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时代周报 昨天

微短剧“破圈”进行时:暑期精品上新,行业回归价值表达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朱舜水

随着暑期档临近,微短剧行业再度进入集中上新期。多个平台开始有意识地将内容重心从 " 快消叙事 " 转向 " 主题化表达 ",试图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中以内容分层拉开差距。

在经历数年粗放式增长后,微短剧行业正出现分化趋势。一方面,制作公司与平台逐渐意识到导向风险与用户审美疲劳带来的长期隐患,开始主动提升内容审核标准,推动创作从 " 高反转 + 爽点堆叠 " 转向具备现实关照与文化表达的 " 轻命题 " 路径;另一方面,主管部门自 2024 年以来持续完善备案审核与内容规范,行业边界趋于清晰,结构性调整开始显现。

7 月 2 日,红果短剧公布 " 果燃计划 " 暑期片单,集中推出 21 部题材各异的微短剧,涵盖反诈、非遗、年代创业、动作冒险等多个方向,显示其在内容策略上由流量驱动转向题材差异化与正向叙事的尝试。与此同时,爱奇艺等平台也在强化微剧业务中的 " 精品层 ",部分作品已在用户圈层内形成较高讨论度。

从用户需求、内容供应到监管机制,微短剧行业正进入一个由速度增长向质量竞争过渡的新阶段。其能否真正完成从 " 低门槛快消费 " 向 " 轻量级文化产品 " 的身份转型,将在这一阶段得到初步验证。

微短剧进入 " 内容上行 + 机制成熟 " 阶段

微短剧最初依靠 " 爽感叠加 + 剧情反转 " 的创作模式迅速出圈,其 " 低投入、快产出、高回报 " 的运营逻辑吸引了大量中小制作方,加速推动了行业扩张,同时也强化了平台对用户数据反馈的依赖性。

但在 " 点击至上 " 的激励机制下,部分作品出现价值导向模糊、内容低俗、逻辑混乱等问题,引发监管和舆论双重关注。在此背景下,监管层迅速介入,推动行业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迈进。

2024 年 6 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正式启动微短剧 " 分类分层 " 审核机制,依据投资额度将微短剧划分为 " 重点微短剧 "" 普通微短剧 " 和 " 其他微短剧 " 三类,分别由国家广电总局、省级广电部门及平台负责备案管理。

随后,监管部门进一步构建以 " 分类审核、备案编号、违规整治、AI 治理 " 为核心的综合治理体系,从内容创作、传播秩序到平台管理实现全链条监管。

与此同时,政策端也释放出积极引导信号。2025 年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 " 微短剧 +" 行动计划,围绕文化、法治、科普、教育、乡村振兴等六大方向,推动微短剧从娱乐内容形态向公共传播工具演化。

在监管与政策双轮驱动下,平台内容结构正加速向 " 现实题材 + 情感表达 + 正向价值 " 转型。主流平台普遍加强内容审核、压缩低质内容比例,同时加大对具备社会价值和审美水准的中短篇项目扶持。一批围绕非遗、文旅、社会议题的作品开始获得市场与用户认可,行业也由此迈入 " 内容上行 + 机制成熟 " 的发展新阶段。

从娱乐内容向 " 社会轻载体 " 升级

从市场表现来看,微短剧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显著的体量跃迁。数据显示,2021 年至 2023 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分别为 3.68 亿元、101.7 亿元和 373.9 亿元;2024 年,这一数据已突破 500 亿元。根据 DataEye 研究院预测,2025 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680 亿元,2027 年则有望站上千亿级台阶。

在产业带动方面,2025 年上半年,微短剧相关产业共带动就业岗位约 64.7 万个,从业者呈现年轻化、灵活化、多元化趋势。与此同时,随着 " 微短剧 +" 政策持续推进,行业的社会责任属性也在不断强化,逐步从娱乐消费品向轻量级社会传播载体过渡。

以红果短剧《家里家外》为例,该剧聚焦 20 世纪 80 年代初川渝地区的重组家庭,通过细腻的生活场景与真实对白构建家庭叙事,实现了中老年与青年用户的情感共振。

" 微短剧 +" 模式也在内容形态上不断延展,与非遗、普法、文旅、商业 IP 等领域融合加深。如《和你的桃花源》围绕永春地方美食展开叙事,《祈安澜》则以大运河非遗文化为主线,通过戏剧化表达引导观众关注本土文化与历史资源,体现出微短剧在文化承载与社会议题表达上的拓展潜力。

暑期爆发:红果等平台集中推出正能量精品内容

内容机制调整与监管制度落地后,2025 年暑期成为微短剧行业集中释放 " 价值转向 " 成果的关键窗口。不同于以往依赖单点爆款驱动的营销逻辑,今年的暑期档呈现出更为清晰的主题表达取向和结构性策展意图。

其中,红果短剧的 " 果燃计划 " 成为市场关注焦点。其暑期推出的 21 部剧集不仅在内容供给上具备广度,也在表达深度上尝试突破。

例如,《怒刺》从小人物视角切入,讲述卢沟桥事变后天津地区的抗战故事;《山河回响》以双时空结构串联革命历史与当代青年命运,探讨信仰传承与时代共鸣。

在题材创新方面,红果推出国内首部 " 太空基建 " 题材短剧《我在月球当包工头》,由国家航天局指导支持,尝试以科幻语境构建国家叙事新表达;反诈题材《云端捕手》则基于真实案件改编,系统梳理网络诈骗常见手法,在警示功能之外也实现了叙事张力与社会价值的平衡。

从 " 爽剧红利 " 转向 " 内容红利 ",微短剧正经历一场系统性的角色转型。以红果为代表的平台正通过内容结构调整、题材策略转型、精品剧集策划等多重路径,推动行业逐步摆脱流量依赖,实现内容质量与社会价值的共振。

事实上,微短剧行业正站在从 " 快消费内容 " 向 " 价值型内容 " 转型的关键路口。红果等平台的暑期布局不仅为市场提供了新的内容范式,也为行业确立了更具文化深度和社会责任感的发展方向。在内容与机制双轮驱动下,微短剧能否真正破圈而上,仍需时间验证,但路径已然清晰。

时代周报

时代周报

记录大时代,深读全商业.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