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新闻 5 月 15 日讯(记者 王婉莹 李丹萍)内地企业南下上市潮汹涌而至,数据显示,年初至今,已有 40 余家内地企业拟赴港上市,其中不乏近 20 家已在 A 股上市的公司,"A+H" 两地上市模式持续升温,叠加中概股回流浪潮,一时间,资本迁徙盛宴已在港股市场上演。
资本在动,投行人员也在动。记者关注到,内地投行在正经历一场 " 迁徙 " ——有券商通过内部竞聘、轮岗等方式鼓励内地投行人员赴港,一方面 " 备战 " 港股市场;另一方面分流缓解内地投行人员过饱和困局。
然而,这场看似双赢的转型背后,亦暗藏结构性问题与个体抉择的矛盾。受访人士普遍指出,香港投行市场的 " 蛋糕 " 虽好看或并不 " 好吃 ",呈现 " 高密度、低费用、强竞争 " 的局面,承销费率高度市场化,且头部项目多由多家券商联合承销,单家利润空间有限。
再者,香港确实是中资券商境外发展的首要阵地,但马太效应明显,头部券商已经站稳脚跟,中小券商难以分羹,整体可吸纳的人员有限,并不足以消化过饱和的内地投行人力,且不排除有券商将此作为先分流再优化的手段之一。对投行从业者个人而言,也需在家庭稳定与职业不确定风险间艰难权衡。
券商布局卡位,调兵遣将
香港正在成为不少内地企业将国内红利与国际资源打通的 " 舞台 ",以拓展品牌、拉动估值、加码出海,另叠加综合因素影响下的中概股回流潮,以及港交所 " 科企专线 " 等制度创新,一场资金热潮正在港股市场上演。
德勤中国近期的报告给出一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香港市场共有 15 只新股上市融资 182 亿港元,新股数量、融资额分别同比增长 25%、287%。德勤中国预计,更多大型 A 股上市公司、龙头企业、在美上市中概股会赴港上市,是今年香港新股市场关注焦点。
天风证券研究所测算显示,若全部美股中概全部回流,则带来的交易额占港股整体日均交易额 56.2%。高盛测算,符合回流条件的 27 家中概股总市值达 1.4 万亿港元,涵盖电商、金融科技、生物医药等热门赛道。
政策机遇与市场导向的共振,为券商投行业务转向提供了现实基础。蓝鲸新闻记者注意到,已有券商在布局卡位,调兵遣将。此前,有媒体报道,中信证券投行委正计划调配内地投行人员,赴港负责港股投行业务,以竞聘的形式进行。据反馈,前往香港的员工将重新签订合同。
另有接近中信证券人士向记者证实,此前公司便有轮岗至香港的项目,不过彼时均为 " 转岗不转编 ",而眼下,公司正在通过内部竞聘等方式确认员工意向,并推动 " 转岗转编 "。
" 和单纯轮岗相比,转编制后,薪酬待遇应当会产生一定变化,不过依照此前轮岗情况,大概率名额有限,且会有入职年限、绩效指标等限制。薪酬或将采用‘一对一’谈判形式拟定,部分甚至需重新签订合同。" 该人士补充道。
据记者从业内了解,此前包括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华泰证券、广发证券等券商均有调拨人手支援香港项目。
努曼陀罗商业战略咨询创始人霍虹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推动内地投行人员赴港既是面对市场业务的必然反应,也是战略的提前卡位。短期看,随着港股 IPO 和募资数量增加,香港项目执行端的人力需求陡增;长期看,头部券商在逐步构建 " 内地 + 香港 + 国际 " 的三级战场,打造全链路服务能力,不仅服务企业回归,也服务它们的再出海。因此,人力资源配置调整,不只是 " 救急 ",更是 " 练兵 "。
" 转港不是流放,而是轮岗,也是一次以全球视野重塑人才结构的机会。" 其补充道。
从业务数据看,头部中资券商已经在享受到了港股市场回温的 " 暖意 "。Wind 数据显示,截至 5 月 13 日,今年以来港股股权融资规模达 1463.42 亿港元,同比大增 321.96%。其中,IPO 融资额为 234.72 亿港元,同比增长 198.33%。
" 目前,A 股 IPO 市场萎缩带来的投行业务收入下滑,造成内地员工‘过饱和’,而港股市场 IPO 尚有余量,将员工调往港股市场于公司而言有助于提高效率,可消解人员压力。此外,香港用人成本整体偏高,内地员工实行轮岗制也有益于节约用人成本。而从员工个人角度来说,手头项目数量直接与个人薪酬与职务稳定性挂钩,就当前内地 IPO 环境而言,赴港于个人职业发展或有益。" 一名头部券商人士向蓝鲸新闻记者分析指出。
港股 " 蛋糕 " 好看或并不 " 好吃 "?
纵观中资券商,真正能够做到 " 有效出海 " 的不多,华泰国际、中金国际、中信国际等为头部阵营,与其他券商拉开差距。
Wind 数据显示,2025 年以来 23 家投行参与的 21 只港股 IPO 保荐业务中,大型投行稳居第一梯队,其中华泰国际和中信国际以 4 家保荐量居首,中金国际、高盛等紧随其后,16 家机构均仅保荐 1 家。
对于多数中小券商而言,因缺乏跨境经验与项目资源,难以分羹国际市场,若指望少数头部券商来疏解内地投行人员过饱和困境,显然不切实际。退一步来看,即便是国际投行业务相对成熟的头部券商,对于内地员工的吸纳能力仍旧有限。
一头部券商投行人士向记者补充指出," 过往几年的市场变化,当前投行岗位普遍紧俏,加之近年来外资投行降薪裁员频繁,该部分人员多在人才市场上活跃,竞争力强,剩余岗位可能相对有限。"
此外,香港市场的现实竞争环境进一步压缩了发展空间。受访人士普遍指出,香港市场的 " 蛋糕 " 或并不 " 好吃 ",IPO 承销十分市场化,且头部项目多由多家券商联合承销,单家利润空间有限,这也限制了从业人员的薪酬空间。
以宁德时代为例,尽管募资额超 300 亿港元,但近 10 家机构瓜分承销份额,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国际、摩根大通、美林为其联席保荐人兼整体协调人,高盛、摩根士丹利、瑞银为其整体协调人。更有市场传闻指称,宁德时代原计划支付 0.2% 的承销费,有投行甚至愿意以融资额 0.01% 的费率承接。
从过往港股项目看,低费率与多家券商联合承销现象普遍存在。譬如,美的集团港股 IPO 的承销佣金率为 0.6%,另加 0.2% 的酌情奖金;顺丰控股的承销佣金率为 0.8%,另加 0.7% 的酌情奖金,均低于国内佣金水平,且两个项目均由多家券商联席保荐。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 2024 年市场回暖,港股市场 IPO 募资规模实现大幅增长,优质项目在市场上十分抢手,此时,如何向买方机构分配份额反倒成了棘手难题。鉴于此,部分投行甚至以 " 赔本赚吆喝 " 的低价策略争抢份额。
霍虹屹表示,理论上香港市场活跃度高、项目丰富,有一定承载能力,但香港市场的 " 高密度、低费用、强竞争 " 现实,也决定了它只能吸纳部分内地冗余人力。
分流港股市场并不 " 治本 "
内地投行人士赴港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转岗至香港相关岗位,首先需要通过香港证监会执业牌照(如 Type 6)考试;其次,语言沟通能力也是门槛,英语和粤语能力欠缺将制约国际项目的开展;此外,对 SEC 披露体系、IFRS 财务准则、跨境合规要求等国际化项目经验的掌握,更是参与香港业务的 " 入场券 "。
不过,另有业内人士指出," 客户是大陆客户,资本也是中资的,内地投行人士在沟通这方面还是有一定竞争力。不过,免不了会把国内的内卷给卷到香港了。"
从实际情况来看,内地投行人士若有赴港意向,也需要审慎权衡背后的成本与不确定性风险。
有券商投行人士告诉记者,在初期筛选时,公司通常会设置工作年限、绩效标准等条件,而能够满足这些要求的从业者,往往已处于家庭和职业的相对稳定期,普遍缺乏放弃现有环境、接受异地工作变动的动力。
同时,制度差异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相比内地投行通过调岗缓冲、分步优化的人员管理模式——如将员工转岗至债券部门,绩效持续不达标才进行后续调整。香港公司的人员优化模式可能更为果断干脆,不乏出现 " 周四通知离职,周五必须离岗 " 的情况。对于个体而言,若转岗转编到境外子公司,未来的去留不确定性也需要考量,赴港经历虽能提升职业竞争力,但需权衡家庭成本与长期发展空间。
如霍虹屹所言,投行 " 转港 " 本质是业务结构调整,但若仅将香港市场视为分流池,恐难治本,投行人员结构性过剩背后是 " 项目稀缺 " 和 " 人才堆积 " 的错配。过去多年大量高校毕业生涌入投行,而当下 A 股 IPO 审核趋严、项目周期拉长,使得项目数量增速远低于人员增速。
真正的出路,是打通多层资本市场体系,拓宽项目来源,比如培育业务增量,同时推动投行服务从承销延伸到并购、重组、再融资等全生命周期服务,释放人才的纵深价值。如果只是将内地人才机械转移至香港市场,亦有可能诱发香港出现新一轮人员 " 过饱和 " 情况。
" 没项目的人去哪都是危机,转型的关键是找到不可替代的价值。" 霍虹屹指出。(蓝鲸新闻 王婉莹 wangwanying@lanjing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