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2小时前

三代人的炒金之路

文 | 万联万象,作者|时楠,编辑|小峰

在近一年来的黄金风潮中,中国市场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黄金购买热潮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代际融合——曾经因 " 中国大妈 " 抢购黄金而闻名世界的老年群体,与肩负家庭责任的中年人,以及刚刚步入社会的 00 后年轻人,出奇一致地将目光投向了这一传统避险资产。

这种跨越年龄层的投资行为,是不同世代对经济不确定性的共同忧虑,以及对财富保值增值的相似渴望。尽管购买的都是黄金,但三代人背后的动机、策略却大相径庭。万联万象追踪了三位消费者,聆听他们的黄金故事,探寻这场黄金狂热背后的世代密码。

01 大妈的 " 黄金情结 "

5 月中旬的清晨,天刚蒙蒙亮,65 岁的张大妈已经站在了城商行门口。她手里紧紧攥着一个环保布袋,里面装着她昨晚从各个角落翻出来的存折和银行卡。这不是她第一次为买黄金起这么早了,自从年后金价突破 640 元每克后,她几乎每周都要来银行 " 报到 " 一次。

" 小张啊,今天金条什么价?" 张大妈熟络地招呼着银行柜员,眼睛却一直盯着电子屏上跳动的数字。" 阿姨,今天基础金价是 770 元每克,比昨天涨了 9 块。金价又回来了 " 柜员小张微笑着回答,手上已经开始准备购买协议。张大妈听到这个数字,眉头不自觉地舒展开来。

对张大妈这一代人来说,黄金不仅仅是一种投资品,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信仰。她至今记得 1990 年代那场通货膨胀,当时银行里的存款大受损失,而邻居李阿姨因为早年买了几件金首饰,最终靠着变卖黄金帮儿子凑齐了大学学费。这个记忆如同烙印般刻在张大妈心里,也成为了她日后对黄金情有独钟的根源。

" 现在这世道,钱放在银行里连猪肉价都跑不赢。" 张大妈一边填写购买单一边念叨," 股票基金那些我又不懂,还是金子实在,看得见摸得着。" 她这次打算把到期的 20 万定期存款全部换成金条,虽然儿子多次建议她分散投资,但她始终坚持自己的 " 黄金法则 " ——盛世藏古董,乱世买黄金。

张大妈的黄金投资策略简单而直接:只买实物金条,存在银行保险箱;价格跌了不慌张,越跌越买;涨到心理价位就卖出部分兑现利润。这种看似笨拙的方法在过去几年里却为她带来了年均 8% 的收益,远超同期银行存款利率。

走出银行时,张大妈碰到了同样来买黄金的老邻居王阿姨。两位老人站在银行门口热烈地讨论着最近的黄金走势,交流着各家银行的金价差异,宛如两位华尔街交易员。

" 听说老周家闺女在深圳做金融,说这波黄金年底还能到 830 元呢!" 王阿姨神秘兮兮地分享着 " 内幕消息 "。张大妈点点头,心里盘算着下次该在什么价位再加仓。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张大妈们依然依靠口耳相传和小道消息做出投资决策,她们对黄金的执着源于历史记忆。当年轻人沉迷于各种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时,这些历经沧桑的老人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自己的财富——

把一部分换成实实在在的黄金,压在箱底,睡个安稳觉。

02 黄金与中年危机

北京望京 SOHO,某互联网公司中层主管王志强,在晚上九点半结束了一天的视频会议。他揉了揉酸胀的眼睛,顺手点开了手机上的黄金交易 APP。屏幕上的曲线让他精神一振——

国际金价开又回涨了 1.2%,他一周前抄底买入的积存金已经浮盈 5%。

43 岁的王志强自诩为 " 理性投资者 ",他既不像母亲张大妈那样迷信实物黄金,也不像公司里那些 90 后同事热衷于炒作虚拟货币。作为典型的中年中产,他的投资组合原本十分 " 标准 ":一线城市的房产、一些蓝筹股、债券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

然而,2024 年 10 月份的股市巨震,改变了他的想法。

" 一周蒸发了我两年的奖金。" 王志强回忆道,当时他的股票账户在 5 个交易日缩水了 35%,而公司又传出了裁员风声。就在那个焦虑的周末,他偶然看到一篇关于黄金避险属性的分析文章,第二天便去银行开通了贵金属账户。

与母亲不同,王志强更倾向于投资纸黄金和黄金 ETF。他认为实物黄金存在储存和变现的问题,而金融化的黄金产品流动性更好,也更适合他的忙碌生活节奏。" 点几下手机就能完成交易,还能设置止盈止损,这符合现代人的投资习惯。" 王志强解释道。

但王志强购买黄金的动机远不止于短期获利。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他必须考虑更多维度:人民币汇率波动、子女留学可能面临的外汇管制、父母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 ... 黄金在他的资产配置中扮演着 " 稳定器 " 的角色。" 我不指望黄金让我暴富,但它能在我其他投资出问题时提供缓冲。" 王志强说。

这种 " 黄金平衡术 " 在王志强的同龄人中颇有市场。他们组织了一个 " 黄金投资交流群 ",成员大多是 35-50 岁的中产阶层,有企业白领、小老板、医生和律师。群里不传播夸张的暴富神话,而是分享各国央行黄金储备变动、通胀数据解读、地缘政治对金价影响等 " 干货 "。

对他们而言,黄金投资不是赌博,而是中年危机的理性缓冲器。

上个月,王志强还尝试了一种新型投资方式——黄金定投。每月发工资后自动买入 20 克黄金,无视短期波动。" 这就像给未来的自己买一份保险。" 王志强说。当他向母亲解释这种投资方式时,他妈妈却一脸不解:" 金子不拿在手里,算什么金子?"

最近,王志强开始关注黄金矿业股票和黄金主题基金,试图在避险的同时获取更高收益。但他给自己设了一条底线:黄金相关投资不超过家庭流动资产的 30%。" 过犹不及,黄金再好也只是资产配置的一部分。" 这位理性的中年人如是说。

03 林小萱的 " 黄金社交 "

" 家人们!今天开箱的是周大福最新推出的流金岁月系列挂坠!"22 岁的林小萱对着环形补光灯和手机镜头,兴奋地拆开了一个精致的红色小盒子。

她是一名小有名气的时尚博主,在 B 站和抖音拥有 180 多万粉丝,专门分享穿搭和美妆内容。然而最近半年,她的视频主题逐渐从口红眼影转向了黄金饰品。

" 这款挂坠重 6.25 克,设计超级有韵味,日常搭配卫衣也很有气质!" 林小萱对着镜头展示着那条造型精致的黄金挂坠,同时不忘补一句:" 更重要的是,黄金是硬通货啊姐妹们!比买过季就贬值的奢侈品包包划算多了!"

林小萱代表着一批将黄金视为 " 时尚 + 投资 " 的年轻消费者。他们不像祖辈那样将黄金锁在保险箱里,也不像父辈那样只关心金价的涨跌。对 00 后而言,黄金首先是一件可以展示的饰品,其次才是一种投资品。

这种转变,催生了一波黄金消费的新潮流。

" 我第一件金饰是去年生日买的小桃花手链,当时金价才 510 多一克。" 林小萱回忆道," 没想到戴着戴着就涨价了,现在算算还赚了。"

这种 " 佩戴中增值 " 的体验让她和她的粉丝们感到新奇而兴奋。在她的带动下,不少年轻女孩开始将每月购物预算的一部分用于购买黄金饰品,既满足爱美之心,又实现了小额储蓄。

除了实体金饰,林小萱还尝试了各种互联网黄金产品。这些产品允许用户以 1 元起投,随时买卖,极大降低了黄金投资的门槛。" 我每天早餐省下的钱就够买 0.01 克黄金了。" 林小萱在一条视频中这样向粉丝们介绍。

更令老一辈惊讶的是,这些年轻人甚至发展出了一套 " 黄金社交 " 文化。在小红书上,# 今日金价 # 话题下有数十万篇笔记;在豆瓣," 爱黄金小组 " 聚集了 8 万多会员;就连以游戏为主的 B 站,黄金开箱视频也频频登上热门。年轻人在这里交流购买心得、分享搭配技巧、分析走势预测 ...

黄金不再是压在箱底的传家宝,而成为了社交货币的一部分。

" 我妈总说我买这些金饰是乱花钱。" 林小萱对万联万象表示 " 但当我告诉她我那些 ' 小玩意儿 ' 已经升值了 40% 时,她终于闭嘴了。" 这种代际间的观念碰撞每天都在发生,而黄金正成为连接不同世代的特殊纽带。

04 结语

上一个将老中青三代人集合到一起的,还是红色精神的传承。而本次 2025 年的这场黄金热潮,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三代人面对经济不确定性时的价值观交融。

三代人的黄金故事各异其趣,老年人买的是回忆,中年人买的是保障,年轻人买的则是未来。这种代际间的理解与融合,是一种默契,也是一种珍贵的财富。

如今,高盛再次重申黄金 2025 年底将会到达 3700 美元 / 盎司。在此形势下,老中青三代的炒金故事仍将继续。但也要谨记一点,黄金虽好,但投资有风险!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相关标签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