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3小时前

AI 正在杀死“专业性”吗?

文 | 有界 UnKnown,作者 | 山茶,编辑 | 钱江

在工作中,你被强行要求使用 AI 了吗?

这两年,AI 像一股洪流一样冲进职场。文案、策划、设计、记者……似乎没有哪个岗位能 " 幸免 "。一开始大家很兴奋,觉得 AI 能帮自己提升效率、拓宽能力边界。但慢慢地,随着 AI 使用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开始发现问题的不对。

似乎,我们曾经赖以生存的 " 专业技能 " 正在变得越来越 " 无用 ",辛苦完成的工作,也很容易被领导一句 " 让 AI 再改改 " 而推翻。

" 专业 " 在 AI 时代正在被逐渐解构。

比如今年年初,一位广东的医生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表示,他给患者开完药之后,患者质疑其治疗方案不对,因为 DeepSeek 不是这么说的。

这一幕其实和互联网时代真的十分相似,当时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一个段子就是,医生最讨厌拿着百度来看病的人。医生给你开完药,你却说 " 我看百度上讲,这个病不是这么治的。"

如今," 百度 " 的角色被 "AI" 替代,社会对于 " 专业 " 的结构也越来越严重。

让 AI 再改一下!

" 你把这个稿子上传给 AI,让它再润色一下。"

这是近两个月来,罗铮汇报工作时听到领导重复最多的话。没有意见、没有问题,也没有修改的方向,只是一味地让他用 AI 再修改一下。

罗铮是北京某科技公司的品牌文案,之前的工作也算顺利,但自从领导年初在微信群里分享了一篇关于员工如何使用 AI 提高效率的文章后,这样的噩梦就开始了。

" 领导要求我们每个人都使用 AI,稿子不要自己写,尽量都用 AI,给 AI 提要求。" 罗铮说。

" 领导自己也用 AI,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去 DeepSeek 问一问,现在看他工作多少有种算命感。"

当然,如果仅仅是要求使用 AI,那对罗铮的影响并不大,毕竟日常工作中他也会使用很多 AI 工具。真正让罗铮感到气愤的,是领导使用 AI 之后对他们的工作表现出的不尊重。

" 我们公司最近有新产品要做一系列的宣发,但所有的宣发稿件和产品介绍给到领导之后,他都会顺手投给 AI,然后反馈给你一个面目全非的版本,并要求你按此执行。"

" 有种被 AI 抄袭的感觉。" 罗铮认为,AI 本质上是在他们的工作上进行修正,但领导最后不会记得自己的工作,而只会记得你们用了一两天也做得不好,而 AI 几分钟就搞定了。

而且罗铮认为 AI 修改的内容也并不完美。" 文案和稿件本身就有很多主观的成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而且 AI 有些内容虽然给的不错,却并不一定贴合既定的宣传调性。"

" 但领导不会在意这些,他只会觉得 AI 的内容更好,但我们不能不管,我们有 KPI,所以为了效果,我们又不得不去调整投放策略,属实是为了这盘醋,包了顿饺子。"

类似的困扰也发生在从事媒体工作的于晴身上,最近一场采访结束后,于晴按惯例整理好 QA 版本给采访对象确认。

但让于晴没想到的是,采访对象给他反馈回来的,是一个调整到几乎全新的内容。采访对象还有些得意的告诉她,这是他用 AI 重新修改的,并表示这样才更有利于传播,会有更多人看。但于晴看着反馈回来如同会议纪要稿件,想破脑袋也没想通这个版本凭啥可以更有传播度。

类似的事情也不止发生在文字工作场景,在某公司做设计张艳也遇到类似情境。" 领导最近总要求我们用 AI 生成设计素材,但我们的设计主要是活动海报和现场主 KV 等内容,这些东西不像是艺术作品,AI 并不太好生成。"

五一之前,张艳用 AI 生成了五一节庆海报的素材,但领导对 AI 画面的具体内容又有想法,比如人物形象,站位,服饰等等。这些画面牵一而动全身,为了做出领导满意的效果只能重复抽卡,当时仅生成素材就花费了一整天。

" 自从开始使用 AI 之后,领导总是 PUA 我们,说我们的工作还不如 AI 做的好。" 罗铮表示,AI 确实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但却并不是往好的方向改变,有了 AI 之后,反而要面对更多的压力。

被解构的 " 专业 "

通过上述的这些案例,我们会发现一个让许多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即在 AI 时代,人们的专业能力被解构了。

在这之前,无论是输出海报设计,PR 稿件,还是记者的专访内容,都需要一定的门槛,比如一定的专业技术,一定的经验积累。

但拥有 AI 之后,无论你之前是否有过相关工作经验,甚至无论你是否对这个工作有过了解,你都可以通过 AI 快速输出一份看起来还不错的结果。

专业能力被解构,一方面固然让许多人的能力得到极大增强,并成长为超级个体。但另一方面,他也给许多人带来 " 我上我也行 " 的错觉,然后藐视专业。

比如前面提到于晴的采访对象用 AI 修改稿件,或者罗铮的领导用 AI 修改品牌内容都属于这种行为。

这其中包含两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是专业性的问题。这里的专业性并不是指完成任务的能力,而是指完成工作背后认知和思考。

以媒体的采访稿为例,每个媒体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风格,有自己既定的读者群体,并且根据不同的事件有不同的传播点。因此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形式和表达重点背后,是综合所有信息的复杂决策。

AI 虽然能够快速的生成内容,但显然并不能获得这些完整的背景信息,因此即便 AI 生成的内容很好,但也可能与媒体并不适配,企业宣传内容同样如此。

其次是 AI 的答案是否真正专业的问题。这两年来,由于 AI 宣传的扩大,许多人将 AI 输出的结果当成是一种标准答案,但实际很多时候,AI 输出的结果连参考答案都算不上。

这是因为 AI 也会讨好用户。4 月底, OpenAI 更新 ChatGPT-4o 之后,ChatGPT 就曾被用户诟病过度讨好用户。比如有用户提出 " 售卖粪便 " 的商业计划,ChatGPT 也会称赞这是一个天才的想法。这种过度讨好导致 OpenAI 不得不撤回这次更新。

所以许多人觉得 AI 输出的内容非常满意,根本的原因是这个内容就是 AI 为你量身定制的,但个人的喜恶显然并不能代表大众的喜恶。

但在实际工作中,处于领导地位的人却往往忽视这些问题,借助 AI 将个人的喜恶强加在大众的喜恶上,导致对专业的藐视,并最终做出错误的决策。

同时,这种行为也会对员工带来负面的影响,比如员工会感觉到自己的专业不被重视,同时又会觉得自己随时会被 AI 取代的危机感,并最终导致员工离职,或者消极的工作态度等等。

而弥合这种差异的办法,就是要让真正专业,懂得市场和大众需求的人来指导 AI 完成工作,这才能真正贴合市场和大众需求。

结语

当然,AI 对专业性的解构还表现在许多方面。

比如现在许多自媒体非常流行 DeepSeek 说的文体,当热点事件发生后,将事件发给 DeepSeek 评论一下,然后作为文章内容进行发布。

就这样,DeepSeek 逐渐被许多人当成一种绝对权威,成为一种新的名人名言。以前我们引经据典,都是孔子曰、孟子曰,莎士比亚说 ..... 现在都是 DeepSeek 说、豆包说、Kimi 说 ......

这种情况在下沉市场更加严重,人们越来越少的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逐渐变成 AI 的应声虫。

出现这种情况,本质上是技术大范围平权的结果。即专业性的解构,其实是技术平权带来的。技术平权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同样,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从社会的角度来上,互联网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案例。如今,仍然有许多人在怀念古典互联网时期网络平台上的优质内容氛围,比如 2017 年之前的知乎,2008 年之前的天涯论坛等等,那时候网络平台上到处充满了友好的社交氛围和高质量的、专业且深刻的讨论。

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群涌入,天涯论坛还是衰落,知乎逐步变成了装逼的故事汇,微博小红书等平台充满了愤怒、谩骂、分歧和争吵。

互联网的普及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发声,都可以被看见;但同时也有大量未经思考、未经审查的内容被发布。于是我们得到了一个和古典互联网时期完全不一样的互联网环境。

很难说过去和现在哪一个互联网会更好,但毫无疑问,类似的发展趋势也必将在 AI 场景重现。当 AI 让更多人轻而易举获得能力,但他们却没有驾驭这种能力相对应专业素养之后,等待这个世界的又将会是什么呢?

AI 可以替代人工作,但不应该替代人思考。

相关标签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