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沈素明
企业界的战略共识,已经完成了一次深刻进化:AI 不再仅仅是提高效率的工具箱,而是企业未来竞争力的战略基石。它驱动着组织从整个价值链到客户体验的全面重塑。
然而,许多企业在战略会议上拍板的 "AI 基石 ",在组织层面落地时却陷入了 " 悬空状态 "。这种 " 悬空 " 现象绝非技术问题。企业可能斥巨资引入了顶尖的模型和 Agent 技术,它们本该具备 L2 流程自动化和 L3 核心能力固化的深度潜力,但在组织的实际运行中,它们却被降维到了 L1 信息辅助的表层。技术能力被自身的组织惯性所屏蔽,始终无法与组织的人才体系、治理结构和业务流程这三大核心要素产生本质的化学反应。
最终呈现的局面便是:
①技术很先进,但员工不会用;
②战略很清晰,但治理跟不上;
③试点很成功,但变革推不动。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企业错误地将 AI 变革视为一场 " 技术升级项目 ",而没有将其视为一场" 组织能力重构的系统工程 "。AI的价值,从来不是大模型本身,而是大模型所能驱动的组织能力。变革的失败,往往源于将 AI 能力降级为技术工具,从而在人、治、程、策这四大关键落地路径上,陷入了集团陷阱。
要让 AI 战略基石真正 " 落地生金 ",管理者必须正视组织深处的矛盾,并以系统工程的思维,启动对核心能力的重构。
一项旨在推动整体协作和能力转化的战略,如果最终反而阻碍了价值流动,便是 " 异化 "。在 AI 的落地过程中,组织内部的惯性与矛盾,正在将变革异化为三大阻碍价值流动的 " 新烟囱 "。它们将组织的战略潜力,分割在孤立的结构里头。
这种 " 人才烟囱 " 的典型表现是:企业投入大量资源进行 AI 工具培训,但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只是将 AI 当作一个高效的 " 外挂工具 " 来完成低价值的文案和总结。他们的工作流程和思维模式依然停留在旧时代。
其核心是AI能力与人才体系的脱节。
这种脱节使得 AI 的能力始终停留在 L1信息辅助层。组织缺乏一个清晰的 "AI 协同能力 "模型,不知道一名优秀的业务专家在AI辅助下,其智性判断力、问题提问能力(PE)和跨职能协作边界应该如何被重塑。
更深层的影响在于,它阻碍了企业实现 L3核心能力固化的战略目标。L3 能力的实现,需要业务专家将独有的经验和知识转化为高质量的训练数据,用微调(Fine-Tuning)技术固化到模型参数中。如果人才只是将 AI 视为外挂,就无法完成从知识使用者到知识贡献者/训练师的角色转型,L3 的战略价值自然无从谈起。
许多 AI 治理委员会的成立,并未真正解决 AI 在企业中的权力与责任边界问题。委员会往往被异化为仅负责技术合规和安全审查的 " 技术审查机构 "。
" 治理烟囱 " 的形成源于AI治理与战略决策的割裂。AI Agent 的自主决策能力(L2),天然要求将决策权从人转移到系统。这种权力边界的模糊,导致了高层对 " 失控 "的集体恐惧,以及基层对" 责任 " 的规避。
当 Agent 被限制得过多,必须经过层层人工审批时,L2 流程自动化的价值便被稀释,Agent 的执行效率被治理流程本身所拖垮。这种治理体系沦为流程上的 " 安全阀 ",而不是战略的" 指挥中心 ",导致 AI 的战略目标和执行被一道 " 治理烟囱 " 所阻隔。
这种烟囱是 AI 变革效率低下的直接原因。变革管理缺乏科学的阶段划分和里程碑,推行时采取 " 碎片化 "的局部试点或" 一刀切 " 的全面推广。
其后果是变革节奏的混乱和业务价值的错位。
许多试点项目获得了 95% 的 " 模型准确率 ",但无法将成功复制到组织的其他单元,因为变革目标仅仅关注技术指标,而未能与业务价值转化率挂钩。
真正的变革,需要将 AI 能力(L2/L3)沉入业务核心,通过MLOps管道实现持续运营,并最终转化为组织的新标准操作程序(SOP)。如果变革管理始终停留在试点阶段,无法进入规模推广和能力固化,那么 AI 的 L2/L3 能力便会持续 " 悬空 ",无法成为企业可复制的系统能力。
三大 " 烟囱 " 是表象,其背后,是组织深层的权力边界、文化认知以及对适配性的逃避问题。
将 AI 变革定性为技术部门的主导事件,本身就是个大毛病。这种技术中心主义的傲慢,忽视了 AI 对组织内权力分配的冲击。
AI 的部署,必然会挑战既有的组织结构和既得利益。
当技术部门完美交付模型后,却发现业务部门的流程不愿调整,人力资源部门的绩效体系不愿改变时,技术中心主义的 " 自大 " 就遭遇了组织的 " 自我防御 "。变革因此被挡在组织自己塑造的壁垒之外。这是一种深层的文化抵抗,因为AI变革是CEO工程,而不是CTO工程。
企业管理者普遍倾向于复制而非适配。这种一刀切的惰性,源于对适配复杂性的逃避。
AI 变革策略的深度和力度,必须与企业的规模、业务复杂度、管控模式(财务、战略、运营)紧密匹配。一个大型集团的 " 深度整合 "策略,要求构建统一的 Agent 平台和 RAG 知识中台,成本高昂且周期漫长;而一个小型的创新型公司,可能只需要采取" 敏捷轻量 " 的 SaaS 部署即可。盲目复制成功经验,只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组织的结构紊乱。变革策略的制定,必须回归到对自身管控模式的清晰认知之上。
要将 AI 能力从 " 技术工具 " 重构为 " 组织的核心战略资产 ",必须遵循人、治、程、策这四大系统工程原则,实现组织能力的完全重构。
AI 时代的人才战略,其核心是赋能而非替代。变革的目标是实现人才的整体升级,将 AI 能力内化为组织的智性资产。
组织必须构建以 "AI 协同能力 " 为核心的人才模型,并进行分层设计:
·核心专家角色的转型:重点是 "Agent 流程设计能力 ",即如何定义 Agent 的行为逻辑、提供 L3 微调所需的高质量数据。这是将专有知识固化为组织资产的关键环节。业务专家必须学会用AI的语言和数据,来描述和重写他们的经验。
·普通员工的智性升级:培训的重心转向 " 批判性使用能力 "和" 高质量的提问工程(PE)",将注意力从执行转移到决策和联结上。
唯有将 AI 视为提升自身智性的伙伴,人才烟囱才能被彻底打破,组织的 L3 能力才能被真正激活。
AI 治理不能是事后的补救,而是战略启动的前提。核心原则是制衡而非放任。
首先,必须赋予 AI 治理委员会战略决策权,使其成为 AI 的 " 宪法制定者 ",而不仅是技术审查员。委员会的首要任务是建立 " 伦理 - 风险 - 合规 " 三位一体的审查流程,明确 Agent 的自主决策权限(L2/L3 能力):
·决策边界的界定:明确 Agent 在高风险领域(财务、人事)的权限和人工干预点。这是深思熟虑后的有限放权,它确保了在放权的同时实现了风险的制衡与可控。
·责任追溯机制:强制要求所有 Agent 的决策日志上传至集团统一审计平台。治理先行,是组织实现安全、大规模部署 L2/L3 能力的关键保障。
AI 变革需要敏捷管理的思维,拒绝 " 一刀切 " 的僵化推广。变革管理必须设定清晰的阶段划分,并以业务价值转化为根本驱动力。
变革路径建议分为四个清晰阶段:认知统一、小步试点、规模推广、能力固化。
·小步试点阶段:里程碑必须是具体的AI价值转化率(例如:异常响应时间缩短 80%),而非单纯的模型准确率。这确保了变革的价值导向。
·规模推广与固化阶段:重点是建立MLOps管道,确保模型的持续稳定运行和自我迭代,并将通过 Agent 实现的流程优化(L2)和知识固化(L3)转化为组织的新标准操作程序(SOP)。这才是将 AI 能力转化为组织资产的最终表现。
变革管理的重心,必须从关注技术指标转向业务结果,才能确保变革节奏与企业的实际价值产出同步。
不存在普适的 AI 变革方案,策略必须具备适配性。这种适配,是集团管控思想在 AI 时代的精确投射。
·大型集团的"深度整合":必须采取高集权策略,在总部层面构建统一的 Agent 平台、RAG 知识中台,实现 L3 核心能力的固化。其 Agent 治理应匹配运营管控型或战略管控型的集权度。
·中小企业的"敏捷轻量":应采取低集权策略,快速引入 SaaS 化的 L1/L2 Agent 工具,专注于解决特定业务场景的痛点,以快速实现小范围的ROI。其 Agent 治理应匹配财务管控型的低集权度。
策略的差异化,是避免 AI 投入资源浪费和组织结构紊乱的根本保障。
AI 变革的失败,几乎都是系统性失败。企业往往缺乏一种跨职能的、能贯穿 " 人、治、程、策 " 全链路的系统工程能力。
为了帮助管理者启动自我诊断,我再次将 " 四大关键路径 " 转化为评估 AI 战略落地力的起点。如果您在下述评估中发现两个及以上关键路径存在瓶颈,这表明您的 AI 战略正在遭遇组织能力 " 异化 " 的风险。
AI 能力将成为战略基石,不可逆转,已是共识,但只有那些敢于正视组织内部矛盾、将 AI 变革视为组织能力重构工程的企业,才能真正实现 " 落地生金 "。这不仅关乎技术,更关乎企业未来的生存和持续的核心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