI 的下一代交互终端,消费电子和互联网行业的巨头趋之若鹜也就不难理解了。

关乎到入口的争夺,是生死存亡之争。以及谁能成为下一个时代的「乔布斯和 iPhone」。正如阿里夸克 AI 眼镜总架构师宋刚在接受硅星人访谈时所言:「我们不是要做一个更好的硬件,而是要做一个真正有用的生态入口」。

02 大厂的抉择

在这一场入口争夺战中,没有谁愿意缺席,而在 AI 眼镜爆发之前,手机厂商和互联网巨头在智能头部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布局早已开始。

6 月的小米发布会上,由雷军亲自主讲的产品只有两样。一个是小米汽车的明星产品小米 YU7,另一个就是小米 AI 眼镜,足见小米和雷军对于 AI 眼镜的重视。

早在 2016 年,小米就推出了移动 VR 头显,售价 199 元。如今还能在小米官网找到这件产品的信息。这款宽 200mm,厚 156mm,重量达到 408g 的产品是小米在近眼显示领域的初试水,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成熟度和市场接受度,此产品不久后就沉寂下来。

此后,小米一边自己造近眼显示设备,一边投资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从 2021 年到 2023 年,小米先后推出小米智能眼镜探索版、米家眼镜相机和小米无线 AR 眼镜探索版。彼时的小米眼镜已经用上了 Micro LED 和光波导,只是缺少了 AI 加持。与此同时,小米还投资了思坦科技、视涯科技等产业链相关企业。可以说,小米在近眼显示有技术、有底蕴、有经验。这一切都为小米 AI 眼镜的火爆做出了铺垫。

或许是前几次未能打响 AR 头显的旗号,因此小米在决定做 AI 眼镜之前是有些犹豫的。

据小米 AI 眼镜负责人李创奇在和搜狐科技交谈时透露,早在 2023 年他就写过第一份关于 AI 眼镜的立项文档,经历了两次同样的过程都未成功,最终在去年求到了雷总面前,晓陈利害,才得到拍板同意立项。一年后,这款重 40g,搭载大模型的 AI 眼镜帮助小米打响了进军 AI 眼镜赛道的第一枪。这款眼镜中规中矩,却是小米初步决心的体现。

对于习惯后来居上的小米来说,早一点立旗杆,等行业技术发展成熟再梭哈掀桌,已是基操。

与小米相比,阿里显得小步试探,正式踏入 AR 显示行业也是在大模型时代来临之后。2023 年阿里推出旗下人工智能业务公司未来精灵,并发布了首款 AR 眼镜。这款眼镜由阿里与现在 AI 眼镜产业的明星创业公司雷鸟创新合作开发,采用 Micro LED 和衍射光波导显示方案。

进入 2025 年,阿里预计在下半年发布夸克 AI 眼镜。这是阿里去年整合 AI To C 业务后发布的首款 AI 产品。得益于阿里大模型能力和多元丰富的软件生态,夸克 AI 眼镜天然拥有接入常用软件如支付宝、高德地图、淘宝等的权限,可供调用的资源众多,号称把整个阿里装进去。

夸克 AI 眼镜搭载高通骁龙 AR1 芯片 + 恒玄 BES2800 低功耗协处理器的双芯设计以及安卓 +RTOS 双系统,以此来降低功耗。可热插拔双电池和换电仓的设计更是声称可以做到 24 小时不断电。值得一提的是,这款眼镜在显示上采用了上海 JBD 公司的 Micro LED 光引擎方案,而这家公司正是前文提到的显示技术成熟的重要推手,如今已是可穿戴设备显示提供方案的头部企业。

此外,字节跳动也在积极推动自研 AI 眼镜。在当年元宇宙的浪潮下,字节通过收购 PICO 正式踏入 AR 行业。然而当时没有丰富的土壤为 AR 设备 /AI 眼镜发展提供营养,仅仅两年后,PICO 就遭到了裁撤。如今,属于字节和 PICO 的机会又出现在了眼前。掌握着抖音这一庞大流量入口的字节跳动,不想错过这次风口。

字节也是在为自己豆包大模型的能力寻找一个载体。在 SuperCLUE 2025 年 7 月通用测评中,豆包 1.6 位列全球第四。AI 眼镜有潜力帮字节完成从软件到硬件的切换,依靠抖音的用户黏性和内容生态继续在下一个时代保持霸主地位。

将目光转向国外,占 AI 眼镜市场大头的 Meta 将在今年推出新款眼镜。Ray-Ban Meta 3 和 Oakley 运动款眼镜,还有一款具有 AR 显示功能的 Meta Celeste。依靠 Ray-Ban Meta 2,Meta 赚到了 AI 眼镜行业的第一桶金。后续的产品能不能复制 Ray-Ban Meta 2 的传说,还需要看 AI 能力是不是可以站稳。

谷歌更是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在智能眼镜上「搞事情」。眼镜有关的项目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 2010 年。从 2011 年开始,谷歌陆续推出多种智能眼镜概念产品。由于当时 AI 还处于上一个时代,显示技术也没有此刻成熟,虽然引起轰动,但产品设计局限性太大,交互不便,续航时间短,再加上高昂的价格,尽管谷歌多次做出调整,仍然难以找到平衡,最终沦为半成品而非成熟消费品。虽然概念超前,但是确实未到 AI 眼镜量产化的时机。不过,谷歌的眼镜试水,启发了 Rokid 祝明铭这一些创业者,促使了祝明铭开启产品研发。

进入 2025 年,谷歌等到了这个时机。在原生的 Android 系统上做出大幅修改,谷歌推出了适合 AI 时代的 Android XR 操作系统。并且以此系统与三星和 Xreal 合作开发了两款硬件:三星 Project Moohan 和 Xreal Project Aura。这也将 AI 眼镜明确纳入了谷歌 AI 战略的版图。谷歌不生产硬件,但却有着更高级的目标:和手机时代一样,重新定义 AI 眼镜的生态标准。

不同公司有其鲜明的特点,以此带出的 AI 眼镜战略也有所差别。小米依靠人车家的全生态优势,和在 AI 眼镜行业的积累,试图将 AI 眼镜打造成跨设备连接中枢,联通手机、汽车和小米之家的所有智能产品。阿里字节 AI 先行,发挥自己的 AI 优势,利用 AI 眼镜升华自己内容生态的交互体验。谷歌则试图复刻 Android 系统在手机时代的成功,再度掌握行业标准。

巨头的下场,不仅证明 AI 眼镜已具备大众市场潜力,更带动了供应链成熟。在小米阿里的光辉之下,还有一群低调在背后的玩家,他们都是曾经消费电子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曾经的三大果链企业歌尔股份、立讯精密、蓝思科技,统统投入到 AI 眼镜的怀抱。歌尔股份就是小米 AI 眼镜的独家代工商,同时还是 Meta 的供应商。立讯精密和 Xreal 深度合作,深度参与到生产供应链之中。蓝思科技和 Rokid 联合开发的 Rokid Glasses 6 月 24 号在湘潭基地下线。

这一刻,大家的选择无比相似,不管 AI 眼镜往什么方向做,怎么做,重要的是在这片蓝海变得拥挤之前先行动起来。

03 AI 眼镜初级阶段

AI 眼镜刚拉开行业上半场的帷幕没多久,这也代表着当下已经推出的 AI 眼镜产品,实际上无法和这个名号相称。姑且只能称之为智能眼镜,但离期望中的随身助手仍然相距甚远。小米 AI 眼镜项目负责人李创奇评价道「AI 眼镜现在还是 iPhone 初代机的时代,整体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AI 只是眼镜的辅助卖点,而不是核心竞争力,其功用价值并未凸显。

徐驰将现在的 AI 眼镜能力比喻为「五岁孩童」,能完成简单指令,但无法理解复杂场景、主动提供帮助。目前的 AI 眼镜有科技硬件的成分,但更多的属性反而是倾向于时尚单品。

和人形机器人处境相似,AI 眼镜也在等待一个 AI 发展的临界点,而不论是机器人行业还是 AI 眼镜行业,从业者们都做出了积极的判断,认为 AI 技术大突破的那一天已经不远。

致敬未知创始人吴德周对行业发展趋势非常乐观,他表示 AI 眼镜「需要 AI 的能力比较强,但它的发展很快,在 2-3 年内将迎来 iPhone 时刻」。总体来说,现在还处于 AI 眼镜发展的初级阶段。

在等待 AI 爆发的时间里,创业公司们瞄准了垂直场景,以期在覆盖通用场景之前,提前打开出路,占领用户心智,建立品牌认知。先探索市场,把 AI 之外的东西做好,待 AI 临界点到来那一天,一切自然水到渠成。例如主打音视频和摄影的 Ray-Ban Meta, 专注运动眼镜的致敬未知和全语言实时翻译的李未可。厂商们都在用不同的方案来打开 AI 眼镜的多种可能性。

这背后也隐藏着一个逻辑:现阶段的 AI 眼镜可以不 AI 不那么智能,但必须有特色,时尚、实用且好看。借用蜂巢科技创始人夏勇峰的观点来说就是「AI 眼镜首先得是眼镜,先谈好看舒服,再谈 AI 和智能」。

但是形势对于 AI 眼镜创业公司并不乐观。区分于人形机器人市场创业公司一枝独秀,AI 眼镜行业天生的两大 BOSS ——手机厂商和互联网巨头给创业公司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

小米 AI 眼镜项目负责人李创奇在接受搜狐的访谈时坦言道「AI 眼镜只有两种厂商能做成,一个是手机厂商,另一个是国民级 App 应用厂商,大厂掌握流量、内容、大模型,需要的只是硬件载体」。在周天财经之前的文章《YU7 爆单了,但小米 AI 眼镜还远未到「iPhone 时刻」》中,也已经做出过判断,手机厂商才是最有能力抓住 AI 眼镜时代红利的玩家。

当下而言,AI 眼镜是手机成熟技术外溢的部分产物,本身就依托于手机的生态而存在。聚焦到创业公司,AI 眼镜的门槛可能比想象中更高。眼镜虽小,却需要解决芯片、功耗、续航、显示、AI、颜值等诸多问题,每一个都学问不浅。创业公司从零做起,自然比不过在硬件行业深耕多年的手机厂商的积累。还有资金问题。夏勇峰曾提到「目前多数团队融资不及预期」,而像小米字节这类玩家,不缺投钱把产品硬砸出来的底气和实力。即使没有在开局阶段抢占到优势身位,也有后来居上的底蕴和推力。

而且手机厂商作为联通互联网和硬件两端的中间人,比互联网大厂还要略胜一筹。退一万步讲,就算手机厂商没有提前落位 AI 眼镜,在 AI 眼镜时代到来之后,手机也不会立即被淘汰,而是有极大概率演变成和 AI 眼镜配套的设施。

未来可能出现的场景是:AI 眼镜成为超级交互入口,手机作为外接设备承担算力端的任务,不仅解放双手,也解决了眼镜体积小容纳元器件少性能难以保证的问题。AI 眼镜和手机的合作虽然可能只是一段时间内到 AR 头显设备的过渡,最终手机会被完全取代,但在那遥远的一天到来之前,手机厂商有大把的机会可以抓住新时代的浪潮。

徐驰表示「智能眼镜是长周期赛道,需要 5-10 年的技术积累」。在行业初期,群雄逐鹿的时候,AI 眼镜从业者们要考虑的事情是如何做出更多更具爆炸性的技术创新,拉开自己和竞争对手的差距,才能挡得住各家大巨头的围剿,在市场大清洗中活下去。而对巨头来说,入口重新洗牌,软件公司更有忧患意识,唯恐被硬件厂商给杀死,生死存亡的历史进程,2025 已经开启。

相关标签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