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格隆汇 18小时前

三叔的海洋经济生意经

" 你表舅家里有矿算啥?咱这买卖可是直接从龙王口袋里掏金条!" 三叔呷了口蓝山咖啡,锃亮的皮鞋在省城咖啡馆灯光下晃得我眼花。这位五年前还蜷在柴油味呛人的渔船里补网的老渔民,如今拍着 iPad Pro 上的深海矿区图,俨然一副 " 海洋掘金客 " 的派头。

他的转型轨迹恰似中国深海经济的狂飙突进。2024 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 10 万亿元大关,占 GDP 比重达 7.8%,增速跑赢 GDP 0.9 个百分点。

而深海科技作为战略新兴产业被首次写入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并列成为经济新引擎。当我看着三叔粗糙的手指划过屏幕上那些标注着 " 多金属结核富集区 " 的海底地图时,突然意识到:这场向深蓝的进军,正彻底重塑无数普通人的命运

01

国家战略:深海掘金的政策东风

深海产业的火爆绝非偶然。今年 3 月国务院印发《" 十四五 " 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补充文件,掷下千亿资金支持深海科技产业化。短短三个月内,广东、上海、厦门等沿海省市政策密集落地,一场 " 向深蓝进军 " 的区域竞赛已然鸣枪。

在广东,《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高调支持深潜器、无人船艇、水下机器人等新型装备研发;上海谋划建设 "国际深海创新走廊",剑指深海基因图谱等硬核科技;厦门更豪掷重金——对新获批的国家级创新平台直接奖励 3000 万元。

政策红利催生产业聚变。深圳前海已吸引中科深海、蓝鲸科技等 50 余家链主企业入驻,红杉、高瓴等头部机构纷纷成立专项基金。" 现在深海项目路演,投资人举牌像菜市场抢鲜货!" 三叔的合作伙伴,一位前投行精英在视频会议里笑得见牙不见眼。

02

技术奇点: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三叔最津津乐道的,是办公室陈列柜里那块黑黢黢的 " 深海土豆 " ——多金属结核。"别小看这疙瘩,含的镍钴锰够造千部新能源车!" 他所说的正是我国在太平洋拥有的 4 块国际海底矿区,那里 23.5 万平方公里富矿带沉睡在数千米海床下。

开发这些宝藏需要硬科技支撑。当 " 蛟龙号 " 新一代万米载人深潜器完成南海试航,中国深潜技术已跻身国际第一梯队。中科院联合中国五矿的海试成功,更让 2026 年商业化开采从蓝图逼近现实。

深海装备的国产化进程堪称惊心动魄。虽然我国实现了万米级深潜器壳体量产,但高端传感器、耐压材料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仍不足 65%。"进口一个万米级机械手,够买艘新渔船!" 三叔的工程师抱怨道。正是这种差距催生商机:高端部件国产化率每提升 10%,就能减少 25 亿元 / 年外汇支出

最富想象力的创新发生在交叉领域。华为布局海底光缆与 AI 监测系统,中船集团攻关海底数据中心,而三叔投资的温差发电项目被他戏称为 " 煮大海的火锅 " ——利用海水温差产生清洁能源,恰是政策力推的 " 蓝色能源 " 样板。

03

产业爆发:三条万亿级黄金赛道

天风证券最新研报勾勒出清晰路线图:到2030 年,深海科技核心环节市场规模将达 9212 亿元,若计入辅助维护则迈入万亿俱乐部。在这场盛宴中,三条赛道正迸发耀眼光芒。

装备制造是绝对主角。深海极端环境将装备要求推向极致——耐压舱需承受千米水深的百倍大气压,电缆要在强腐蚀环境稳定输电。中集来福士的深潜器壳体、亨通光电的深海光电复合缆已站上全球第一梯队,但 ROV 遥控无人潜航器、水下采油树系统等装备国产化率仍不足 30%,年均增长空间超 12%7。

资源开发商业化曙光初现。全球深海采矿市场规模预计 2030 年突破 300 亿美元,我国坐拥技术优势与最多国际勘探合同。而南海深水区蕴藏的45 亿立方米天然气,更让油服巨头中海油服加速布局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

数字深海的想象超乎预期。当三叔展示能实时监测矿区的海底物联网时,窗外正掠过无人机群——那是他在参与广东 " 全空间无人体系试点 ",将低空飞行器用于海洋巡检。海底数据中心因散热效率比陆地高 40% 引发科技巨头争夺,海兰信等先行者已卡位赛道。

04

资本暗涌:如何淘金深海浪潮

" 现在入场算晚吗?" 当我抛出这个问题时,三叔点开一组数据:深海产业当前发展阶段类似十年前的新能源赛道——政策明确、技术临界突破、应用场景清晰。方正证券更断言产业将迎来 "1-10 跨越式发展 "。

机构布局沿着产业链精准落子。上游材料端,西部超导的钛合金、中航光电的连接器成为装备刚需;中游制造端,中国船舶的载人平台、申昊科技的 ROV 机器人构筑技术壁垒;下游应用端,中海油服的油气开发、海兰信的数据中心抢占商业化先机。

资本市场的定价游戏已然开始。具备全海深作业能力的中集集团估值率先起飞,而水下通信芯片企业欧比特等 " 隐形冠军 " 更被私募围猎。" 就像当年锂矿热,现在有深海勘探牌照的企业,办公室门槛都被踏破了。" 三叔的投行老友透露。

夕阳把三叔新买的 " 深海勇士号 " 勘探船镀上金边,甲板上机器人正调试机械臂。" 知道为啥非干这行?" 他忽然收起嬉笑,指向海平线,"老辈渔民说海里有龙王,咱现在真找到龙宫宝藏了!"

这宝藏正在释放惊人能量。随着海南文昌、青岛蓝谷等深海产业集群崛起,预计到 2027 年仅装备制造就将形成500 亿元年产值。而天风证券预测的 2030 年9212 亿市场,或许还是保守数字——当海底机器人开始种植 " 蓝碳森林 ",当温差电站点亮沿海城市,深海的馈赠将远超想象。

三叔的皮鞋依然锃亮,只是鞋底沾着太平洋底的特有红泥。这抹鲜红烙在中国深海经济的叙事里,恰似朝阳跃出海平线的第一道光。(注:文中 " 三叔 " 为虚构人物)

想参与三叔海洋经济生意,更多详细相关产业链核心标的分析和市场题材机会,请扫码添加三叔的助理企微获得更专业详细及时的投资分享。

注:文中所提个股和题材板块不构成任何推荐,仅为复盘和学习交流所用,投资决策需建立在自我独立理性思考和专业研判之上,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