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听筒 Tech,作者 | 杨林,编辑 | 饶言
" 五一去哪玩?"
同样的问题,每到假期,都会拷问每一位打工人。
在经历过旅游景点人挤人、" 特种兵式 " 急行军,以及 " 反向旅游 " 踩了一坑又一坑后,这个五一,95 后王强决定换种方式度假。
" 哪也不去,就在附近找个舒服的书吧,安安静静地呆着。"
事实上,不仅仅是王强,这个五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 " 躺平式度假 "。" 主打轻松惬意,怎么舒服怎么来 ",成为年轻人在这个五一假期的宗旨。" 书店 "、" 书吧 ",也成为这些年轻人新的选择。
当然,不仅仅是五一,在社交平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在休息时,选择 " 藏进 " 书吧,寻找 " 心灵的栖息地 "。
一杯 40 元咖啡、一场书店活动、一枚联名款书签,这些 " 非必需消费 ",也已经成为年轻人购买 " 文化仪式感 " 的载体。数据显示,35 岁以下用户贡献了 53% 的图书消费,且更愿为场景溢价付费。
这种趋势背后,是实体书店从 " 濒危物种 " 到 " 文化地标 " 的转型之路。
在这一背景下,书店亦或书吧,都也不再只是卖书、看书的场所,而成为年轻人逃离算法、寻找 " 确定性 " 的精神港湾。
藏进书吧的年轻人
2025 年的五一假期,社交媒体上最热门的打卡地,除了景区人潮外,还有城市街角的书店与书吧。
坐标上海的王强,这个五一假期,没有任何旅游计划,他将目标锁定了书吧。
" 上海有不少环境舒适,适合安静待着的书吧,点杯咖啡或者茶,找几本自己喜欢的书,安安静静地坐在角落里,待上一天,没什么比这更惬意的了。"
这让王强身边的朋友直呼 " 看不懂 "。过去多年,爱好旅游的王强,只要有时间,随时都会来一场 " 说走就走 " 的旅行,更不用说五一假期。
王强亦对《听筒 Tech(ID:tingtongtech)》笑言,他经历过这些年几乎所有的 " 假期旅游热潮 "," 之前,我喜欢往热门景点钻,哪里人多去哪里,尤其热衷打卡知名景点。"
在厌倦了 " 人山人海 " 的 " 打卡式旅游 " 后,王强也曾跟风过 " 反向旅游 ",去寻找那些 " 冷门景点 ",但遗憾的是," 实际上,所谓的‘反向旅游’,如果不是相对成熟的地方,也是‘一坑接一坑’,存在管理不规范、出行不便等多种问题。"
厌倦了种种 " 旅游焦虑 " 后,王强坦言对假期出游失去了激情,"5 天假期,国内哪都是人,机票、酒店、餐饮,涨价到离谱。去国外,则需要各种请假。还不如找个地方安静待着,好好放松下来。"
于王强而言,将书吧当作这个假期的首选,并不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平时工作一身‘班味’,好不容易有个属于自己的假期,在书吧点杯咖啡,看本喜欢的书,逃离所有的吵闹,最舒服不过了。"
和王强一样想法的,还有坐标北京的某大厂打工人小悦,这位 00 后,过去是一位 " 神龙见首不见尾 " 的旅游爱好者,尤其痴迷 " 特种兵式 " 旅游。
但今年五一,小悦没有安排外出旅游。她告诉《听筒 Tech》,今年五一,她计划去打卡北京几家个性的书店," 我种草了几家书店,它们在假期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讲座和活动,我准备去听听,没有活动的时候,还可看看书,发发呆。"
小悦向《听筒 Tech》透露,在北京的胡同里,有不少个性书吧,经常会组织一些读书会、非遗手工等活动," 这些书吧,目标群体非常精准,私底下,我们甚至会处成朋友,最后成了店里的常客。"
" 网上推荐的几家‘私藏书店’,我种草了很久,利用这个假期,我想去看看。" 小悦表示,那些书店,仅看图片,就很治愈。
" 假期出门,实在太累了,安静待着,就想放空一下自己。" 这显然不仅仅是王强和小悦的想法。
在社交平台,不少年轻人 " 安利 " 五一 " 书店游 ",在他们看来," 书店才是五一的’乌托邦‘ ",去书店打卡拍照、听讲座、参加各种活动,甚至哪怕是安静地坐着,都比出门‘自找苦吃’强。"
不仅仅是五一假期,平时,王强也越来越喜欢去附近的书吧," 选择一个天气好的周末,点杯咖啡,看看书,发发呆,能消磨一天。"
实际上,王强发现,除安静的书吧外,书店和图书馆也是不错的去处," 有些书店或者图书馆,会推出极具个性的讲座或活动," 有些讲座,平时很少有机会能接触到,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去听听。"
和王强一样,在小悦看来,在喧闹的城市,书吧(书店、图书馆)已经成了 " 逃离算法、寻找灵魂 " 的最佳场所。
小悦坦言,在短视频轰炸与算法主导的当下,书吧或者书店,都成为她的 " 离线空间 "," 沉浸式的环境,是我对抗信息过载的’解药‘。 "
书吧背后的新密码
" 年轻人的风,终究是吹回了书店。"
林少是北京一家传统知名书店的工作人员,对于年轻人近期的一些动态,他颇为感叹。
林少见证了自己所在的书店近几年的发展历程," 早些年,实体书店的生意很冷清,我们店也差点关停。"
但林少庆幸书店坚持下来了," 这两年,生意眼见地好起来了。"
在林少看来,一方面,书店业态的丰富,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另一方面,近两年,年轻人对精神上的追求,也确实变多了。
林少告诉《听筒 Tech》,为了满足年轻人的需求,他所在的店进行了改造升级," 增加了咖啡甜品消费区、手工区,我们还设置了活动场所,会经常组织一些活动。"
如今,一到节假日,林少所在的书店便热闹不已," 咖啡区的座位经常是满的,店里的地上都坐着来看书的人。"
林少亦透露," 今年的五一假期,我们每天都会推出不同的活动,有不少读者甚至提前预约占位。"
除林少所在的传统书店外,还有一些连锁品牌,经过改造,已然在城市发展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比如,诞生于上个世纪 90 年代的连锁民营书店西西弗,旗下不仅设有西西弗书店、矢量咖啡、不二生活文创、七十二阅听课儿童阅读体验空间,还有推石文化等子品牌以及三大店型产品线 。
在王强看来,西西弗书店可谓 " 老少皆宜 "," 儿童、青少年、成人阅读都有全方位的分类,且还能喝茶、喝咖啡,无论是自我休闲、办公学习,还是商务会面,都是非常好的选择。"
实际上,不仅仅是传统书店热闹起来了,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个性书吧,也开始受到年轻人的热捧。
马丽在杭州开了多年的咖啡馆,去年,她刚刚将自己的咖啡馆进行了改造,升级成了书吧," 开始只是应老顾客的要求,陆陆续续的添置一些书,后来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到店里来看书,索性就改成了书吧。"
马丽承认,书吧的生意,比单纯的咖啡馆生意更好," 客源稳定,甚至还增加了卖书的收入。"
" 更重要的是,这些消费者,对价格一般不太敏感。" 马丽笑言,实际上,她店里的客单价并不低," 我们一杯咖啡,比外面咖啡馆的会贵几块,但进店的消费者还是不太会介意。"
王强亦表示,诸如西西弗这样的书店,咖啡卖得其实并不便宜。《听筒 Tech》发现,西西弗书店的矢量咖啡,人均消费在 48 元左右,远高于星巴克。
林少亦透露,他所在的书店咖啡消费区,咖啡的单价高于市场," 但生意很好,来消费的读者,可能考虑综合价值,并没有显得过于诧异。"
用户似乎也不介意为此买单。王强和小悦均承认,他们在书店消费时,对价格相对 " 宽容 "。王强甚至是西西弗书店的会员,他选择了长期充值消费。
王强对《听筒 Tech》坦言," 毕竟来这里,不是仅仅来喝一杯咖啡。相比星巴克,西西弗更安静,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随时找自己喜欢的书看。"
" 如按照一天的性价比来算,这里不仅可以免费阅读,实现自我提高,还能体验附加的情绪价值。咖啡即便是贵一点,也能接受。" 况且,在王强看来," 如果觉得贵,可以选择不喝,反正也没人强迫你。"
书店的 " 三次元革命 "
实际上,林少和马丽的体会背后,是过去近十几年,实体书店从 " 至暗时刻 " 走向复兴的具象体现。
诚然,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书店行业面临严峻挑战。公开的数据显示,2024 年,上海实体图书零售额同比下降 11.63%,新华书店网点从 153 家锐减至 50 家。租金、人力成本攀升与线上低价倾销的双重夹击下,传统书店模式难以为继。
但在信息爆炸的今年,读书仍宛如一座灯塔,许多人依然坚持阅读的习惯,这也让书店行业依然保持不屈的生命力。
这在一些数据中得到体现。
公开的数据显示,2024 年上半年,实体书店渠道码洋同比下降 4.05% ,但将数据拉长至最近五年的半年数据对比,发现实体书店渠道同比下降幅度,从 2020 年同期的 47.36% 收窄至 2024 年同期的 4.05% 。
一定程度上,这说明行业恢复韧性显著,实体书店正逐步走出困境,展现新的生命力。
实际上,在王强的体验看来,从 " 空间革命 "、到 " 内容革命 " 再到 " 社群革命 ",实体书店的自救已经进阶到了 " 三次元阶段 "。
为了避免闭店,一些传统或新型书店,曾一度进行了 " 空间革命 "。
比如,将书店从 " 静态陈列 " 打造成 " 动态交互 " 场景,并通过 AR 导航、沉浸式阅读舱等技术来模拟小说场景,增强读者的体验感。有数据显示,有近 80% 的书店引入咖啡简餐、文创零售、文化活动等非书业务。
还有部分书店,转向知识付费赛道,从 " 泛文化提供者 " 化身 " 知识服务商 ",进行 " 内容革命 " 的尝试。
比如,在知识付费经济的浪潮中,一些书店运用新零售和复合业态的原理,让 " 人、货物和应用场景 " 在新业态书店中展开,他们通过多种形式活动,如以书为载体的声音剧、桌游、观影会、演说分享会等,追求 " 一间书店,点亮一个社区 "。
以西西弗书店北京悠唐广场店为例,图书区占据西西弗店内 80% 的主营空间,咖啡区占 15%,其次是文创区,占比 5%;其中咖啡区,无论工作日还是节假日,多数均为满员状态。
而为了进一步拉近与读者之间的深度关系,部分书店还进行了 " 用户共建 ",通过 " 社群革命 " 深化用户黏性。
例如,有书店推出了会员体系,还有的推出 " 文化股东 " 计划,会员参与选书、策展;还有的书店,建立不同的爱好者社群,举办线下沙龙,并衍生出独立品牌。
马丽亦承认,她店里的消费者,多半为固定客户," 我们有两个微信社群,平时会经常组织活动。"
当然,林少和马丽均承认,目前来看,不管是书店,还是书吧,都仍面临着一些困境," 如房租成本、人员成本、运营成本,都还相对较高。" 但在他们看来," 必须承认,(看书的)年轻人确实越来越多了,生意也慢慢好起来了。"
某种程度上," 书店不死,只是重生 ",并不仅仅是一个口号。
在王强等消费者看来,实体书店的复兴,本质是一场 " 反效率化 " 的文化运动。实际上," 当年轻人藏进书吧,他们购买的不仅是书籍,更是一种对抗碎片化、重建精神秩序的生活方式。"
而于市场而言,书店的转型,则印证了商业世界的永恒法则:唯有将文化价值转化为消费体验,才能在算法时代找到生存坐标。
这个五一,书店也成为了景区。而 " 拥挤的背后 ",则是一个时代,对深度与温度的集体渴求和注脚。
(文中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