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名基金经理张坤,把手里的顺丰股票全卖光了。
去年下半年,张坤开始建仓顺丰控股,信心满满,很多人都跟投了一波,今年一季度,张坤再次大幅增持。
按照他的投资习惯,这两波都是打底埋伏,长期投资。
但到了三季度,张坤居然清仓了顺丰控股,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可能是:极兔杀过来了。

1. 降本增效 2. 出海。
但说老实话,能把这两件事做好的企业没有几家,而极兔却能把这两件事做得超好。
根据极兔的中期财报,上半年集团实现总收入 55.0 亿美元,同比增长 13.1%,核心快递业务收入达 53.4 亿美元,同比增长 12.7%,这个还平平无奇。
最牛的来了:
上半年,极兔实现净利润 8893.2 万美元,同比大幅飙升 186.6%;经调整净利润达到 1.6 亿美元,同比强劲增长 147.1%!
能在今天这个大环境下,拿出这样的增长数据,无相君只能说:
牛逼 Plus!

尤其是东南亚业务,区域包裹量大幅提升 57.9%,市占率增至 32.8%,连续六年保持第一。
此外,作为一家从印尼起家的快递企业,极兔也是以惊人的速度在中国市场打开局面,从 2020 年正式进入中国到实现日单量突破 2000 万,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而这一里程碑 " 四通一达 " 走了十数年。
极兔是怎么做到的呢?答案是:
" 农村包围城市 "。
这与拼多多的发展路径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继承了段永平 " 后中争先 " 的发展策略,先找到市场空白点,针对痛点进行改进,突出极致性价比。

第一招是低价抢占市场。
在 2020 年至 2021 年间,极兔在不同地区以低于当地快递 30%-50% 的价格揽客,在义乌甚至一度打出 "8 毛发全国 " 的价格,这种激进的价格策略让它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得市场份额。

第三招是绑定电商平台。凭借李杰与拼多多黄峥的同门关系,极兔成功接入拼多多的海量订单系统,获得了稳定的业务来源。
不过,极兔并未满足于低端快递市场。
2023 年 5 月,极兔以 11.83 亿元拿下顺丰旗下的丰网业务,并引入顺丰作为股东(持股 1.54%),这标志着极兔开始向中端快递业务领域渗透。
而这,恰恰冲击了顺丰的商业模式。

通过对丰网的收购,极兔迅速补足网络短板和运营经验,并完成了传统企业需要十多年才能完成的网络建设。
2024 年,极兔在中国的送件量比顺丰多近 50%,这意味着,极兔用更大的业务量实现了更低的市场价格,改变了快递行业的定价逻辑——高端服务好价格高,低端服务差价格低。
顺丰的单票均价高达 14.35 元,远高于电商件的价格水平,而极兔却能给用户又好又便宜的快递。
而极兔把成本打下来的方法,正是丰网之前推行的自动化。

在西北地区,极兔推广无人车配送模式,甘青宁已投放 100 余辆无人车,计划年内增至 300 辆。这些无人车一次可送 300-500 件货,一天满负荷可送 1200-1500 件,相比传统货车一年可节省 1.5-2.5 万元成本。
此外,新型 L4 级无人车的投入使用,也使单票快递成本降低 20%,配送时效提升 2 小时。
在广大农村地区,极兔的 " 三级配送体系 "(县级分拣枢纽—乡镇服务站—村级服务点)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
比如在甘肃的瓜州,一个快递员配合无人车就能服务 15 个乡村,而以往需要 3 名快递员。
智能化和规模化的结合,让极兔在保持低价的同时,还提升了服务质量,并且极兔还将在中国积累的运营经验有效复制到中东、拉美等新市场,实现了快速落地。

如果极兔能够持续通过技术手段降低成本,并保持价格优势,那么顺丰引以为傲的 " 优质优价 " 模式将面临巨大压力。

无论是港股 IP 之王泡泡玛特、还是 A 股 CPO 产业链的明星,无一不是在海外市场大获成功。
相比于顺丰,极兔的想象力就在于全球化。

原因是极兔很善于借助海外的电商平台生态,通过借力 TikTok shop、Shopee、Lazada、SHEIN、TEMU 等全球和区域平台,极兔的海外订单增量非常大。
截至 2025 年 6 月,极兔的物流网络已覆盖全球 13 个国家,在东南亚市场保持领先地位,在沙特阿拉伯、巴西和埃及等新兴市场包裹量增幅近 50%。
根据谷歌和淡马锡联合发布的《2024 东南亚数字经济报告》,东南亚电商渗透率目前仅为 12.8%,远低于中国市场的 46.8%。
而根据星展银行的报告预测,2025 年至 2029 年间全球快递市场将实现 7.9% 的复合年增长率,亚太地区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 10.5%,这些趋势对极兔极为有利。

在实现规模效应后,极兔持续通过智能规划、转运中心优化等技术手段压低单票成本,证明了其在低价模式下也能找到盈利的路径。
在海外市场,极兔又跑在了国内快递巨头的前面,深度融入海外电商平台。
可能在很年以前,我们就以为快递市场已经被四通一达、顺丰瓜分完毕,但极兔的案例也给到了我们新的翻盘点:
在一个看似格局已定的成熟市场,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到独特的生态位,以杠杆思维高效整合资源,并围绕核心优势(如成本控制)构建起高效的运营体系。
如此,就能在巨头的夹缝中,杀出一条血路来。
当年的拼多多,不也是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