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AutoLab 15小时前

小米 YU7 首秀过后,雷军该如何定价?

看完小米 YU7 发布会,感觉小米似乎不愿意 " 卷价格 " 了,而是要 " 卷气质 "。

从打出 " 豪华高性能 SUV" 的口号开始,到首秀披露的诸多产品细节,你会发现,小米 YU7 传递的信号非常明确——它瞄准的是能花 30 万买车的 " 高净值人群 ",甚至有意迈向高溢价区间。

那我们不妨聊聊两个核心问题:

1. 根据首秀透露的信息来看,小米 YU7 是如何通过配置和设计的强化,来凸显产品力与豪华属性的?

2. 在 " 豪华路线 " 的全新叙事下,雷军会如何制定 YU7 的定价策略:是继续留在 " 性价比 " 区间,还是迈向更具品牌溢价的价格带?

晚开发 10 个月,YU7 补强了什么?

小米 SU7 和 YU7,可以类比为特斯拉 Model 3 和 Model Y,但又远不止那么简单。

原因在于,小米的造车理念与特斯拉有很大的不同:特斯拉注重效率,所以当年的 Model Y,本质上是 " 简单粗暴加高 " 的 Model 3。而小米造车,讲究情绪价值的表达。

小米汽车设计师李田原在发布会上对此解读:YU7 和 SU7 必须属于同一个家族,但 YU7 也必须有自己的个性。

如果说 SU7 的个性是运动和操控,那么 YU7 毫无疑问强调的是豪华气质。

所以,我们可以从性能配置和内外饰设计两方面,具体解析 YU7 所构建的 " 豪华感 " 到底体现在哪。

首先从版本划分来看,YU7 依然是标准版、Pro 版、Max 版三个版型。不过这一次,YU7 的硬件性能全面提升,全系搭载 800V 高压平台、全系配备四活塞卡钳,全系都有激光雷达和英伟达 Thor 芯片……

配置的提升,也让 YU7 Pro 的定位不再像 SU7 Pro 那么尴尬,反而成了 " 甜点级版本 ",它比标准版多了双电机四驱、闭式双腔空悬,同时,价格估计也比 YU7 Max 便宜很多。

当然,作为顶配的 YU7 Max 定位更极致,升级为功率更高的双电机、Bremboo 卡钳、5.2C 三元锂电池,还增加了电吸门等高阶配置,进一步拉升性能天花板。

此外,由于 YU7 的开发时间比 SU7 晚 10 个月,所以整车平台和电子电气架构也得到了更多优化。

比如 YU7 的域控制器集成度更高,它的四合一域控制模块小幅优化了整车能耗表现,还让车辆在哨兵模式下的功耗降低了 40%。

YU7 还把车机座舱芯片升级为骁龙 8 Gen3,提升了开机速度、应用启动速度,能满足更华丽的车机动效,还有最重要的,可以让整车 OTA 时间控制在 15 分钟左右。

甚至,在网络通讯能力上,小米 YU7 也有明显进化。或许得益于骁龙 8 Gen3 的加持,整车已支持 WiFi 7,车载热点连接速度与稳定性均获得增强。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骁龙 8 Gen3 作为手机使用的消费级 SoC 芯片,它的稳定性是否经过了车规级优化,目前我们还不得而知,相信小米在过段时间的《答网友问》中会做出解答。

同属 7 系,为什么 YU7 敢自称豪华?

硬件配置的大幅升级,为小米 YU7" 豪华高性能 SUV" 的定位提供了理性支撑,但真正定义这台车豪华气质的,仍然是外观设计与内饰氛围的营造。

早在去年 11 月,小米 YU7 就已登录工信部车展,现在我们对它的外观都非常熟悉。这次发布会上,设计师李田原对 YU7 的设计语言做出了更清晰的解读:

YU7 与 SU7 同属一个设计家族,但 YU7 拥有独立的性格表达。它继承了 SU7 的运动调性,有流畅的车身、稳健的姿态,又凭借 SUV 更具张力的宽体比例,表现出了更强的力量感。

车灯始终是最重要的家族符号,YU7 的前灯提取了 SU7 的轮廓线,并且集成了一横两点的关键符号。而全新样式的环状尾灯,用更强的转折勾勒出了更有力量的双肩。

水滴大灯还融合了风道设计,风道贯穿整车,顺势导流,尾部镂空扰流板让气流分离的更加干净彻底。

配色方面,小米依旧维持高水准审美。此次亮相三款配色,钛金属色质感出众,比传统银色更显高级;

宝石绿与熔岩橙虽然色彩饱和度高,但实际观感并不俗气,搭配高品质的漆面,在阳光下质感十足。等到下次正式发布会,小米还会公布剩余的 5 款配色。

真正能够称之为豪华的改变,藏在内饰里。之前许多 SU7 用户都反馈:虽然外观吸睛,但内饰氛围上稍显平淡。而在 YU7 上面,当你打开车门第一眼,就会发现座舱质感有了肉眼可见的进化。

这份质感,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

一方面是更注重内饰用料与舒适性的提升。YU7 车内皮质材料与包覆比例明显上升,而且采用了双区绕布局,整体更偏 " 豪华车 " 的表达。

主副驾还配备零重力座椅,支持一键躺倒和 10 点式按摩功能,大幅提升长途驾乘体验;后排大沙发也安排上了,靠背电动无级调节,最大可躺至 135 °,舒适感大幅提升。

后排还有很多精心设计,比如空调出风口布置在 B 柱而非顶部,可以避免直吹头顶;车门附近的手肘区还设计了柔软的支撑,坐感更舒适、进一步凸显了豪华舒适的氛围。

第二个方面,是座舱科技与交互体验的提升。YU7 首发 PHUD 天际屏全景显示,可以将关键信息直接投射至前挡风玻璃下黑区,1.1 米长的投影区域足以容纳丰富的行车娱乐信息,交互逻辑也体现了小米在软件层面的深厚积累。

综合来看,虽然同属 7 系,但 YU7 与 SU7 在产品逻辑上走出了不同路径。SU7 更注重性能与操控的直接表达,而 YU7 则通过设计语言、驾乘舒适与智能交互,开启了小米品牌对 " 豪华 " 的初步探索。

这一次,价格和特斯拉平起平坐?

小米的定价一向谨慎。这次发布会既没有公布价格,也没有开启盲订,我们只能从配置划分和产品定位来推测 YU7 的定价策略。

可以肯定的是,YU7 不会是一款 " 卷价格 " 的产品,反而是一款试图拉高品牌调性的车型。

从配置划分来看,YU7 依旧提供标准版、Pro 和 Max 三个版本,但整体配置相比 SU7 提高了一级。

在全系标配 800V 架构和激光雷达的基础上,YU7 标准版的配置已经达到了目前 SU7 Pro 的级别,而后者售价是 24.59 万元。考虑到 SUV 定位,YU7 起步价高出 1~2 万是合理的,也就是说,它很可能将定价锚定在 25-26 万级。

这个价格,基本与特斯拉 Model Y 平起平坐。更关键的是,YU7 的版本划分也几乎与 Model Y 完全一致:后驱入门、四驱中配、以及顶配四驱性能版。

当然,同样的价格下,小米 YU7 能提供更强的动力性能、更扎实的底盘配置、更豪华的内饰质感,以及更智能的交互体验,竞争力不容小觑。

更深一层来看,如今的小米品牌早已脱胎换骨,高端化转型已经取得显著成效。而对小米汽车 " 豪华品牌 " 的定位,雷总显然有着更明确的目标。

此前,SU7 和 SU7 Ultra 的成功,已经让小米完成从 " 卖产品 " 到 " 卖品牌 " 的关键跨越。如今 SU7 已交付一年但仍在热销也能证明这一点,大家买的不仅是一辆车,更是一种认同,一种情绪价值。

因此,YU7 自然不会再打 " 低价牌 "。它要传递的,是一种豪华车的形象和更有底气的品牌态度。

写在最后

YU7 的出现,不只是小米首款 SUV 这么简单,它还是小米汽车品牌向上的试探。

从产品设计、配置逻辑到对 " 豪华 " 的诠释,我们能看到小米汽车的成长速度是飞快的,如今它已不再满足于 " 性价比 " 的旧叙事,而是在探索属于自己的高端化路径。

至于 YU7 最终如何定价,雷军要不要继续 " 感动人心 ",我们还要等到下一次正式发布会时才能揭晓,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和我们一起交流讨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