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24 年监管层出台一系列并购重组政策以来,并购重组便成为资本市场聚焦的核心议题。此次大会上,分别由华泰联合证券公司执行委员会委员劳志明、晨壹基金合伙人胡晓、迈瑞医疗董事会秘书李文楣及元禾璞华基金合伙人牛俊岭带来主题 " 活跃并购重组,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 ",并围绕政策对并购市场发展影响、医疗及半导体行业并购实践与难点、跨行并购及跨境并购经验与挑战等核心议题分享了精彩观点。
议题一:并购政策对业务一线产生何种影响?
华泰联合证券公司执行委员会委员劳志明表示,随着政策新 " 国九条 "、并购六条等政策陆续落地,并购重组数据呈增长态势。
元禾璞华基金合伙人牛俊岭认为,并购政策自 2023 年不断推出后,呈现出系统性、连贯性的支持框架。2023 年 9 月起,中央经济工作会明确金融作为国家经济的血脉,同时希望金融能服务于社会高质量发展,而并购重组就是服务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持手段。
2024 年 4 月份新 " 国九条 " 的推出,进一步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并通过并购重组和内延式发展双重路径着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同年 9 月,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提出要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发展,是该会议首次提出并购重组。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及并购六条政策出台下,二级市场指数发生反转,显现出政策积极的影响力及指导性。
从并购重组政策来看,企业信心开始重拾,市场对并购重组的关注度也在提升,实际落地的案例也开始增多。2025 年一季度数据显示,A 股有 35 家半导体企业发布并购重组的公告,同比增长了 200%。同时,创新性案例、新的并购重组工作也在不断涌现。
议题二:医疗企业如何看待具体的并购交易机会及评判标准?
迈瑞医疗董事会秘书李文楣表示,在医疗行业,部分中小企业因 IPO 及其他融资渠道受限,寻求上市公司并购成为重要选择,这一路径既为投资人提供了退出通道,也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李文楣以迈瑞医疗实践为例,公司从 2008 年起开启并购征程,早期聚焦海外市场,先后收购 3 家美国企业,并于 2021 年、2023 年分别在芬兰、德国完成收购。2024 年起收购科创板上市企业惠泰医疗,同时在境内完成 9 起跨赛道并购。
回顾十余年并购历程,李文楣强调,产业方的核心考量是通过并购实现现有业务的战略性补强,且境内与境外收购也存在不同的战略思考。她进一步分析,公司在中国的并购交易,旨在补充新业务,均为跨赛道。境外并购因法律框架差异面临较高整合风险,境内并购则因制度环境相对可控,为跨赛道新业务提供了机会。
未来,迈瑞医疗将持续深化境内外并购战略,对不同标的进行筛选及整合。" 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并购是必由之路 "。李文楣表示,作为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前 30 强中唯一中国企业,有必要把并购战略更好地执行下去。同时,在政策支持下,李文楣对中国医疗企业通过跨赛道并购实现产业升级充满信心。
议题三:国内并购交易存在哪些难题?
晨壹基金合伙人胡晓以大厂转型并购基金的行业实践为例称,投身到并购基金实际上是经济发展及投资环境发展演变的一个客观结果。胡晓指出,早期并购市场依托高增长经济环境,以成长型投资为主流。发展至今,胡晓分享了三点观察。
一是行业发展逻辑决定了高增长时代已过去。在当前增速减缓,优胜劣汰行情下,企业需通过聚焦核心优势、整合资源,以此带动行业整体竞争力、经营效率、利润水平的提升,是这一阶段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是从企业能力和需求角度来看,一方面许多创业企业渡过了 0 到 1 的生存阶段,也过了 1 到 10 的初期增长阶段,当前已来到 10 到 100 的高增长阶段。这一阶段除内生增长外,外延性的增长是必由之路。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新时代跨国企业将以中国企业为主," 以中国为基地的全球化企业时代将要到来 "。胡晓表示,根据企业需求及过往积累的能力,都将为企业做更多、更频繁、更大型的并购做支撑。
三是初代创业企业发展至今逐渐形成了家族化治理模式,但随着社会、经济、企业发展需求的变化,企业要往现代化管理方向迈进,通过引入外部战略力量推动治理结构升级,以此带动企业进入下一增长阶段。
尽管并购市场迎来发展机遇,但实际落地仍面临多重挑战。胡晓分析,并购交易的核心难点集中于整合环节,如内部管理协同、如何为一致目标做设定等问题,所面临的挑战比以往要更多,这也是当前案例数量有限的主因。
胡晓还分享了两点体会,一是传统财务机构为企业赋能模式持续发挥作用。二是从投资机构出发,如何将并购型基金或偏战略型的合作机构,将自身战略思考赋能企业,是近两年工作开展的重要方向。
如何建设企业赋能能力?胡晓指出,其一,投前与投后都需发挥赋能作用。其中,投后工作除下定决策外,更需人才团队实现落地,尤其要解决目标一致性管理与激励机制设计等深层问题。其二,夯实投后管理的人才队伍。国内与国外投后管理模式不同的是,中国市场目前处于与初代创业者共同探索如何将企业带到下一增长阶段。
议题四:半导体产业并购意愿如何,与上市公司跨行并购存在何种挑战?
国内半导体行业在近十年中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变革。牛俊岭表示,2017 年前,半导体产业存量资产有限,但从当时参与的半导体私有化案例中可见明显的产能转移趋势。2017 年到 2021 年,随着科创板 IPO 开闸,半导体产业更倾向上市路径,成为上市公司实控人,卖方意愿不强。
牛俊岭指出,2021 年后半导体行业存量资产不断扩容,细分赛道上涌现出大量上市公司,这一阶段下,半导体上市公司已增至 200 多家,数量已超越美国。同时,半导体行业开启了内卷时代,部分企业盈利水平难以满足上市标准;叠加 2021 年后,二级市场估值回调、资本环境收紧,市场重心聚焦于存量整合,期待通过吸收合并形式催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半导体行业发展的时代特征影响了非上市公司实控人心态转变,并购意愿显著提升。
其次,自 2024 年 9 月 " 并购六条 " 提出跨行并购以来,实际落地案例仍有限。从政策精神看,具备商业逻辑的优质企业,可通过跨行并购开拓第二增长曲线,实现战略转型。被收购的非上市公司方面,需在细分赛道中具备核心竞争力,且所处领域具备较大市场规模与发展潜力。上市公司方面,须具备规范治理结构(如无重大违规记录)、一定的规模等条件,且在整合中对标的企业保持包容心态,明确权责边界,避免过度干预标的公司自主发展。
议题五:境外并购实操难题几何?
境外并购因涉及换股证券化、资金出境等繁琐流程,实操过程中面临不少难题。对此,李文楣表示,中资收购方在境外竞标中常常处于劣势。以迈瑞医疗 2023 年德国收购案为例,为满足出售方对资金确定性的要求,公司通过长期合作的中资银行境外机构出具担保函。其次,公司还通过 ODI 路径完成资金审批出境,这一通道对 A 股龙头上市公司而言也相对畅通。
回顾早期并购案例,李文楣坦言曾在整合中 " 付学费 "。以 2008 年收购美国新泽西一家监护仪公司、2013 年收购硅谷的一家超声技术公司等 2 起案例作对比,她强调境外收购后需打破保守战略惯性,尽快完成管理层结构优化,这是中企跨境并购的关键课题。
劳志明总结指出,并购交易需 " 与时间为友 ",既要在静态节点完成交易条件谈判,更需在动态进程中把握产业趋势。他指出,对企业而言,并购重组虽挑战重重,但仍是实现技术跃迁与市场扩张 " 难而正确 " 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