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全天候科技 18分钟前

奔驰“天价”裁员,中国市场失守

作者 | 柴旭晨

编辑 | 王小娟

奔驰阔绰的裁员计划再一次震惊了车圈。

半年前,奔驰启动一场代号为 " 自愿遣散计划 " 的裁员风暴。奔驰 CEO 奥拉 · 卡列尼乌斯表示,通过提供丰厚的遣散费,公司期望能够鼓励约 3 万名员工自愿离职。

近期,有消息称,已有约 4000 名员工接受遣散方案离职,其中资深管理人员最高可获得逾 50 万欧元(约合人民币 413 万元)的补偿金;一名普通工厂工人也能拿到相当于两年薪资的补偿。有网友戏言,这是奔驰给员工发了一张 " 人生重启体验卡 ",拿着这笔钱可以提前退休。

作为奔驰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中国区是否会被纳入此次调整尚未明确。

事实上,这惊人的裁员补偿所折射出的并非企业的慷慨,而是一场关乎存亡的转型博弈,这一点从奔驰财报便能看出些端倪。

今年三季度,奔驰集团全球销量为 52.53 万辆,同比下滑 12%%;其前三季度累计销量为 160.2 万辆,同比减少 9%。其中,中国市场这块最大的基盘继续 " 失守 ",三季度,其在华销量仅为 12.5 万辆,同比下滑高达 27%,超过了二季度 19% 的降幅。

华尔街见闻查询发现,目前奔驰多款车型价格都有着大幅折扣。汽车之家数据显示,奔驰主要走量的 A 级、C 级、EQA、EQB 等车型,经销商报价都比指导价便宜了近一半。显然,曾经的德系巨头在国内的价格战下也不得不 " 折腰 "。

因此,对于今年的成绩,奔驰其实已经有所预兆。上半年,奔驰就曾宣布大规模裁员和成本削减计划,截至 2027 年削减生产和固定成本各约 10%,德国本土工厂减产 10 万辆,同时实施间接岗位的裁员方案。

不只是奔驰,其他德系品牌的日子也不好过。宝马集团上半年营收比去年同期下降 8%;税后净利润同比下降 29%;大众集团上半年的税后利润则同比大降超 38%。

对于奔驰和其他德系品牌而言,现在都亟需一场大刀阔斧的变革。

奔驰并非没有尝试转型。近期其推出了全新 CLA 车型、明年纯电 GLC SUV 等车型都彰显着其电动化野心;中国研发团队超 2000 人、近五年投入 105 亿元的布局,更凸显 " 在中国,为全球 " 的战略。

但问题在于,传统车企的庞大身躯难以适应新赛道的节奏。

一方面,内燃机时代积累的供应链体系、生产流程与人才结构,在电动化时代成为沉重包袱。奔驰德国工厂的工人技能多集中于机械制造,而电动化所需的电池、软件人才严重短缺。

另一方面,管理层级冗余、决策迟缓的弊端在智能汽车竞争中暴露无遗。华为智驾辅助系统已实现城区道路自动驾驶时,奔驰的 L3 级辅助自动驾驶仍局限于特定高速场景。

这种代际差距,迫使奔驰不得不通过减员,在 2027 年前省下 50 亿欧元成本,为研发输血。

奔驰 CEO 奥拉 · 卡列尼乌斯的表态意味深长," 丰厚的遣散费是为了支撑员工的转型过渡期,公司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鼓励那些愿意提前退休或寻求新职业机会的员工自愿离职,从而为公司的未来发展腾出空间。"

看得出,这笔 " 遣散费 " 实为战略投资,将资源从传统部门转向电动化、智能化领域,奔驰计划将财务、人力资源等职能外包,并停止替换退休员工,以此释放每年 10% 的生产成本。

近年来,德国制造优势不再,大众、奥迪等巨头纷纷减产、裁员。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德国汽车工业转型缓慢,在新能源领域被对手赶超。

波士顿咨询报告指出,传统车企的劳动力结构正经历 " 双重挤压 ":一方面,内燃机相关岗位需求以每年 5%-8% 的速度递减;另一方面,软件工程师、电池专家等岗位缺口持续扩大,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

这场人力结构调整背后,是汽车产业价值链条的重构。

摩根士丹利指出,在智能电动车时代,软件研发成本占比已从传统汽车的 10% 飙升至 40%,而机械制造环节的价值占比相应下降。这种转变迫使车企必须重塑人才矩阵——奔驰近期在硅谷设立 AI 实验室、在柏林组建百人级车载系统团队的动作,正是这种战略转向的注脚。

眼下,奔驰的数十亿欧元遣散费,既是对过去的告别,也是对未来的赌注。2027 年节省 50 亿欧元的目标若能实现,或可为其赢得转型窗口期。更大的悬念在于,当大众、宝马等德国巨头纷纷推出类似计划,是否意味着整个欧洲汽车业已进入战略收缩期。

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中国车企正以 " 合纵连横 " 加速产业整合,这场关乎汽车业未来的竞赛,或许才刚刚拉开帷幕。

全天候科技

全天候科技

提供专业快速完整的科技商业资讯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