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思辨财经
随着创始人的高调回归,京东近期颇有点 " 中兴 " 的味道。公司在业务方面上马了企图心十分之大的外卖业务,总营收增速也出现了上扬的势头,一切又好像回到了先前热火朝天的场面。
舆论场中京东大有重回 C 位的势头,但反观资本市场表现则又是另外一番场景,截至撰稿时企业市盈率仍然在 10 倍以下徘徊,这显然又不是一家高成长性公司该有的定价。
舆论和资本市场的割裂和拧巴,究竟是市场错看了京东,还是企业还有什么隐藏的秘密不曾被发现呢?这让我们十分好奇。
本文核心观点:
其一,京东 " 中兴 " 不仅有 " 国补 " 红利因素,亦有自营采销对供应链的议价能力,双重利好之下,京东营收和利润双双回暖;
其二,京东高调布局外卖,实为被动保护自己的护城河;
其三,出口转内销红利不好消化。
" 中兴 " 二件套:国补和采销
2025 年 Q1 京东总营收同比增长 15.8%,达 3011 亿元,较之上年同期 77 亿元的经营利润,该期增至 105 亿元。无论是规模还是利润,京东在本季度均斩获颇丰,实现了量价齐飞的大好局面。
对上述现象的解读,市场多将 " 国补 " 视为主要变量,京东特有的优势(3C 占比大和企业架构)能快速吃到国补和地方的家电补贴红利,2024 下半年至此开启了京东的一段美好时光。
此类观点已经成为市场一大共识,我们也不再赘述,在此为大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京东自营业务对供应链的议价能力。
2023 年之后上述路径开始被打破,自营占比和毛利率开始同步,直至 2025 年 Q1 自营占比已经回到了近两年高点(自营增长速度大于开放平台 ) ,这显然是反直觉的:理论上自营毛利率要明显低于开放平台,该业务占比提高理应是摊薄毛利率的,现实和理论难以匹配。
这就是京东自营对上游供应链议价能力的具体体现:
1)过去几年我国连锁超市上市企业景气度长期低迷, 2023 年社会常态化之后,线下零售并没有迎来春天,反而是一个坎坷接一个坎坷。对于供应商来说,原出货渠道已经非常不畅通(昔日超市界模范生的永辉都沦落到找胖东来 " 爆改 "),京东是商超作为单一渠道大采购商的地位自然陡增,掌握了对供应商的 " 定价权 ",尤其日用百货的毛利开始得到提升。
2024 年初京东利用采销优势大打价格战,即便如此还能保持高毛利,这也是其规模优势对商家的具体体现;
2)2024 下半年随着 " 国补 " 的推出,京东顺利承接了此次红利,此时 3C 类商品开始成为毛利的主要贡献者。
京东 " 中兴 " 不仅仅是乘了 " 国补 " 的运势,京东超市的采销团队亦是功不可没。如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京东近期对闪购的忌惮:
当线下超市纷纷参与美团和阿里为代表的线上闪购业务,这不仅会影响用户端对京东商城的总需求,也会削弱京东对供应链的议价能力(供应商在竞争中可有待价而沽的机会),任其发展下去,都会对京东利润和营收带来冲击,开篇所言的 " 中兴 " 的持续性就要打个折扣。
为变被动为主动,京东以高频外卖业务为切入点,旨在快速吸引用户完成流量和运力储备,其目标应该是以此为跳板将业务扩张至多品类的闪购。
最为商业文明最古老的形态之一,零售的商业模式非常简单(赚差价,线上崛起后又加入卖流量这一模式),渠道永远为王。此前京东建立了高效而庞大的自营体系,构筑了引以为傲的护城河和准入壁垒。
与此同时零售又是进化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当闪购对原有货架超市电商造成冲击后,京东不得不被动卷入竞争之中。名义上京东近期的一系列行为都是主动而为之,但在业务逻辑层面,京东实属不得已而为之。
出口转内销也离不开闪购
当前地缘政治剧烈震动,对出口类企业带来许多扰动,以京东为代表的零售企业以 " 出口转内销 " 吸引了不少关注,许多朋友就萌生了乐观的想法:这可以提高平台的商品供给,不失为一大利好。
理论确实如此,如果我们细看数据就不一定如此乐观了。
反之若在去库存阶段,用户对价格更为敏感,对消费升级的京东则多多以 " 利空 " 评价,市场景气度相对消极。
2022 年之后,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去库存周期,2023 年之后 PPI 为代表的宏观指标又一直在 0 以下徘徊,总需求的不足的压力乃是相当之大,大环境对京东并不友好。
此时如果出口转内销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
其一,从历史经验看,2018 年的贸易摩擦催生了拼多多,2020 年之后的去库存周期让带货直播迅速崛起,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去库存,彼时企业主体需要的都是 " 快速走量 ",需要新的流量平台;
其二,外贸企业如果被迫要转内销,迎接他们肯定是更加的 " 内卷 ",且考虑到行业已经低迷许久,中小企业主的信心已经被击穿,企业恐怕很有心力再去内卷。
基于上述分析,如果要承接 " 出口转内销 " 的红利,不仅需要有强大的出货绝对值,还需要有增速背书做背书,否则很难根本解决外贸企业的生存问题。
这也可以看出京东做外卖之紧迫感,希望在短期内带动总流量的盘子,在解决运力和商家问题之后,可以大步向闪购迈进,拱卫业务的护城河。
从业务逻辑上我们对京东的种种做法都表示理解和认可,只是短期内需要提醒:
1)企业成本的飙升,2025 年 Q1 末进行外卖业务,其高补贴和高流量采买是否会对未来 1-2 个季度的损益表带来影响,新旧业态的转型和承接往往会体现在财务报表中;
2)在现金流量表方面,京东一直吃 " 账期差 ",对商家应收账款账期回到了 57.6 天的高点,这是企业稳定现金的基石,也是企业对供应链议价能力的具体体现,从逻辑上看该部分指标很难再有增加空间,因此我们也会非常关注经营性现金流和自由现金流的表现,这关乎企业运营的安全性。
表面看京东确实处于 " 中兴 " 时刻,只是我们需要拉长时间线去看,来判断中兴的持久性,尤其当国补边际效应收窄之后,2025 年京东的财报将非常值得关注,这可能也是企业舆论雷声大,但市盈率长期在 10 倍以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