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汽车商业评论 59分钟前

跨国企业与本土供应商:中国方案,全球战场

作者 / 编辑部

设计 / 张 萌

5 月 2 日,2025 上海车展闭幕。本次有来自 26 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家企业参展,其中汽车科技与供应链展区超过 10 万平方米,技术密度显著提升,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展示技术实力与战略布局的重要窗口。

当前,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双重转型: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攀升,高压快充、固态电池等技术加速突破,推动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加速迭代;另一方面,智能驾驶从 L2 级辅助逐级演进,感知硬件与算力芯片的规模化应用催生新的技术生态。

在此背景下,零部件行业呈现出三大核心趋势:技术创新从单一功能突破转向软硬件深度融合,供应链体系从链状层级结构向网状协作生态重构,后市场服务向数据驱动的主动服务范式升级。

技术层面,线控系统、域控制器、智能座舱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为今后汽车智能化的发展奠定基础;高压平台与超快充技术推动汽车电动化、充电桩运维等后市场服务专业化;模块化设计理念的普及,则缩短产品验证周期,加速技术商业化落地。

与此同时," 在中国、为全球 " 成为本次车展上最常出现的高频词汇之一,本土化战略成为跨国企业与本土供应商的共同选择,以应对市场竞争的 " 速度战 "。

在众多新品与解决方案亮相之后,零部件企业领导接受采访时也表达了当前对于汽车市场的理解与判断,以下是汽车商业评论整理的部分内容。

禾赛科技李一帆:如果明年机器人再跑马拉松,整体效果应该就会好很多

上海车展前的 4 月 21 日,禾赛科技举办第二届技术发布开放日。其联合创始人及 CEO 李一帆说,单颗激光雷达已从此前的 20 万元下降到 200 美元,8 年时间激光雷达的成本降低了 99.5%。就北京机器人马拉松这件事来看,他认为有点不太公平,因为 " 大家 " 都是第一次参与这个事,都不知道怎么弄,现场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这些并不代表能力不行。

他说,因为现场的大多数机器人不是用于设计跑马拉松的机器人,所以它的热管理、耐久性,甚至是不是背着电脑去现场,这不是一个成熟体系。突然搞这样一个比赛,对于很多不是主业让机器人跑马拉松的公司,就不太公平。

他大胆预测,如果明年再跑马拉松,整体效果应该就会好很多,也不是行业一夜之间就进步了,就是大家更知道怎么准备而已,确实之前没有机器人跑过。

机器人行业与自动驾驶行业,都需要有好的评价体系,有更好的评价体系,对于行业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

他还说,很多行业如果一个硬的东西还没有到成熟,是软不起来的。以特斯拉举例,它是先造了一个好的智能汽车平台,大家觉得这款车好才会去买单,绝大多数特斯拉的车主应该是觉得这款车开起来挺好,而不是因为它的辅助驾驶能力好去买单的。

有硬件才能打开开发软件的机会,如果硬件不好软件业务也会受到束缚,这应该是大多数行业要经历的过程。这波机器人和机器狗的创业公司,更多的贡献是做出了一个比之前更好的硬件,配合上软件,最后才能把产品落地和交付。

采埃孚汪润怡:将中国的创新技术带到全球市场

采埃孚集团首席执行官柯皓哲博士(Dr. Holger Klein)表示:" 在全球汽车行业格局经历深刻变革的当下,我们正在加速战略转型,推动全球出行变革。在智能化和电动化的浪潮中,我们凭借创新和加速发展,为上海车展带来了底盘 2.0、新开发的电驱增程系统等一系列顶尖技术和创新产品。"

采埃孚集团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亚太区运营总裁汪润怡说:" 采埃孚一直将中国视为核心战略市场。我们扎根中国 40 多年,已经在中国建设了 50 多家工厂,5 家研发中心,仅过去五年就投资近 35 亿欧元。秉持‘在中国,为中国’和‘在中国,为全球’的战略理念,我们不仅实现了全球先进技术的本地化研发和量产,还将中国的创新技术带到了全球市场。"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采埃孚在巩固与国际整车厂传统合作关系的同时,也在加强与本土企业的合作。在乘用车领域,来自中国客户的新订单比例逐年上升;在商用车和工业技术领域,目前大部分新订单来自本土客户。本地化战略确保了采埃孚 " 与胜者同行 "。

采埃孚在中国市场一直持续投资,仅过去两年就在中国新建或扩建了 10 家工厂并新建了一个研发中心。

Aumovio 冯贺飞:从集团公司到特定市场专业公司是趋势

大陆集团在上海车展媒体日发布会上宣布拆分成两个独立公司,轮胎业务和康迪泰克业务属于新大陆集团,另一部分成立独立的新公司 Aumovio。

Aumovio 公司 CEO 冯贺飞(Philipp von Hirschheydt)发布会后与汽车商业评论独家对话,他认为,从集团公司到专注于特定市场的专业公司是汽车供应商企业面对这轮变革时的必然选择,拆分是大势所趋。

" 在当前的商业环境下,快速反应、敏捷决策以及对外部不确定性的应对能力至关重要。现在的世界,每一天都有新的变化发生。因此,企业必须具备迅速而精准地应对挑战的能力。"

化整为零的公司业务更聚焦,汇报层级更少,决策链条更短,反应速度更快,执行效率更高。

冯贺飞还认为汽车行业的路径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过去传统汽车制造商是从底盘等硬件出发,逐步向软件方向延伸。而现在的趋势正好相反——企业往往从 IT 和软件入手,再逐步建立整车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

" 这意味着,大家不再只是寻找‘谁在造车’,而是更关注‘谁能整合软硬件’。这是整个行业迈向更高创新性、更高响应速度的重要转型。企业必须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加快研发节奏。我们认为,这一变革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极大提升了行业整体的竞争性——这一点已经非常明确。"

佛瑞亚马启元:创新,尽可能让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上海车展上,全球汽车技术供应商 FORVIA 佛瑞亚集团展示了包括智 · 璨座舱、Skyline 贯穿式显示技术、新一代透明车门技术等 9 款全球首发展品,以及一系列前沿、由人工智能和软件驱动的可持续创新产品组合和突破性技术。

佛瑞亚集团首席执行官马启元(Martin Fischer)表示:"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及技术领导者,在全球汽车行业转型进程中占据核心地位。"

在回应中国发展计划以及如何适应中国智能化快速发展的趋势时,他表示,一方面佛瑞亚积极加强本土研发,另一方面也构建桥梁作用,利用自身全球能力,助力中国主机厂在海外的发展。这将是公司在中国很重要的一个战略。

"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佛瑞亚发展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快速创新,一定要超越竞争对手来提升我们的创新速度、创新能力。所以我们在全球也在不断地推动本土化创新,这个是我们回答的一个关键要素。" 马启元说。

此外,他还表示,公司会不断去强化自身的能力来降本,并尽可能提供和竞争对手不一样的产品或业务模式,以保持竞争力。

德赛西威高大鹏:唯有 " 新范式 " 方能跨越产业发展鸿沟

德赛西威以 " 智新境,向远大 " 为主题,正式对外发布全新发展战略及使命、愿景;同时,代表未来 AI 出行趋势的智慧出行解决方案 Smart Solution 3.0 重磅亮相。

当前辅助驾驶技术快速发展,渗透率不断提高,但产业发展仍旧面临开发运营复杂、用户体验差、价值感知弱、上车慢、量产难等因素构成的巨大鸿沟。德赛西威董事长兼总裁高大鹏在表示,唯有 " 新范式 " 方能跨越产业发展鸿沟。

德赛西威首席执行官徐建给出了 1-3 年的 " 基本解 ",即 " 一套架构 + 三大业务 + 三个承诺 "," 一套架构 " 是覆盖车路云一体化架构;" 三大业务 " 代表智能座舱、辅助驾驶、智能网联全新产品技术升级;" 三个承诺 " 即科技承诺持续投入 " 全域 " 技术储备,生态方面承诺多模式 " 全链 " 覆盖,人文承诺将打造 " 全时 " 智慧出行体验。

徐建强调,AI 变量将进一步加速汽车智能化普及进程,德赛西威将保持量产一代、预研一代、储备一代的节奏,不断推出适配未来出行需求的创新产品技术解决方案,在 " 基本解 " 的基础上,探索面向未来的 " 优化解 " 与 " 可能解 "。

安波福杨晓明:以中国方案与本土朋友圈无缝合作

" 以中国技术、中国人才、中国速度、中国成本、中国供应链,构建起全面、彻底、完整的中国方案,与本土‘朋友圈’无缝合作,持续推动智能电动汽车技术在中国的无界融合、进化与普及,用深度国产化的产品助力中国汽车征战海外市场。" 安波福中国及亚太区总裁杨晓明博士表示。

在安波福中国媒体技术交流会,以 " 软件赋能 智行无界 " 为主题,杨晓明带来 5 位公司技术大咖宣布,在中国瞄准自主可控纵深推进本土化战略,首发多款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重磅本地化创新方案,以软硬俱全的体系化能力深度赋能中国车企向更高水平的智能化、电动化进军,同时带动产业链共生共赢、携手开拓海内外市场。

安波福中国在本次车展期间首次发布了一系列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做的本地化创新方案。据统计,在 2024 年中国最畅销 20 款车型中, 12 款都搭载了安波福的产品,中国自主品牌成为占据压倒优势的营收来源。

杨晓明表示:" 我们在本次车展上首发的众多本地化方案彰显了安波福对中国市场毫不动摇的信心和承诺,我们将始终如一地加速全面布局、软硬兼修、携手共进,深度赋能中国汽车产业。"

麦格纳史蒂文 · 詹金斯:中国市场更具有前卫精神

在车展正式开始之前,麦格纳于 4 月 22 日举行了媒体圆桌会。在本次交流中,麦格纳高管阐述了关于中国智能驾驶创新生态与欧美市场的差异及应对策略。

麦格纳电子事业部技术战略副总裁史蒂文 · 詹金斯(Steven Jenkins)分析指出,相较于欧美市场相对保守的技术导入节奏,中国汽车生态展现出更强的现代科技感知力和创新实践效率。他认为,中国市场的 " 前卫精神 " 不仅体现在新技术落地速度上,更反映在对创新方案的系统性接纳能力,这种特质要求跨国企业必须构建 " 在中国为中国,在全球为全球 " 的双轨战略。

麦格纳电子事业部全球总裁比尔 · 斯奈德(Bill Snider)强调,在保持核心技术体系全球一致性的前提下,针对中国市场实施 " 双加速 " 策略:一方面通过快速决策机制缩短技术导入周期,另一方面依托中国本土研发力量进行场景化适配。尤其在中国车企加速出海的背景下,斯奈德特别指出反向技术输出的重要性——将中国市场验证成熟的智能驾驶方案,伴随中国车企全球化进程向海外市场渗透。

麦格纳电子事业部中国区副总裁孙胜华则着重阐释了本土化创新体系构建路径。据其介绍,集团通过 " 充分授权 + 资源下沉 " 模式,在上海组建了 300 余人的 ADAS 专项研发团队,并在全国范围配置近 3000 名跨领域技术人才。

这种深度本土化的组织架构,使中国团队在供应链管理、产品定义及制造工艺等环节拥有充分自主权,能够开发出契合中国道路场景和用户习惯的定制化解决方案。孙胜华特别强调,区别于传统外资企业的技术移植模式,当前中国团队已形成从需求洞察到产品落地的完整创新闭环能力。

舍弗勒马迪斯 · 青克:为成为领先的专注驱动技术的科技公司做好了充分准备

本次参展是舍弗勒集团完成对纬湃科技合并后首次参加上海车展。舍弗勒集团动力系统与底盘事业群首席执行官马迪斯 · 青克 ( Matthias Zink ) 表示,这次展示,凭借覆盖所有类型驱动系统的解决方案,以及在底盘及车身领域的丰富产品组合," 我们将公司打造成为一家领先的专注驱动技术的科技公司做好了充分准备 "。

" 电气化已经成为全球汽车行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尤其在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突破 40%,持续引领全球电气化转型。" 舍弗勒集团电驱动业群首席执行官陶斯乐表示," 我们模块化、可拓展的解决方案,可以满足客户多样化和快速增长的需求。"

目前,舍弗勒在中国拥有 6 个研发中心、17 座工厂以及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

" 回望过去三十年,舍弗勒在中国取得了积极的发展。" 舍弗勒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张艺林博士表示," 我们始终坚定对中国市场和客户的承诺,通过不断拓展的产品组合和技术能力,携手客户共同开启新的发展篇章。"

Unity 张俊波:

车载游戏连接两大万亿级产业

Unity 中国 CEO 张俊波在上海车展上表示:" 车载游戏将如同十年前的手机游戏一样,彻底重塑产业格局,Unity 车载游戏中心的使命就是连接汽车与游戏两大万亿级产业,加速未来移动娱乐时代的到来。"

他认为,智能座舱将成为在电视、电脑、手机之后的第四大游戏场景,随着智能座舱逐步升级,未来 2-3 年车载游戏赛道有望迎来爆发。

" 当下,越来越多的新车产品上搭载了智能座舱,车内屏幕如三联屏、后排屏都已被用户作为重要的娱乐系统。随着搭载智能座舱的汽车保有量不断提升,车载游戏需求也会越来越高,Unity 中国判断 2-3 年该赛道将会迎来爆发。"

莱迪思徐宏来:汽车软硬件关系不像

"Win Tel"(微软 + 英特尔)

莱迪思亚太区总裁徐宏来指出,汽车软硬件关系并不像 "Win Tel"(微软 + 英特尔)那样简单。

在汽车领域,软件和硬件的协同发展有着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独特性。汽车的使用场景多样,从城市拥堵路况到高速公路行驶,从寒冷的极地到炎热的沙漠,这要求软硬件必须深度融合,共同应对各种复杂状况,而不是像传统的 "Win Tel" 模式那样相对分离。并且,汽车行业的安全标准极高,无论是硬件故障还是软件漏洞,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这也决定了汽车软硬件需要更为紧密和精细的配合。

他表示,目前,ECU 架构(集成式 / 分布式)尚未成熟,但是随着 AI 在汽车上的应用,如果能够很好地解决反应的问题,或者是解决延迟的问题,软件在里面的比重会越来越大。

他说:" 软件整个的门槛还是比较高的,一开始车企最初想硬件最大化、软件差异化,现因成本压力反复。低功耗和灵活性是机会,客户需求差异大,反复中反而有优势,在这样的反复中反而是一件比较好的事情。"

安通林 Miguel Mara on Marquina:助力中国主机厂出海,价格不是问题

"(助力)中国主机厂出海,价格不是问题。" 安通林 CCBO 首席集团业务官 Miguel Mara on Marquina 表示:" 随着汽车发展,安通林不断定义和突破产品线,我们相信,结合安通林 75 年的内饰经验,能够与中国的合作伙伴秉持着开放与创新,实现愿景与最终目标。"

根据官方介绍,目前,80% 的主流车型搭载了安通林内饰;路面上 1/3 的车搭载了安通林技术。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以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在安通林的全球战略布局中意义重大——目前该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收入中,有超过 65% 是来自中国本土客户。

安通林坚信,中国汽车品牌的崛起是大势所趋,公司将凭借其全球布局和技术优势,比如在东南亚有本土化工厂,可以持续支持中国车企走向世界。

紫光展锐黄宇宁:胜利不只属于技术最快者,更属于战略最远见者

4 月 24 日,紫光展锐发布新一代旗舰级智能座舱芯片平台 A8880,斑马智行与紫光展锐在前期战略合作基础上宣布,共建 " 芯片 +OS" 软件基线,基于 Banma Hypervisor 推出支持 Linux+Android 应用生态的智能座舱方案。

紫光展锐执行副总裁、汽车产品线总经理黄宇宁表示,在半导体赛道的长跑中,胜利不只属于技术最快者,更属于战略最远见者。

智能汽车生命周期长于消费电子,同时具有消费电子属性的信息娱乐系统快速发展,不断升级迭代,致使已经使用 3-5 年的车机面临硬件性能不足以支撑高阶产品体验的行业问题。

在半导体行业竞争激烈的当下,技术的快速迭代固然重要,但长远的战略眼光才是决定企业能走多远的关键。如果只追求短期的技术领先,而忽视了市场趋势、产业生态的构建以及长期的研发投入规划,企业很容易在市场的浪潮中迷失方向。

格陆博科技刘兆勇:ESC、GIBC ( Onebox ) 和 EMB 并非相互替代而是会长期共存

在媒体问答专场环节,格陆博科技董事长刘兆勇博士介绍,如今,汽车研发模式发生变化,格陆博科技产品出厂时预留软件升级接口,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谈及出海,格陆博科技认为国内核心供应链的技术实力、产业化能力和质量保障能力在不断提升,海外客户也愿意与中国供应链合作。公司将满足国外法律要求,逐步提高国产化率,服务全球市场。

对于未来发展趋势,格陆博科技创始人刘兆勇博士表示,ESC 电子稳定控制系统、GIBC ( Onebox ) 集成线控制动系统和 EMB 电控机械制动系统并非相互替代而是会长期共存。ESC 已经在汽车安全领域发挥了多年的重要作用,Onebox 集成度高,在体积、重量、成本上占优势,EMB 则代表着未来制动技术的发展方向。不同的技术适用于不同的车型、不同的市场需求以及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一些追求性价比和成熟技术的市场,ESC 依然会是主流;而在追求高性能和新技术应用的高端车型上,Onebox 和 EMB 会有更多的应用空间。所以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它们会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共同推动汽车制动技术的发展。

随着智能辅助驾驶向更高等级升级,对底盘域控产品的需求也在加快,因为智能驾驶的发展对底盘系统的集成化、智能化以及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高集成、高算力、高安全性成为核心驱动力。

Elektrobit Christoph Herzig:AI 让汽车软件开发更加高效先进

在车展期间,Elektrobit 的领导团队针对汽车行业的热点话题,特别是软件定义汽车、AI 定义汽车等概念,分享了深刻的见解。

Elektrobit 首席商务官兼董事总经理 Christoph Herzig 指出,Elektrobit 的一系列解决方案,诠释了开源和尖端技术如何重新定义从云端到车端的汽车软件。Elektrobit 为超过 6 亿辆汽车的逾 50 亿台设备提供支持,这一庞大的数字背后,是 Elektrobit 的技术积累和对汽车软件领域的持续投入。

该公司首席执行官 Maria Anhalt 强调,2025 上海车展是 SDV 发展的关键时刻,Elektrobit 的解决方案将助力汽车制造商打造更加智能、安全、可持续的出行方案。尤其是针对汽车商业评论提出的是 AI 定义汽车还是软件定义汽车相关概念的问题。Elektrobit 首席执行官 Maria Anhalt 认为,AI 本质上属于软件范畴,是推动汽车行业变革的重要力量。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