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时,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将现身分享掌舵 4000 亿企业的管理思考。
今天,我们先以一篇小文作引,带大家感受周云杰身上极具感染力且稀缺的企业家精神。
作 者:于启章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2025 年全国两会的 " 代表通道 " 上,海尔集团掌门人周云杰因一张严肃的面孔意外走红网络。
面对前来热情互动的群众,小米董事长雷军笑意盈盈、熟练致意,旁边的周云杰却被捕捉到 " 些许茫然 "。
巨大的反差感引来网友们的善意调侃,甚至制作了不少有意思的表情包广为传播。
其中最火的当属下面这张 " 周云杰略略略 ":
2024 年,海尔集团的全球收入达到 4016 亿,增长 8%,全球利润总额 302 亿元,增长 13%,展现出惊人的内生动力,离不开周云杰带领下的一系列发展突破。
更令人没想到的是,周云杰本人出面巧妙回应了大家的热情,表示自己喜欢被叫作 " 周云杰略略略 ",这三个略分别代表了:" 略过自我,略去客套,略出真诚 "。
近期,随着这位商业大佬的网络关注度越来越高,人们对周云杰的了解也越来越多,他的另一个特质再次引起无数共鸣。
在这个两鬓微霜的 4000 亿企业掌舵人身上,我们竟然看到了难能可贵的 " 少年感 " ——一种不油腻、不世故、锐意进取的纯粹。
很多人提起周云杰,第一个标签就是 " 从基层做成一把手 "。
1988 年,22 岁的周云杰大学毕业,揣着一腔激情与理想走进了青岛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冰箱厂——那正是海尔的前身。
当时的他既无背景又无经验,但海尔 " 赛马不相马 " 的用人机制给了这个年轻人一个公平竞逐的舞台。
周云杰从最基础的岗位做起,在车间当过装配工,亲手拿着螺丝刀为冰箱拧螺丝。在这期间,一位老师傅曾经郑重嘱咐他:" 别小看这颗螺丝,它松了,冰箱门就关不严,质量就会有问题。"
这句话让初出茅庐的周云杰感受到手中螺丝刀的分量。就这样,他以一颗纯粹之心对待每一个细小螺丝,不因工作琐碎而懈怠。
这份对品质的执着,成了周云杰青年时期就放不下的较真儿。
在工厂一线工作一年后,他应聘到了销售处工作。1992 年,海尔在家电行业首创 " 直销员 " 模式,在商场派驻直销员,面对面为用户介绍产品。周云杰毛遂自荐,成为了公司历史上第一位 " 直销员 "。
他走出生产车间,走进商场一线,当起了柜台营业员,直接面对顾客卖冰箱。
为了摸透用户需求,这位理工科出身的年轻人每天口袋里揣着冰箱说明书,手提温度计、湿度计,跑遍各地卖场。
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如何影响冰箱制冷效果?用户在使用中还有哪些痛点?周云杰一边详细记录下各种环境下冰箱的运行数据,一边把顾客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建议都记在随身笔记本上。
事实证明,这段朴素踏实的奋斗经历为他日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很快,周云杰敏锐地洞察到实验室合格的数据并不代表产品真正过硬,用户厨房的真实体验才最有说服力。
工作仅两年,他就上交了一份长达 23 页的《华北冰箱市场调研报告》,大胆指出用户在冬天有分区存储冷冻食品的需求,建议开发抽屉式立式冷柜。
这份详实犀利的报告令管理层眼前一亮,周云杰也因此被破格提拔为销售处副处长。
后来,继续凭借优秀的业绩和干练的作风,1995 年,年仅 29 岁的周云杰便被提拔为海尔最年轻的总经理,走上了企业管理岗位。
短短七年时间,从一线工人成长为总经理,这份飞速晋升的背后,是他对事业一以贯之的热爱和全情投入。
正如他后来所总结的那样:" 每一个拧螺丝的瞬间,都在为未来埋下彩蛋。"
前不久的一次采访中,被问及给年轻人的职业建议时,他的回答也似乎穿越 37 年光阴,与自己的青年时期相呼应:
" 尽早确定你的职业方向,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干就行了。如果你喜欢做技术,就潜心研究技术,如果你喜欢干管理,就在管理上下功夫。千万不要花太多时间去漂移,这最耽误时间了。
你只要喜欢就行,不要委屈自己。"
木心在《云雀叫了一整天》里这样描述过:" 那种吃苦也像享乐似的岁月,便叫青春。"
周云杰身上的纯粹感和 " 少年感 ",有很大一部分也来自于此。
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中国家电业正处于技术追赶阶段,国外巨头在核心技术上成果频频。
当时已经走上管理岗位的周云杰非常重视科研工作,积极参与到研发一线,与一群年轻工程师共同攻关制冷技术。
也正是那段时间,国际上对氟利昂制冷剂的环保限制日趋严格,而国外公司对新型环保冷媒技术严加封锁。
周云杰敏锐地意识到,如果不能突破 " 无氟冰箱 " 技术,中国冰箱产业将在环保赛道上落后于人。
于是从 1994 年起,他带领研发团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希望研制出不含氟利昂的新型冰箱。
研发过程远比想象中艰辛。实验室里无数次数据的不达标都在考验着团队的意志。
据同事回忆,那段时间周云杰经常通宵达旦地盯在实验现场,熬红了双眼分析失败原因。
整整一年多里,他们先后进行了三十多次制冷系统改进试验,却次次遭遇性能不稳定的打击。
在又一次失败时,团队士气一度跌至谷底,大家都怀疑问题是不是无解了。
关键时刻,28 岁的周云杰没有泄气,他咬牙鼓励大家再试一次。
几乎是不抱期待的,大家调整了关键参数后按下启动键——冷凝器滴出晶莹的水珠,温度计缓缓降到了预期值!
就是这一次,奇迹出现了:团队成功攻克技术难关,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无氟冰箱。
这项成果打破了德国等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为民族冰箱工业在环保技术领域赢得了宝贵一席之地。
周云杰团队也因此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了海尔国家级科技奖零的突破。
心志遭受磨练的苦,往往事后看海阔天空,正经历的时候却艰涩无比,但周云杰却一直有一个观念支撑自己:" 没有别的办法,就比别人多坚持一会儿 "。
技术上的成功只是蜕变的开始。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周云杰很快投入到管理创新的大考中。
1998 年,海尔启动了著名的 " 市场链业务流程再造 " 工程,意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塑公司流程,为国际化发展提速铺路。
当时周云杰作为中生代管理者,深度参与了这一组织变革。
他和团队将传统按部门分割的流程打通,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链式流程,将市场信息快速传递到研发、生产各环节。
通过这场流程再造,海尔建立起战略业务单元(SBU)模式,让每个团队都面向市场快速响应,实现了 " 人人都有一个市场 " 的机制。
这一年,周云杰 32 岁,正值而立之年的他大胆拥抱变革,在实践中磨砺出敏锐的管理洞见。
事实证明,这场以用户为纽带的流程再造为海尔此后大举出海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1 年,创始人张瑞敏提出了全球创牌的战略构想。1999 年,决定在海外建厂。
当年周云杰奉命赴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在一片陌生土地上筹建海尔在海
外的第一个工业园。
彼时,不少人并不看好,很多媒体认为 " 中国企业远赴美国建厂风险极大 ",在一片质疑声中,33 岁的周云杰闯入美国腹地。
他从零开始组建团队,白天忙于工业园建设,晚上埋头研究当地法律法规和商业环境。
在他的带领下,一年后海尔美国工厂就投入运营,3 年内实现了 90% 的零部件本土化配套率。这意味着海尔在异国他乡扎下了根,也让那些唱衰者心服口服。
随着美国工厂站稳脚跟,周云杰又马不停蹄地推动海尔在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地开枝散叶。
在此期间,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攻读完中国海洋大学的管理学硕士课程,日益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可以说,这段海外创业的经历让周云杰完成了一次蜕变——从国内市场的行家里手成长为放眼全球的开拓者。
经过技术攻关、流程变革、海外创业的多重历练,周云杰在事业版图和个人视野上实现了脱胎换骨般的进化。
进入 21 世纪后,他迅速步入海尔高层的核心圈。
2000 年,周云杰正式出任海尔集团副总裁,分管中国市场销售。此时距离他大学毕业不过 12 年,却已成长为统领全国市场的少壮派高管。
2004 年,他进一步走上国际舞台,负责海尔全球市场业务,将 " 中国造 " 的旗帜插向更远方,同年海尔跃升为 " 中国最有价值品牌 "。
即便事项繁杂,时间紧张,周云杰也从来不减学习劲头:2006 年,周云杰在百忙中完成了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专业的在职博士研究生学业。
知识的不断更新让他对产业和管理的思考更加深入。
此后数年间,他先后担任海尔集团高级副总裁、执行副总裁、首席市场官等职务。
可以说,在海尔创业的前 20 多年里,周云杰几乎参与了企业所有重大战略转型和业务拓展,多少次都是 " 飞行过程中换发动机 ",压力不可言喻。
然而从研发新品类到再造流程,从国内登顶到全球布局,每一次挑战他都以创新求变的姿态去拥抱,由此淬炼出日益成熟却不失锐气的领导力。
这份持续进取、不懈成长的状态,正是令人羡慕与钦佩的 " 少年感 " 写照。
2010 年代,互联网和智能时代的浪潮席卷传统制造业,无数企业在新趋势面前要么挣扎无果,要么束手无策。
2012年底,张瑞敏提出海尔要 " 向互联网转型 ",周云杰深以为然,认同企业必须识变、应变、求变才能在时代洪流中立于不败。
此后几年,作为海尔集团轮值总裁,周云杰带领团队坚定向互联网转型,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大胆举措:开放生态、组织扁平、员工创客化……这些创新在当时的制造业可谓石破天惊。
2014 年,周云杰率先在物流领域打响了第一枪。
他带领团队搭建了一个开放式的社会化物流平台,将海尔自有的配送能力与众多第三方物流资源连接起来。
借由这一平台,全国超过 9 万车辆、18 万名社会物流服务人员被迅速吸纳进来,共同为用户提供配送安装服务。
海尔通过资源共享和协同,极大提升了供应链效率,也开启了由封闭体系走向开放生态的新探索。
张瑞敏提出,海尔不再仅是一家家电制造企业,而要成为一个孵化创客的平台。
周云杰作为轮值总裁,主动承接战略,打破传统科层制的金字塔架构,将原有正三角组织颠倒过来,就是在那个时期,海尔取消中层管理岗和冗余科室,砍掉近万名中层管理者。
取而代之的是无数由员工创业者组成的自主小微组织,每个小微面向市场快速迭代、自主经营,实现了真正的人人创客、人人 CEO。
这种颠覆式变革令外界震惊:一个年销售几千亿的大型企业,竟然愿意自我革新,甘冒 " 伤筋动骨 " 的风险来激发内部创业活力。
周云杰对此的解释很简单——为了顺应时代、为用户创造价值,海尔宁可主动 " 从内部打破自己 ",以迎接组织的新生。
这种自我革命的魄力,正体现了他内心深处的那份初心和锐气依旧:不因身居高位而裹足不前,不因既有成就而躺在功劳簿上,而是始终保持一种创业的危机感与使命感。
2016 年,周云杰被任命为海尔集团总裁,2021 年 11 月,在海尔创业 40 周年之际,他从张瑞敏手中接过象征传承的 " 宝锤 ",当选新一届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
站在新起点上的周云杰并未流连于权力光环,反而更加低调务实。
在许多公众场合,他只谈海尔的发展与用户价值,几乎不谈个人功绩。
他甚至坦言,自己不想做所谓的 " 网红企业家 ",因为企业家打造个人 IP 最终还是要回归产品和服务本身,否则就会沦为哗众取宠的噱头。
周云杰用行动证明:哪怕身居高位,依然可以不改朴实本色,不染一丝 " 中年油腻 " 的浮华气。相反,他保持着对事业的激情和钻劲儿,喜欢创新、也喜欢认真钻研细节,始终坚信 " 天道酬勤 " 的信条。
同事们评价他是一个理性务实的 " 业务型 " 领导,海尔各个产业板块的业务他都一清二楚,因此在内部备受敬重。
如今,周云杰带领下的海尔正踏上新的征程。他努力为这家老牌制造企业注入更多时代基因,试图去掉海尔身上固有的 " 家电厂商 " 刻板印象,而塑造成 " 用户体验的制造者 "、无边界生态型企业。
如今,面对人工智能的新浪潮,周云杰再次展现出敏锐的前瞻力和青年般的求知欲。他提出 2023 年是 " 海尔 AI 应用元年 ",要求每一位员工都主动学习、全面拥抱人工智能。
" 要么与 AI 同进化,要么被 AI 边缘化 ",这是他对全体海尔人的动员令,也是他本人信奉的新理念。
这种持续成长、主动求变的态度,正是他身上散发出 " 少年感 " 的另一源泉:永远谦虚学习,永远敏锐好奇,永远紧跟时代的步伐。
结语:什么是青春?
前不久的五四青年节,周云杰向广大当代青年送上了寄语,其中提到:" 变化是挑战也是机遇,最重要的不是‘几零后’,而是‘努力后’‘奋斗后’。与变化和解的最好路径,就是心怀热爱,应对变化。"
这正是他本人的写照。
从青葱岁月到知天命之年,周云杰一路走来,身份在变,不变的是那颗赤子之心。
他没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得世故油滑,反而愈发坚定地保持着难得的纯粹和清醒。
在周云杰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企业家最可宝贵的品质:不迷恋过往功劳,不沉溺现有地位,始终以学习者和挑战者的姿态拥抱未来。
美国作家塞缪尔 · 厄尔曼曾创作一篇名为《青春》的散文,被美国的道格拉斯 · 麦克阿瑟将军及日本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视为座右铭。
现在看来,这篇文章所传递的能量与周云杰的精神气质同频共振,特附于此: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情感;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后生而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灵魂。忧烦,惶恐,丧失自信,定使心灵扭曲,意气如灰。
无论年届花甲,抑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奇迹之诱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人人心中皆有一台天线,只要你从天上人间接受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就青春永驻,风华常存。
一旦天线倒塌,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即使年方二十,实已垂垂老矣;然则只要树起天线,捕捉乐观信号,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王佐良译)
排版 | 十一
编辑 | 十一 主编 | 孙允广
5 月 20-21 日,案例探访超级标杆海尔集团,看 4000 亿生态龙头,如何做到 " 人人都是 CEO"。
扫码二维码添加项目经理郭婉婉微信,进行报名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