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征 25% 汽车关税的政策,正引发全球汽车产业的连锁反应。斯泰兰蒂斯集团上半年亏损 23 亿欧元(约 193 亿元人民币)的背后,是国际贸易规则重构对全球供应链的深度冲击。作为拥有 Jeep、标致等品牌的跨国车企,斯泰兰蒂斯在北美市场的销量同比下滑 25%,被迫暂停墨西哥、加拿大工厂生产,并解雇美国 900 名工人。这一事件揭示了在逆全球化浪潮下,车企的区域化生产布局与成本控制能力成为生存关键。
关税政策的直接影响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生产成本激增,二是市场需求萎缩。斯泰兰蒂斯在墨西哥工厂生产的车型因关税增加,单车成本上升约 3000 美元,导致价格竞争力大幅下降。与此同时,美国消费者对进口车型的购买意愿减弱,叠加本土品牌的促销攻势,进一步压缩了市场空间。更严峻的是,关税政策引发的供应链中断,导致零部件库存周转率下降,现金流压力加剧。这种 " 成本上升 - 销量下滑 - 资金链紧张 " 的恶性循环,正在考验跨国车企的风险应对能力。
从行业视角看,斯泰兰蒂斯的困境是全球化车企在贸易壁垒下的缩影。为规避关税,大众、丰田等企业已加速在美本土化生产布局,而斯泰兰蒂斯因调整滞后陷入被动。这一事件警示行业:在贸易摩擦常态化的背景下,单纯依赖全球供应链的模式难以为继," 区域化生产 + 本地化研发 " 将成为新的生存法则。对于中国车企而言,斯泰兰蒂斯的教训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 在拓展海外市场时,需充分评估政策风险,提前布局本地化产能以应对贸易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