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河南涧西区的李奶奶接到了一通让她失魂的电话。电话那头,她的孙子带着哭腔,说自己打架被抓,急需 4 万元私了。
老人心急如焚,正准备取钱时,突然被老伴阻止,联系子女核实才避免了这场精心设计的骗局。李奶奶怎么也想不到,电话里那个和孙子一模一样的声音,竟是不法分子通过 AI 语音克隆技术合成的数字幽灵。
这并非孤例。近年来,随着 AI 的迅猛发展,诈骗手段也开始变得智能化,AI 培训课程骗局、AI 仿冒亲友诈骗等新型骗术层出不穷,让无数老年人辛苦积攒的养老钱一夜蒸发。
公安部数据显示,2025 年一季度全国 AI 换脸诈骗案环比增 45%,老年群体受骗占比达 38%。深度伪造主要是情感绑架、权威诈骗两种话术。前者如伪造孙子要钱、明星恋爱,后者则包括冒充名医身份实施欺诈。
医疗健康领域是 AI 诈骗的重灾区,大量号称药到病除的神药与保健品广告利用 AI 技术进行包装,专门针对有健康焦虑的老年人。蚂蚁集团披露的数据显示,3 万多名老人因轻信 " 特效保健酒 " 广告被骗超 10 亿;700 多人组团假扮老中医导致全国超 10 万人受害。
为什么深度伪造、语音合成如何成为老年人诈骗案的元凶?
这是一场量身定制的真假孙悟空幻术。
首先,深度伪造技术合成的视频本身已经达到了肉眼真假难辨的地步。当前技术不仅能合成面部和声音,还能模拟细微的语气、表情和肢体动作。Check Point《AI 安全报告 2025》明确指出:" 依赖直觉或肉眼甄别真伪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实时换脸、语音克隆和视频合成技术的加持下,真假边界正在快速消失。"
其次,全自动化 AI 诈骗系统能够实现低成本的规模化攻击。售价 2 万美元的 AI 系统可模仿任意声音、进行多轮自然对话,并支持跨语言诈骗。这类系统能够实时解析受害者回应、24 小时自动调整话术,全程无需人工干预,设计出极具迷惑性的互动脚本。据悉,在 2024 年,全球 67.4% 的钓鱼事件已涉及 AI 技术。当老年人以为自己在与真人交流时,实际上可能只是在与一个高度智能化的聊天机器人对话。
最后,高度分散化的身份和资金流转规避监管和侦查,让受害者投诉无门。诈骗分子常使用虚拟账号和加密通信工具,得手后资金往往经多次流转迅速消失,老年人即使发现被骗,也常常投诉无门、难以追损。
可见,深度伪造诈骗已逐渐形成一套高度精密、针对性极强的犯罪脚本。它不仅利用技术模拟真实,还精准地刺穿了老年人情感与认知的脆弱之处,让其防不胜防。
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 AI 卖课,相关结果高达 5435 条,大部分都是老年人被骗了。
第一步,精准投放诱饵,建立初步信任。
诈骗分子会针对老年人的兴趣点设计极具诱惑力的诱饵。例如,在 AI 培训课程骗局中,不法分子会在短视频平台塑造一个权威导师,吸引老年人进入直播间。通过 AI 生成的虚拟主播可以 24 小时不间断直播,回答观众问题,其表情、动作和语音几乎与真人无异。进一步,主播会展示大量 " 学员 " 的收益截图,声称 " 月入过万 "" 年过七旬也能暴富 "。这些所谓的成功案例往往由 AI 生成、无法核实,但足以让对新技术充满好奇的老年人信以为真。
第三步,层层收割,最终消失。
那么在 AI 时代,我们该如何保护老年人?
许多中老年人对语音克隆、深度伪造等 AI 等新技术的认知存在天然盲区,信息获取与辨别渠道相对闭塞,难以识别高度仿真的 AI 诈骗手段,更容易将合成影像或声音误认为真实,从而无意识落入高科技骗局的陷阱。此外,一些老年人对智能设备的操作也不熟练,例如超半数不会关闭免密支付,增加了资金流失风险。
并且,老年人普遍对医生、警官、政府人员等权威身份抱有较高的信任感。诈骗分子利用 AI 技术伪造这些形象,通过高度仿真的对话和专业话术,轻易突破老年人的心理防线。他们往往认为 " 官方身份 " 不可能造假,因此在未加核实的情况下就轻易听从指令、完成转账。
北京师范大学的《老年人情感关怀与短视频使用价值研究报告》显示,老年人平均每天使用短视频应用及小程序 2.83 小时,空巢老人将直播间主播称为 " 干儿子 "" 干女儿 ",常看短视频类型数目高于 10 种。这种情感上的空缺,让自动化 AI 账号的虚假关怀有了可乘之机。
针对老年人频繁受骗的问题,我们需要从技术、心理上牢牢筑起两层防线。
在技术层面,以 AI 对抗 AI 已成为防范诈骗的必然选择。随着深度伪造和智能交互技术的普及,依赖传统规则和人工审核的防御方式已难以应对,必须发展出更加智能化的技术解决方案。例如,蚂蚁集团旗下的 AI 健康应用 AQ 推出的 "AI 拍图打假 " 功能可以识别虚假医疗产品。当用户上传一款所谓 " 延年壮骨酒 " 的图片后,系统能在秒级内返回识别结果,提示高风险,并具体列出 " 缺乏药品批准文号 "" 涉嫌夸大疗效 " 等违规情况,帮助老年用户在转账前及时警觉。
在心理与情感层面,亲情和社区的陪伴不可或缺。子女应常与父母沟通,分享新近诈骗案例,帮助他们提升对新型骗局的认知和警觉。同时也要鼓励老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建立线下社交网络,用真实、稳定的人际温暖抵御机器模拟出的虚假关怀。
AI 诈骗固然变化莫测、防不胜防,但如果我们能从技术上阻截虚假信息、在情感上填补孤独,就有望破解 90% 的真假 AI 幻术。技术与温情并重,才是守护长辈安宁晚年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