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沈素明
我见过不少企业,几乎把所有力气都使在了 " 搞业务 " 上。
市场、销售、产品、研发,恨不得把人分成八瓣儿去跑。结果呢?业务数据上去了,组织却开始 " 发烧 ",甚至 " 高烧不退 "。
人多了管不过来,效率原地打转,战略一拍脑门儿就变,员工士气低落得像打了霜的茄子……
说明什么?
说明你只盯着了 " 业务增长 " 这把刀,却忘了磨刀的 " 心法 ",更忘了用刀的人和磨刀的环境。
一个企业,想活得久、活得好,不能只问 " 这事能不能做 ",还得问:" 我们这套组织,真能支撑这样的做法吗?"
我通常会带着企业管理者,反过来问三个问题。这三问,是我这些年帮企业解决组织问题的底层检视工具。问完,往往原本混沌的症结就浮出来了。
你的组织,有没有清晰的秩序?
谁说了算?谁依赖谁?哪些人该负责什么?谁的决策是畅通的?哪里容易卡人、卡流程、出现盲区?
很多组织表面上条理清晰,但真正进入战斗状态后,一问全是 " 等老板拍板 "" 项目卡在审批 "" 谁也不愿担责 "。
这就是结构力的问题:权力分布、权责路径、决策机制、制衡与协作。不是只画一张组织架构图,而是组织能不能正常运行、各司其职、少扯皮、快反馈。
我见过一些公司,项目干着干着,人一多,领导自己把指挥权抢回来,然后整个组织退化成 " 靠老板亲自落地每一个任务 "。这不是组织,是人肉齿轮。
没有结构力,一切管理不过是幻觉。靠人才支撑、靠文化感召、靠流程规范,都撑不住结构的塌陷。
你的组织,谁还想干?谁被点燃?
我不问你有没有 KPI、不问绩效表打几分,也不问你年终奖发了多少。我只问一件事:这套组织,有没有人真心想干活?
有没有人,是被任务激起斗志的?有没有人,是看到晋升通道而自我驱动的?有没有人,是在这家公司感到希望、觉得有奔头的?
有些老板看起来赏罚分明,但底下人只做表面文章;有些企业年年加薪,结果高薪养出一群佛系队伍。原因不是激励机制错了,而是任务、晋升与情绪气候三者之间失去了连接。
一个任务能不能点燃人,关键在于它有没有意义感;升迁通道能不能激励人,关键在于它是不是真通的;组织氛围能不能感染人,关键在于它是不是由内而外形成的,而不是用标语和团建强行营造的。
结构是骨架,动力才是血肉和神经。没有人想干、没人被点燃,组织再精密也是死的;有动力的人在哪,组织活力就在哪。
你的组织,还能自我成长吗?还能自我纠错吗?
一个组织最危险的,不是外部压力,而是内部僵化。看起来风平浪静,实则没有新鲜血液能融进去,老人开始混日子,制度变成死规则,组织慢慢失去活性,最终被自己人拖垮。
有多少企业是这样的?——
新人刚来时意气风发,半年后就学会了 " 别出头 ";
老员工原本有战功,慢慢却成了山头和阻力;
流程制度年年优化,最后却把所有人绑死在流程上;
高管会上讨论问题,问题却从来不真正被解决。
这不是谁的错,这是没有演化机制的后果。
你有没有新人真正融入的机制?不是欢迎会那一顿饭,而是能不能在3 个月内完成角色认同、能力接轨与团队融合。
你有没有老人的更新机制?不是强行逼退,而是有没有设计老兵焕新、角色转换、经验沉淀的路径。
你的制度还能不能进化?有没有能听见一线声音、从小问题修正的 " 制度生长能力 "?
结构可以建、动力可以激发,但一个不能自我进化的组织,只能走向衰亡。
这三问,问的是组织的秩序、动能与生命力。
它们看似独立,其实相互嵌套:没有结构,就没有清晰的责任与方向;没有动力,再清晰的结构也只是空架子;没有演化,前两者终将失效。
很多企业不是不知道问题,而是从未用这样的方式看问题。
我们习惯了业务导向、结果导向,却很少从组织自身出发,审视它有没有 " 活着 " 的能力。
组织进化这件事,没有捷径,也没有完美答案,但这三问,是我在无数企业中看到的共性判断准则。它们不提供标准答案,但提供了思考的起点。
如果你能把这三问答好,你的组织,起码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