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 RimeData 来觅数据 ,作者来觅研究院
导读:2025 年 7 月 1 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部署并非孤立举措,而是党中央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持续关注与系统谋划: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已提出 " 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 ",2024 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重强调发展海洋经济,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明确 "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一系列密集部署层层递进,共同构建起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框架,为 " 向海图强 " 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指引。
01 海洋经济政策演进
海洋经济,一般是指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产业活动。2003 年 5 月,国务院发布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给出定义: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其范畴极为广泛,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新兴的海洋产业如海洋新能源(海上风电、潮汐能等)、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海洋信息科技等不断涌现,进一步丰富了海洋经济的内涵与外延。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为了更好地管理和规划各个海洋相关的领域和活动,国家海洋局下属的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发布了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2021)。该标准详细列出了各种与海洋相关的产业、领域和活动,并将其分为以下五大类。
图表 1:海洋经济分类
海洋占据地球表面约 71% 的面积,蕴含着丰富的资源,从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到能源资源等,堪称一座巨大的 " 蓝色宝库 "。 当前,海洋油气日益成为我国重要能源增长极。自 2019 年以来,中国海油国内原油累计增产超 1660 万吨,占全国同期总增量的 70% 左右。且随着陆地矿产资源持续开采,优质的矿床逐渐减少,开采的边际成本逐渐升高。相比之下,深海矿产开发尚处于初始阶段。深海矿产种类丰富,储量巨大,涵盖石油、天然气及富含锰、铁、铜、镍、钴等元素的锰结核等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对于缓解陆地资源压力、拓展人类生存与发展空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全球海洋经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增长速度普遍高于同期全球经济增速。目前,全球现代海洋产业总产值约占 5 万亿美元,超过全球 GDP 的 4%,且比重在持续上升。全球范围来看,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海洋经济规模庞大,涉及海洋渔业、船舶制造、海洋油气开发、海洋旅游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持续攀升,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总体稳定。2024 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 10 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 5.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7.8%。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海上风电、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逐渐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同时,我国已形成北部、东部、南部三大陆海经济产业圈,构建起产业集聚、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然而与世界海洋经济强国相比,我国海洋经济仍存在一定差距。在海洋科技创新能力、高端产业发展水平、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这种背景下,政策持续发力,引导海洋经济高速发展,其中《全国海洋经济发展 " 十四五 " 规划》明确了 " 十四五 " 时期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未来一段时期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蓝图。
图表 2:近年来国家层面海洋经济文件
02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海洋产业体系完备,不仅具备扎实的制造根基,更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目前,海洋经济已形成多元发展格局,涵盖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等众多领域。其中,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在海洋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达 35%,成为支撑海洋经济的重要力量。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海洋船舶工业的亮眼表现,2024 年该产业实现增加值 1370 亿元,同比增长 14.9%。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以修正总吨计,我国新承接海船订单量、海船完工量和手持海船订单量的国际市场份额首次全部突破 50%,彰显了我国在全球船舶制造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同期,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也稳步发展,实现增加值 1032 亿元,同比增长 9.1%,其国际市场份额已连续 7 年稳居全球第一。
随着深海技术的日趋成熟,我国深海产业正迈入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在 2024 年度央企十大 " 国之重器 " 中,大洋钻探船 " 梦想 " 号、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 " 海葵一号 "、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 " 海基二号 " 等一批深海装备赫然在列,这充分印证了我国在深海关键技术突破与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卓越成就。作为深海产业链中最为成熟的先导环节,深海油气开发的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大型海工装备等核心资产的市场空间不断拓展。
此外,海底数据中心的商业化应用前景正逐步显现。2023 年,微软在 Natick 项目中部署第二代海底数据中心设备,验证了该模式在能效与可靠性方面的优势。数据显示,其海底数据中心服务器故障率仅为陆地数据中心的 12.5%,能耗降低 29%。在 " 东数海算 " 政策推动下,海底数据中心正成为绿色算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海洋 AI 应用领域,2024 年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发布的首个深海 AI 识别系统,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领域的应用进入新阶段。该系统可自动识别深海生物、地质构造及异常信号,显著提升科考效率与数据处理能力。依托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算法,结合 " 蛟龙号 " 等探测器采集的高清影像,实现了对深海环境的智能感知。随着海洋数据积累与算法持续优化,AI 在深海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深入,推动海洋科技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海洋经济的区域辐射带动作用也在持续增强,沿海各省纷纷发力,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发展标杆。山东锚定 " 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 目标,2024 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 1.801 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 17.1%,其中海洋渔业、水产加工业、矿业、盐业、化工业、电力业、交通运输业等七大产业的增加值均位居全国首位,展现出全面发展的强劲态势。广东则以总量领先和融合创新为显著特征,2024 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 2 万亿元,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连续 30 年保持全国第一;其海洋制造业增加值超 5000 亿元,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达 411 亿元,在海上风电及风渔融合领域走在全球前列,全球最大风渔融合平台 " 伏羲一号 " 便诞生于此。海南则聚焦深海油气资源开发与制度创新,积极推进 " 向海图强 " 战略,通过开发陵水气田、试采天然气水合物,不断延伸清洁能源产业链,向着 " 再造一个海上海南 " 的目标稳步迈进。
03 投融现状
近年来,海洋经济相关企业在一级市场的融资规模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随着海洋经济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关注海洋产业领域,为相关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从地理分布上而言,多数的海洋经济企业多分布于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珠三角、海南等地区,因而也呈现出高度集中化、区域化发展的特点。
2020 年以来全国海洋经济相关领域仅发生 600 余起融资事件,约占总体融资事件的 1%。海洋经济产业茁壮成长,但投融资活动相对比较少的原因主要是海洋产业存在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参与主体普遍为国企及其附属单位,市场化动力不足,因而投融热度相对不高。在投融赛道上,投融事件多集中在海工装备、海洋电子、水下机器人等赛道。
数字化转型正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度融合,系统性重构海洋经济的产业形态、资源配置模式与协同机制。在产业形态上,传统海洋产业正加速向智能化、精准化升级。协同机制的创新尤为显著。跨主体、跨区域的数字化平台打破了海洋经济各环节的信息壁垒。整体而言,数字化转型正为海洋经济注入 " 智慧基因 ",推动其从 " 资源依赖型 " 向 " 技术驱动型 " 跨越,为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核心动能。我们认为,随着海洋经济数字化转型的不断开展,赛道高投入、高风险的属性有所减弱,未来投融活动会更集中于新型海洋经济赛道。
下图是我们整理的 2025 年以来海洋经济发生的相关投融事件。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登录 Rime PEVC 平台获取海洋经济赛道全量融资案例、被投项目及深度数据分析。
图表 3:2025 年以来海洋经济相关融资情况
近期热文推荐
本文内容基于来觅数据认为可信的公开资料或实地调研资料,我们力求本文内容的客观、公正,但对本文中所载的信息、观点及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确或隐含的保证,亦不负相关法律责任。受研究方法和数据获取资源的限制,本报告全部内容仅供参考之用,对任何人的投资、商业决策、法律等操作均不构成任何建议。在任何情况下,对因参考本报告造成的任何影响和后果,来觅数据均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