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硅星人 12小时前

又爆 10 亿元融资,半年融了三次的众擎要扩产“最接地气”的人形机器人

年初刚刚完成 Pre-A 轮融资的众擎,又双叒叕融资了。

硅星人独家获悉,近期,具身智能初创公司众擎机器人连续完成了近 10 亿元人民币的两轮融资。其中 Pre-A++ 轮由小鹏汽车作为基石出资人发起设立的星航资本投资。A1 轮融资由京东领投,宁德时代旗下溥泉资本、银泰集团等产投,以及华控基金、达晨财智旗下国晨基金、黄浦江资本等财投参投。

同时,中东资本、国香资本、弘晖基金、浔商创投、包河创投等老股东也参与了这两轮的连续增资。

最 " 接地气 " 的具身玩家

在当前人形机器人的赛道上,与其他拥有高光学术背景、由明星科学家领衔的团队相比,众擎机器人展现出一种鲜明的 " 接地气 " 气质。这种气质是其创始人赵同阳产业履历的直接投射。它的战略路径并非始于发布一篇震撼学界的论文,或是打造一个不计成本的技术验证平台,而是直接将重心放在了成本控制、供应链整合和规模化量产这些更贴近产业落地的环节上。

作为一位机器人领域的连续创业者,赵同阳早已在四足机器人领域完成了从研发到产品的探索。其职业生涯的关键一跃,发生在 2020 年底——他创办的 " 多够机器人 " 被小鹏汽车收购,随后他与何小鹏共同创立了机器人子公司 " 鹏行智能 " 并出任总经理。这段在汽车巨头内部主导机器人研发(包括人形机器人 PX5)的经历,让他得以将机器人研发与汽车产业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及严苛的量产逻辑深度融合。

因此,当他从鹏行智能离任并创立众擎时,其路径与其他从实验室走出来的创始人已截然不同。赵同阳已经数次走通了从 " 研发图纸 " 到 " 量产商品 " 的全链路。这使得众擎从诞生之初,就带着强烈的 " 奔着量产去 " 的目的性。这种被反复验证过的量产落地能力,不仅是其在产业界最鲜明的差异化特征,也是其吸引小鹏等产业方持续投资的核心价值所在。

从资方的构成来看,众擎的蓝图远不止于产品本身,这更像是一个精心构建的产业联盟。除了与其渊源颇深的小鹏汽车,其投资方还包括了扼守上游核心部件(如电池)的宁德时代,以及手握下游广阔商业化渠道和应用场景的京东。这种 CVC 布局清晰地表明,众擎从创立之初就在搭建一个从核心供应到市场验证的商业闭环,而非仅仅埋头做产品。

据硅星人了解,众擎已在京东预告将在接下来 1-2 个月开始大规模交付,眼下已经处于量产前的关键冲刺阶段。因此,本轮融资的用途也极为明确:首先是为规模化交付提供 " 弹药 "。公司计划将现有的生产交付团队规模和能力提升 5 倍,以确保能响应首批市场需求——这是其 " 量产能力 " 能否兑现的第一个关键指标。

但挑战不止于制造。对于一家技术驱动的公司而言,更大的考验在于如何平衡 "规模化量产" 与 "技术迭代" 这两条并行线。因此,新的资金也将持续投入到具身智能的核心算法研发中。毕竟,在硬件逐渐趋同的未来,如何让机器人真正 " 有用 ",才是决定其最终商业价值的关键。众擎必须在推进交付的同时,加速核心技术在真实场景中的商业化应用,以证明其综合竞争力。

众擎不是下一个宇树

目前,众擎已经推出了两款主打性价比的机器人,试图用极具冲击力的价格敲开市场大门:

SA01 双足机器人:面向科研教育,售价 4.2 万元。

PM01 人形机器人:用于科研、商业服务等综合场景,商业版售价 8.8 万元,教育版售价 18.8 万元。

这种 " 先用价格换市场,再用市场育生态 " 的打法,其气质与定位,都让人不可避免地联想到宇树科技

宇树的成功,为理解众擎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照系。宇树凭借其极致的工程化能力和成本控制,将四足和人形机器人的价格拉入十万元级别,主要提供给高校、开发者乃至普通消费者。因此,当看到众擎同样在意性价比,试图打破人形机器人的价格壁垒时,外界简单的类比往往会掩盖更深层次的差异。

宇树的创始人王兴兴是典型的技术极客,更倾向于对机器人本体技术的洞察和偏执的工程化追求。而赵同阳,思考问题的逻辑,不再局限于一个机器人技术专家的视角,更像一个整车制造商的角度:如何管理一个由数万个零件(SKU)构成的复杂供应链?如何将成本控制和质量管理渗透到每一个生产环节?如何规划和建设一条能够稳定、高效、规模化量产的产线?这种源自成熟制造业的经验,是众擎区别于其他从实验室走出的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这种价格优先打法,也受到了争议:在技术远未成熟的当下,人形机器人真的到了需要 " 价格比拼 " 的阶段吗?

对于高性价比定位,众擎回应硅星人称," 这并非刻意追求低价,而是基于自身技术和深圳的地域供应链条件,目前众擎已经实现了硬件制造上的全栈自研。此外,当前行业尚处早期,通过较低的价格门槛,能让更多开发者和科研机构参与进来,可能会催生出有价值的理论知识,从而反哺到整个行业。"

若将视角从单一产品竞争拉升至整个产业生态,这一策略的价值便凸显出来。对于软件和算法开发者而言,他们正迫切地等待一个足够便宜、能够被大量部署的硬件平台。因为只有让机器人本体走出实验室,进入真实的、非结构化的场景,才可能采集到训练具身智能模型所必需的海量、多维数据,从而真正优化算法和模型。

这恰恰是硬件厂商最有效的切入点。卖出更多的机器人本体,是其撬动市场、建立生态最直接的杠杆。硬件的普及是软件迭代和数据积累的物理前提。

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众擎还是宇树,它们都并非在进行单纯的低价市场策略。而是在用各自的方式,降低硬件门槛,加速整个行业 " 数据飞轮 " 的转动,从而推动机器人产业整体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