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 5 年前,我曾有过一段沉浸直播的时光。
在那个特殊的时间段,人们极度缺乏沟通和交流,我困在不大的出租屋里,每天除了居家办公的时间点,身边的平板基本停留在某个团播直播间。看着五个 " 主播 " 嬉闹逗趣、展露才华的样子,似乎自己也在享受青春。
那是我第一次觉得,直播原来可以是一群人的舞台。
5 年后,那个团早已不是当年的样子,但是 " 团播 " 这种形式却彻底火遍了大江南北。
一个直播间的梗,能发酵成全民热点,甚至让明星都来 " 蹭热度 ",团播的影响力已经不言而喻。
问题来了,为什么这种 " 成群结队 " 的直播形式迎来了属于它的 " 第二春 "?这种模式的底层逻辑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参观完之后,我只想说,我们可能对今天的团播一无所知。
团播,越来越专业
在我们固有的印象里,直播行业的门槛似乎很低:一部手机,一个账号,再加上一张能说会道的嘴,似乎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开启直播之旅。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分享会上,抖音直播的业务代表用一组内部数据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变化。他说,现在公会招聘主播,收到的简历背景越来越 " 豪华 ",有来自四川音乐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的科班毕业生,有曾经的练习生,甚至还有退役的专业舞蹈教练。
来自长鲸旗下 " 鲸渝 101" 的主播林不染,就是从吉林艺术学院毕业的。

在他看来,比起内容单一的走秀和拍片,团播行业的发展前景显然更加明朗。在这里,他不仅能继续从事自己热爱的专业,还能学到更多舞种、镜头互动等新技能,公会也会不时让他们参与短剧拍摄、商业演出等,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像他这样的例子,如今在团播行业里比比皆是。团播这种形式,正带动整个行业经历一场悄无声息的精英化洗牌。
专业人士为什么开始规模化地涌入直播行业?

" 我们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长鲸公会的运营总监表示," 后台团队的人数,必须是前台主播的 1.5 倍。"
也就是说,如果镜头前有 8 个主播,那么在你看不到的地方,至少还有 12 个人正在严阵以待。
从我在现场的观察来看,这 12 个人里,有根据直播内容实时操作镜头、保证每个成员都有高光时刻的运镜师;有根据不同舞蹈风格调整灯光颜色、明暗和动态效果的灯光师;有监控着直播间数据、随时为主播和导演提供观众反馈的数据分析师。
甚至,还有专门的妆造、服装和舞蹈指导老师,在中台随时待命。

为了储备人才,长鲸甚至直接和吉林艺术学院等专业院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 " 团播人才培养课程 "。
有趣的是,这股专业化的浪潮甚至吸引了 " 国家队 " 的下场。前些日子,吉林省歌舞团就在抖音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团播表演,陕西省歌舞剧院、江西省歌舞剧院、甘肃省歌剧院、桂林市歌舞团等国有院团也纷纷尝试下场做团播。
告别了单打独斗的草莽时代,如今的团播,俨然变成了一部需要精密协作的 " 内容机器 "。
后台,亦是真舞台
早些年的直播行业,我想大家多半也是领教过的。
尽管其中不乏精品内容、优质主播,但是为了吸引眼球,也有一些主播采取了哗众取宠、恶意炒作的方式进行直播。
但现在,那套粗放的玩法已经行不通了,平台管得严,观众的口味也刁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质量的重要性。随着专业选手的先后下场,很多团播不仅软硬件成本上升至几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其内容规格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么,究竟什么是 " 精品化 " 的团播?
在长鲸的拍摄基地,我看到了几个堪比小型演播厅的直播间。舞台上方和后方,密密麻麻地挂着许多专业灯具,包括面光灯、轮廓灯、染色灯和追光灯。拍摄设备除了多台摄像机,甚至还有一台专业拍摄才会用到的摇臂。

一场两小时的直播,背后是长达两周、精确到每一个环节的工业化流程。从提前两周的数据分析和策划,到提前一周的高强度排练和复盘,再到直播前一天的全员彩排,以及直播结束后的即时复盘,每一个环节都严谨得像是在打造一件精密的产品。
当然了,除了精品化,多元化也很重要。
据抖音方面分享,目前团播内容已经可以区分为流行舞团、国风团、唱歌团、民族特色团、乐器团等多种类型,满足了不同观众的细分需求。
以长鲸的 " 鲸渝 " 厂牌为例,他们就选择了一条差异化赛道——将国风文化、户外直播与重庆的地域特色深度融合。这种独特的风格,也让他们在众多团播中脱颖而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觉得奇怪,这不就是可以实时互动的综艺节目吗?
没错,但它的优势也正在于此。

另一方面,团播给予了观众深度的陪伴感。观众能直观感受到主播能力带来的冲击,见证一个团队从籍籍无名到光芒四射的全过程,更容易引发共情。他们与主播之间建立起的是一种荣辱与共、共同成长的强羁绊。
长鲸的运营总监还特地告诉我们,他们非常看重观众的意见,很多宝贵的反馈都会反哺到下一次的内容策划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对于当下的年轻人而言,团播正成为继谷子、短剧之后,又一个同时具备优质内容、商业价值和就业机会的新型文化消费赛道。
当直播成为一张名片
从重庆回来,我算是想明白了。
团播能重新火起来,绝对不是偶然,反而是一种行业内部的自我革新。它并非要取代传统直播,而是在旁边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更高标准的发展赛道。
行业数据显示,现在每天有 8000 个团播间在稳定开播,一年能创造出 150 个亿的市场规模。这已经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实打实的核心业务。
大环境也在变。现在抖音严格监管各种擦边博眼球、未成年人直播等不当行为,团播这种团队合作、内容好控制的形式,显然比个人主播更稳妥,也更符合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个成功的团播,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商业价值的 IP。他们可以开线下的演唱会,可以发自己的歌,可以卖自己的周边,就跟一个真正的明星团一样。
同时,品牌与团播的合作,也变得更具创造力。团播可以为品牌方提供场景化、沉浸式的定制化营销方案。想象一下,让汽车品牌赞助一场开着车在城里寻宝的直播,可以让美妆品牌搞一场化妆比赛,玩法多得多,效果也好得多。
这种品效合一的共创模式,有望为品牌带来远超传统广告的价值。
最后,像 " 鲸渝 " 这种跟重庆特色深度绑定的,更是已经成了推广重庆的一种新方式。以后,我们可能会看到代表北京、上海、西安等不同城市特色的团播,甚至能火到国外去,让老外也看看我们不同城市是什么样的。
这次去重庆,我看到了一个更健康、更有规矩的新生态正在形成。而团播,正带着整个直播行业,去到一个更有看头,也更有搞头的新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