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3小时前

一年亏千亿,裁员 2.2 万人,垄断 40 年巨头进入生死年

文 | 数读社,作者 | 老牛

英特尔的裁员尘埃落定。4 月 25 日,华人 CEO 陈立武发布内部信。

按照媒体报道,英特尔此次裁员规模超过 20%,按照全球 10.89 万人基数,裁员涉及 2.2 万名员工。与裁员一起的还有增加工作时长。原本要求员工坐班 3 天的岗位,调整后变更为 4 天。

按照这个裁员规模,英特尔员工数量将回到 15 年前。

这甚至还不是英特尔的谷底。分析师预计,英特尔 2024 年 Intel 数据中心 CPU 的销量创造了 14 年来的最低水平。

这家曾经没有对手的 CPU 巨头,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黑暗时刻,陈立武的前方,可能是 AMD 的结局,也可能是曾经的思科、诺基亚。

含着金汤匙出生

Business Data Analysis

英特尔与 AMD 原本师出同门。1955 年," 晶体管之父 " 肖克利博士回到故乡加州圣克拉拉县,创建 " 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 "。作为当时电子界最享誉盛名的科学家,肖克利吸引了无数天才的加入。最知名的当属诺依斯、摩尔等 8 位天才年轻人。

肖克利是天才科学家,却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猜疑、种族歧视的管理风格下,实验室没有研制出任何像样的产品,8 位天才最终决定出走。

1957 年,8 位天才找到了一家名为 Fairchild 的公司支持,继续当初不受肖克利重视的研究项目。这家公司也相应以 Fairchild 命名,后来中文译名将其称之为 " 仙童半导体 ",如今看来,中文译名很好地传递了这家公司的神韵,天赋满满、充满可能,却又充满稚嫩。

10 年间,仙童半导体公司势如破竹,营业额增长到接近 2 亿美元,却也埋下了不稳定的种子。

母公司极为短视,将更多资金用于支持摄影器材事业。1967 年,仙童半导体开始分崩离析。

1969 年,销售部一位名为杰里 · 桑德斯的年轻人带领 7 位仙童员工出走,创立了名为 Advanced Micro Devices 的公司,也就是如今的 AMD。

8 位天才中,最后出走的诺依斯和摩尔自立门户,创办了英特尔。诺依斯是 8 位天才中,最具有领导才能的,仙童半导体公司也是由他主导。摩尔则是更为响当当的人物。1964 年,这位天才提出 " 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数目,将会以每 18 个月翻一番的速度稳定增长,并在今后数十年内保持着这种势头。" 这便是大名鼎鼎的摩尔定律。

显然,诺依斯和摩尔才是仙童半导体的 " 正统 ",在很长时间里,英特尔就是 CPU 领域的引领者。

1971 年,第一款划时代意义的微处理器——英特尔 4004。1972 年,性能是 4004 两倍的 8008 微处理器问世。1978 年,首枚 16 位微处理器 8086 发布。

1993 年,奔腾处理器 Pentium,丰碑级别的产品。2001 年,64 位服务器处理器 Itanium。2006 年,正式发布了酷睿系列处理器。

与之相比,AMD 的发展则艰难许多。起初,AMD 并不参与新集成电路的产品开发,只是以 " 第二供应商 " 的身份重新设计产品。

直到 1975 年,AMD 发布 CPU 产品 Am9080,这还只是英特尔 8008 的仿品。

90 年代,AMD 只能涉足低端市场,以获得市场份额。2000 年左右,速龙(Athlon)系列处理器进一步帮助 AMD 拿到市场份额。但面对英特尔的酷睿系列,AMD 依然没有招架之力。

"Tick-Tock"

如果十年前,有人说英特尔会被 AMD 超越,那么一定会被笑掉大牙。彼时的英特尔,已经在 CPU 王座上坐稳了十几年。AMD 几乎处于破产边缘,天降猛人 " 苏妈 " 苏姿丰刚刚成为新任 CEO。

庞然大物英特尔想要把 AMD 逼上绝路并不是难事,但是为了避免反垄断的麻烦,英特尔手下留情。

英特尔养的狼,最终却成为自己最大的威胁。

如日中天的英特尔奉行 "Tick-Tock" 模式,这个英语词是模仿时钟的 " 嘀嗒声 ",用来描述一年更新制造工艺,一年更新微架构,制程工艺和核心架构的两条路交替提升。

英特尔坚持自己设计,自己制造,自己封装,所有的工作,全部自己完成,简称 " 一条龙 "。在早些年,英特尔在技术、科研、资金、设备上都是领先状态,这套模式可以缩短研发时间,还能保护技术,保证话语权。

AMD 最初也选择与英特尔一样的模式。创始人桑德斯曾说," 真男人必须拥有晶圆厂。" 然而,AMD 没能将自己创始人的话执行下去,或者说,AMD 也没有能力执行下去。

2008 年,困境中的 AMD 为削减成本,将其制造业务分拆,与中东财团联合成立晶圆代工公司格罗方德(Global Foundries),AMD 就此成为无晶圆厂的半导体设计公司。

英特尔则是一直坚持到现在。

与很多故事一样,英特尔的 " 一条龙 " 迎来了屠龙少年。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兼顾设计和制造变得越来越困难,英特尔开始力不从心,此时台积电横空出世。

21 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台积电并没有特别的优势。2011 年,台积电成为世界上第一家提供 28 纳米通用工艺技术的晶圆厂。随后几年,台积电逐渐接管了苹果所有的芯片制造需求。

与此同时,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大潮,英特尔左右摇摆,最终没能将生产线转到手机芯片制造上。在搭上苹果的快车后,却又因为基带信号差、网速慢等问题,被苹果淘汰。

2015 年,制程工艺进入 14 纳米时,双方进入均势。两年后,10 纳米工艺成为英特尔最大的噩梦。

2018 年,台积电量产 7nm 工艺,而英特尔直到 2023 年才姗姗来迟,晚了将近 5 年。

如果时钟无法摆动,那么就会对另一项战略带来严重掣肘。

"牙膏厂 "

2015 年 1 月,英特尔发布第五代酷睿移动处理器,采用 14 纳米工艺。从这一年开始,英特尔正式进入 " 挤牙膏 " 时代。

英特尔在 14 纳米工艺上卡壳了 5 代,一共推出了三个版本,分别是 14nm、14nm+ 以及 14nm++,万年不变的 skylake 架构。

在消费者市场,i3 双核 4 线程,i5 四核四线程,i7 四核八线程,每一代比上代同频提升 3%-5%,如同挤牙膏一样,每次都是相同的配方、想同的量。

消费者对英特尔愈发不满。当英特尔出现时,网友会不断刷 "+",以讽刺英特尔挤牙膏行为。

这时,AMD 迎来了天命之人——苏妈。

苏妈 2012 年才加入 AMD,她的第一战是游戏业务。彼时,AMD 深陷收购显卡制造商 ATI 泥潭,营收几乎停滞,利润表现糟糕。苏妈挖掘了 AMD 的 APU(加速处理器)业务,迅速将 AMD 的 APU 嵌入了各大游戏厂商,为公司带来稳定的现金流。

2014 年,苏妈正式掌舵 AMD。仅仅两年后,苏妈便带领 AMD 打响反击号角—— " 锐龙 " 处理器问世,直接让亏损的 AMD 盈利,把公司从破产边缘拉了回来。

与以往不同,在 CPU 业务上,苏妈摒弃了中低端、性价比的路线,转而投向高性能计算。锐龙采用了全新的 Zen 架构,并且制程工艺没有了束缚,直接与台积电一同 "Tick-Tock"。

如今看来,早早抛弃制造业务解放了 AMD,借着台积电的加成,AMD 在高性能芯片上对英特尔穷追猛打。

2019 年,7 纳米制程 Zen 2 架构的锐龙 3000;2020 年基于 Zen 4 架构 5 纳米制程的锐龙 7000 …… AMD 处理器的市场份额快速上升。

此时,英特尔终于坐不住了。在其第十代 i9,英特尔将核心和线程猛然提高到十核心二十线程的规格,牙膏挤爆。

当玩家看到 AMD 激发鲶鱼效应,使得英特尔不得不应对,从而大幅提高体验时,纷纷喊出 "AMD YES!"

真正让英特尔压力山大的绝不只是单纯的 CPU 业务。还有,数据中心业务和其他业务线。

苏妈将数据中心业务视为 " 头号战略重心 ",AMD 推出了针对企业用户的霄龙(EPYC)系列芯片,在性能上已经实现了对英特尔的超越。曾经,靠着至强系列,英特尔拿下 99% 的数据中心 CPU 市场份额。Counterpoint 数据显示,2022 年市场份额从 2021 年的 80.71% 下滑到了 70.77% 。一年降了 10 个百分点。

2022 年,AMD 完成了对 FPGA(一种可编程逻辑芯片)巨头赛灵思的换股并购,AMD 一跃成为 CPU 老二,GPU 老二和 FPGA 老大,其市值首次超越英特尔,这个曾经的不被英特尔重视的企业,已经成为最大的威胁。

回过神来的英特尔此时发现,自己当初的垄断地位已经不复存在,甚至连老大的地位都要岌岌可危。

第三个华人

2021 年,帕特 · 基辛格掌舵英特尔。

这位 CEO 充满了固执,非但没有拯救英特尔,还把这家巨头进一步推向深渊。

基辛格上任后无视外界意见,继续发力制造。他提出了 " 四年五节点 " 的激进目标,分别是 Intel7、Intel4、Intel3、Intel 20A 和 Intel 18A。分别对应 10 纳米、7 纳米、4 纳米、2 纳米和 1.8 纳米制程。基辛格要求在技术上,2025 年底前在先进制造上超越台积电,并将优势延续到 2026 年后;在产能或产值上,2030 年前英特尔要成为世界第二大芯片代工厂。

这显然是痴人说梦。

2022 年至 2024 年,英特尔营收连续三年下滑,在 2024 年,其亏损更是高达惊人的 187.6 亿美元。

在第 14 代 CPU"Meteor Lake",英特尔为了避免技术上的不确定性,防止再次跳票,决定将部分采用台积电 5nm 工艺制造,曾经的王者,低下了高昂着的头颅。

今年 3 月,陈立武成为英特尔新任 CEO。

陈立武是行业内的老兵。在半导体和软件行业有超过 20 年的投资与技术管理经验。他最知名的履历当属中芯国际。2020 年,陈立武以创始股东及董事的身份,带领中芯国际成功在科创板上市。他也是中芯国际唯一一位 18 年不变的董事。

或许是巧合,也或许是英特尔的 " 迷信 ",渴望同为华人的陈立武能够像老黄、苏妈那样,带领英特尔触底反弹。

陈立武的做法与当初苏妈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首先是精简队伍。2023 年 5 月,为了推动业务向 AI 和先进制程聚焦,英特尔进行了一轮结构性裁员,CCG 和 DCAI 部门各裁员约 20%,预算削减 10%。2024 年第二季度,裁员规模提高到 15% 以上,涉及 1.5 万人。如今,在陈立武的主导下,裁员规模上升到 2.2 万人。

其次是战略聚焦。陈立武上任后,明确提出聚焦 AI 和先进制程技术的战略转型,集中投入 18A 制程研发和 AI 芯片业务。按照他的规划,2025 年英特尔将推出 Panther Lake 处理器,其 AI 性能较前代提升 5 倍,并计划在 2026 年实现 18A 制程量产。

这是一场事关生死的战役。

在消费级 CPU 市场,英特尔的份额从 2023 年的 77.3% 下滑至 2025 年的 60%-65%,AMD 凭借锐龙 9000 系列(Zen 5 架构)将市场占有率提升至 24.1%。最主要的是势头问题、良品问题。

这也使得 18A 变得尤为关键。分析师指出,英特尔需在 2 至 3 年内推出具有竞争力的 AI 芯片,并确保 18A 制程按时量产,否则可能进一步丧失市场份额。

英特尔现如今的命运,其实在十年前就已经开始书写。"Tick-Tock" 终究做不到始终领先,特别是公司常年没有对手的温水状态。当水温升高,英特尔猛然发现这已经不是那个可以全面领先的时代。

正如诺基亚的墓志铭:" 我们什么都没做错,但不知道为什么输了。当 "Tick-Tock" 变成 "Tick-Tock-Tock-Tock",这个帝国终于尝到了垄断的苦果。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