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汽车 7 月 22 日终止与沈阳航天三菱的合资关系,暂停发动机业务,标志着其 40 年在华历程终结。
在电动化浪潮的冲击下,三菱汽车成为首个完全退出中国市场的日系品牌。其末代车型阿图柯仅为埃安 V 换标版的尴尬现实,折射出传统车企在新能源转型中的尴尬处境。
三菱的困境源于多重因素的叠加。在技术层面,其电动化布局滞后于中国本土品牌,缺乏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产品;在市场层面,依赖燃油车的产品结构无法适应渗透率超 50% 的新能源市场;在战略层面,与雷诺 - 日产联盟的内耗削弱了资源整合能力。当广汽埃安以 1 元象征价接过长沙工厂时,三菱的退出已成为必然。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发动机业务的终止,切断了部分自主品牌的供应链,暴露了外资车企在核心技术输出上的保守策略。
电动化转型不是简单的产品替代,而是涉及研发体系、供应链管理与组织文化的全面革新。三菱的教训表明,单纯依赖技术授权或合资模式,无法在快速迭代的中国市场立足。对于其他外资车企而言,如何平衡全球战略与本土创新,如何在保持技术优势的同时实现本土化落地,将成为生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