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每日经济新闻 17小时前

成都世运会开幕!

北京时间 8 月 7 日 20 时整,华灯初上夜未央。随着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 " 天府之檐 " 长达 430 米的轮廓被逐次点亮,2025 年第 12 届世界运动会(以下简称成都世运会)正式拉开帷幕。

这是一场非奥项目最高水平的国际综合性运动会,自 1981 年举办第一届以来,已成为与奥运会互为补充、相互辉映的全球体育赛事。成都世运会共设置 34 个大项、60 个分项、256 个小项。共有来自 116 个国家 / 地区的 6679 名运动员、随队官员、技术官员参赛,其中运动员 3942 人,是世运会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届世界运动会。

立秋之日,成都再次迎来 " 世界 " 时刻,与全球共襄一场 " 运动无限、气象万千 " 的体育盛会。这座城市正以开放姿态、悠久文化及无限活力 " 开启 " 这个秋日——在接下来的 10 天时间里,它将以各种形态被世界所看见,也将以不同方式与世界问好。

当秋天的第一个夜晚降临,成都正绘制属于它的全新 " 运动轨迹 ",驶向更加广阔的 " 全球赛场 "。

成都世运会开幕式在天府新区秦皇湖畔天府之檐举行。图为开幕式现场。 每经记者 张健 摄

开放:当世界与成都相遇

成都世运会的首个叙事篇章,始于对场域的诗意选择——开幕式的主场并未囿于传统体育场的围墙之内,而是延展至宛若 " 城市会客厅 " 的天府公园。湖畔、草地与 " 天府之檐 " 的建筑轮廓,共同构成了舞台。

在这里,观众、运动员与城市本身,都消弭了界限,成为这场大型城市公共艺术的共同参与者,这本身就定义了整场赛会的基调——开放。

回望历史,中国与世界运动会的渊源,正是 " 开放 " 的缩影。

1981 年首届世界运动会上,在羽毛球尚属 " 非奥 " 项目的背景下,中国队一举摘得四金,展现出 " 梦之队 " 的实力。1997 年,中国女子举重选手在世运赛场上的精彩表现,也成为该项目在全球范围内提升影响力,并最终在 2000 年进入悉尼奥运会的关键助推力之一。

如今,当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IWGA)提出 " 对标奥运会 " 的愿景,并随着其与国际奥委会(IOC)合作日益深化,这项赛事的历史性使命,正呼唤一个能承载其愿景的舞台。

成都以承办史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届世界运动会,接过了这份期待:共有来自 116 个国家 / 地区的 6679 名运动员、随队官员、技术官员参赛,其中运动员 3942 人,共设置 34 个大项、60 个分项、256 个小项。

有关世界运动会,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IWGA)主席何塞 · 佩鲁雷纳曾有过一个精妙比喻:" 世运会主打展示自我、尽情表演,就像商店的橱窗,你能看到这些体育项目最精彩的一面。"

以此来看,成都无疑是将这扇 " 橱窗 " 开在了城市极具公共性与通达性的空间:从开幕式的临湖观礼,到未来 10 天里散落在公园、湖滨中的各个赛场,成都正将整座城市作为舞台,邀请来客深度探索其肌理。

而这势必要求一座城市,拥有高效、流畅的 " 全球接口 "。

如今,作为中西部对外开放的航空龙头,成都航空口岸今年出入境人员已超 360 万人次,同比增长 11.9%;其中外国人 88.4 万余人次,同比增幅更是高达 56.3%。

在成都世运会前夕的暑运期间,仅成都边检站查验的入出境外国人就已达到 10 万余人次,同比增长 39.2%。这背后,是 240 小时过境免签等一系列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的强劲拉力。

文化:巴蜀韵味的经济动能

任何一场国际体育盛会,都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对话。

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IWGA)将 " 卓越(Excellence)、可持续(Sustainability)、包容(Inclusiveness)" 并列为三大核心价值。它所倡导的,正是通过体育促进协作与理解,并为城市留下积极遗产。

成都提供的正是一个值得观察的范本。" 本届世运会将力争向世界奉献一场兼具国际标准、中国风格、巴蜀韵味的体育盛会。" 成都世运会组委会目标明确。

在记者看来,这并非某种单一、固化的符号,而是一种在历史浸润中形成的,能够将传统与现代、优雅与烟火气熔于一炉的 " 活文化 "。

从融入竹节与凤鸟纹样的火炬 " 竹梦 ",到正面嵌入太阳神鸟、背面以竹叶寓意坚韧的奖牌 " 竹光 ",到以大熊猫和川金丝猴为原型的吉祥物 " 蜀宝 " 与 " 锦仔 ",再到世运会历史上的首次火炬传递,这本身就是一条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与天府文脉的 " 叙事长廊 "。

一个背景是,伴随着 " 体验经济 " 成为范式,文旅产业因其产业链长、附加值高、带动效应强的特点,已成为衡量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标尺。

因此,展示巴蜀韵味的背后,还在于如何将厚重的文化底蕴,系统性地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现代文旅产品。

而世界运动会,将再次成为检验这一转化能力的 " 试金石 " 之一。

在开幕式的聚光灯亮起之前,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已然全面铺开。不少提前抵达的运动员,早已按捺不住探索的兴致:

他们出现在本地的社交媒体上,出现在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太古里等地标,出现在热气腾腾的火锅店里,用境外银行卡乘坐地铁、逛商场享受 " 即买即退 " 便利……这种 " 未赛先游 " 的场景,已然显现出成都作为一座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进一步来看,城市运营的真正考验,在于如何将赛事等所引爆的瞬时、高密度的关注度,系统性地催化、沉淀为城市文旅品牌的长期资产,并最终转化为持续的经济动能。

可以预见的是,成都世运会将让整个成都化身为一场 " 盛大消费 " 现场:

以 " 票根经济 " 为例,在 8 月 7 日至 17 日赛期内,手持赛事门票即可免费游览指定景区与博物馆。这一策略同样延伸至暑期的演唱会等大型演出,有望将不同圈层的消费人群导入城市的文旅场景中。

活力:以赛事构建产业 " 引力场 "

若要捕捉成都世运会的精神内核," 活力 " 无疑是高频词。

赛场内,平均年龄仅 23.8 岁的中国代表团尽显朝气;赛场外,近万名高校学子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以热忱与专业,构成这场青春派对的坚实底色。

再看赛场之上的项目:跑酷、飞盘、攀岩、腰旗橄榄球……这些极具 "Z 世代 " 烙印的潮流运动,本身就是一场 " 青春风暴 " 的集中展演。其中,棍网球、腰旗橄榄球等更是 2028 年洛杉矶奥运会的新增项目。

伴随着这种肉眼可见的青春活力,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是:为何这些代表着未来的运动项目,会在成都呈现?

答案,或许藏在这座城市的产业活力之中。换句话说,赛事是城市活力的 " 显性表达 ",而产业则是其 " 内生引擎 "。近三年,成都已成功举办包括大运会、汤尤杯、世乒赛在内的国际、国内赛事超 140 项。

2024 年,成都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 1300 亿元,体育消费总规模突破 750 亿元,同比增长约 13%。今年,成都预计举办承办国际和全国性高水平赛事超 80 项,体育消费总规模有望达 800 亿元、体育产业总规模有望突破 1500 亿元。

这种活力并非仅仅停留在宏观的产业数据上,它更弥散在城市的日常肌理之中,在一个个具体的场景里。

成都世运会开赛前的一个普通午后,前来参赛的澳大利亚掷准飞盘队,并未选择封闭训练,而是在城南一处对公众开放的小游园里,与成都本地的飞盘爱好者们展开了一场即兴的 " 热身赛 "。

训练结束后,本地爱好者还热情地带着澳大利亚队员们穿过玉林生活街区,探访街巷深处的特色小店,购买富有成都特色的文创产品。

放眼望去,一座城市 " 秋天 " 的打开方式,不仅在于自然时节的更迭,更浓缩成了其产业生态从播种到繁茂、从蓄力到释放的关键节点。

成都的 " 世界 " 时刻,就从秋天的第一个夜晚开始。

每日经济新闻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每日经济新闻

每日经济新闻

经济数据提前公布,事实新闻一手掌握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