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新闻 5 月 15 日讯(记者 郝妍)AI 对高校的影响还在持续蔓延,AIGC 和学术的天平摇摇晃晃,老师和学生们都期待着一次 " 调平 "。
对于老师而言,如何识别以及评判 AIGC 生成的论文成为了日常工作的重要一环,而对于学生而言,当 AIGC 率变成一种考核标准,工具也变成了枷锁。
AI 检测的学术生意
随着 AI 逐渐与工作生活融合日益紧密,学生利用 AI 工具进行论文等创作成为了高校面临的现实课题,为此不少高校推出了针对 AIGC 的毕业论文考核标准,比如复旦大学发布《复旦大学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 AI 工具的规定(试行)》,明确提出 " 六个禁止 ",对允许和禁止使用 AI 工具的范围做了详细规范;西南大学在《关于开展 2025 届本科毕业论文 ( 设计 ) 检测、抽检及答辩工作的通知》中提到,论文需要经过 AIGC 检测。
此外,蓝鲸新闻记者在社交媒体平台发现,不少网友晒出截图,称自己所在的高校要求毕业论文提交时附上 AIGC 检测结果截图。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
AIGC 检测如今已经成为各大论文查重网站的标配服务。和查重这种目标明确的检测类型不同,AIGC 检测本身的定义也具有一定模糊性,知网在该服务网页中这样介绍: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检测,可有效识别文本是否部分或全部具有 AI 模型生成特征。
究竟 "AI 模型生成特征 " 具体指什么,毕业生和老师们都只有一种 " 感觉 "。
蓝鲸记者查询发现,知网、维普、PaperPass 等网站均推出了 AIGC 检测服务。其中知网 AIGC 检测为 2 元 / 千字符;维普则为一口价 20 元 / 篇;PaperPass 则为 " 查重 +AIGC 检测 " 的打包定价 1.5 元 / 千字符。
当查询结束后," 降 AI 率 " 的生意也应运而生。
目前学界尚无对于论文 AIGC 率的明确规定,蓝鲸新闻了解到不少高校的 AIGC 率要求大致分布在 20%-40% 间,因此不少明显高于此界限的学生就需要通过修改论文实现 " 降 AI 率 "。
但 " 降重 " 有明显的目标," 降 AI" 却成为了一项 " 黑箱实验 "。
如果将 " 降 AI 率 " 按照字面意思来拆解,那就是需要将论文修改得 "AI 味儿 " 少一点," 人味儿 " 多一点。
因此不少在校学生纷纷做起了 " 降手 "。
蓝鲸新闻在社交媒体中发现不少有关 "AIGC 率 " 的帖子下都有 " 降手 " 在线接单,而打出的口号也非常 " 意味深长 "。" 纯人工降 "、" 人工降 AI"、" 先降后付 " …… ChatGPT 刚刚席卷全球时的段子 " 大厂员工古法手工制作 PPT" 似乎率先在学术圈照进现实了。
除了 " 人工降 AI" 外,也有 "AI 降 AI"。
一个名为 " 降重鸟 " 的网站直接将自己的服务概括为 " 拟人 ",网站称 " 深度优化文本结构,减少 AI 生成痕迹 ",而这一服务的价格是 " 查询 AIGC 率 " 的两倍左右。
围绕 "AIGC 率 " 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已经应运而生。
玄而又玄的 "AIGC 率 "
事实上,"AIGC 率 " 依然是高校中一个充满争议的标准。
蓝鲸新闻记者从多位不同高校的教师处了解到,目前高校尚未明确将 "AIGC 率 " 纳入毕业考核标准,依然以 " 查重 " 为主,不过会在相关宣讲过程中明确提出 " 不能过度使用 AIGC"。
这背后不仅有 "AIGC 率 " 难以轻易界定的难度,也有不同群体对 AIGC 态度的不同有关,甚至在不同的教师群体中,是否支持学生借助 AIGC 工具就有不小的分歧。
而围绕在毕业论文 "AI 率 " 上的争议也是 AI 与教育,甚至 AI 与整个社会博弈的小小缩影。
这场调平实验的目的并非找到最精确的 "AIGC 率测量方法 ",而是探索 AI 时代下教育评价体系如何调整——当 AI 能够模仿人类表达时,教育的价值恰恰在于培养那些不可被算法复制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