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脑极体 1小时前

AI 诈骗,围猎空巢老人

" 奶奶,我出事了!快救救我!"

2025 年 8 月,河南涧西区的李奶奶接到了一通让她失魂的电话。电话那头,她的孙子带着哭腔,说自己打架被抓,急需 4 万元私了。

老人心急如焚,正准备取钱时,突然被老伴阻止,联系子女核实才避免了这场精心设计的骗局。李奶奶怎么也想不到,电话里那个和孙子一模一样的声音,竟是不法分子通过 AI 语音克隆技术合成的数字幽灵。

这并非孤例。近年来,随着 AI 的迅猛发展,诈骗手段也开始变得智能化,AI 培训课程骗局、AI 仿冒亲友诈骗等新型骗术层出不穷,让无数老年人辛苦积攒的养老钱一夜蒸发。

AI 骗局,为何让勤俭节约的中老年人频频中招?空巢老人又是如何一步步落入了诈骗分子的陷阱?

细究这些层出不穷的新型骗局,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手段虽花样翻新,但大致可归为两类:一类是借助深度伪造技术,合成子女、名人的音视频,以五花八门的理由诱骗老年人迅速转账;另一类则是打着 " 轻松赚钱 "" 为家庭减负 " 的旗号,虚构低投入、高回报的培训课程或投资项目,吸引老年人步入圈套。

公安部数据显示,2025 年一季度全国 AI 换脸诈骗案环比增 45%,老年群体受骗占比达 38%。深度伪造主要是情感绑架、权威诈骗两种话术。前者如伪造孙子要钱、明星恋爱,后者则包括冒充名医身份实施欺诈。

医疗健康领域是 AI 诈骗的重灾区,大量号称药到病除的神药与保健品广告利用 AI 技术进行包装,专门针对有健康焦虑的老年人。蚂蚁集团披露的数据显示,3 万多名老人因轻信 " 特效保健酒 " 广告被骗超 10 亿;700 多人组团假扮老中医导致全国超 10 万人受害。

图注:被立案调查的假神医(形象为 AI 合成)

为什么深度伪造、语音合成如何成为老年人诈骗案的元凶?

这是一场量身定制的真假孙悟空幻术。

首先,深度伪造技术合成的视频本身已经达到了肉眼真假难辨的地步。当前技术不仅能合成面部和声音,还能模拟细微的语气、表情和肢体动作。Check Point《AI 安全报告 2025》明确指出:" 依赖直觉或肉眼甄别真伪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实时换脸、语音克隆和视频合成技术的加持下,真假边界正在快速消失。"

其次,全自动化 AI 诈骗系统能够实现低成本的规模化攻击。售价 2 万美元的 AI 系统可模仿任意声音、进行多轮自然对话,并支持跨语言诈骗。这类系统能够实时解析受害者回应、24 小时自动调整话术,全程无需人工干预,设计出极具迷惑性的互动脚本。据悉,在 2024 年,全球 67.4% 的钓鱼事件已涉及 AI 技术。当老年人以为自己在与真人交流时,实际上可能只是在与一个高度智能化的聊天机器人对话。

精准个性化诈骗布下天罗地网。诈骗分子通过非法获取的个人数据对潜在受害者进行精细画像,量身定制诈骗剧本比传统的广撒网方式效率高得多,对老年人的危害也更为集中。例如,攻击者可以分析某老年人的社交网络活跃模式,选择其最可能单独在家的时间段拨打电话,或是研究其家庭关系,选择最合适的亲属身份进行伪装。基于数据分析的精准打击使诈骗成功率大幅提升。

最后,高度分散化的身份和资金流转规避监管和侦查,让受害者投诉无门。诈骗分子常使用虚拟账号和加密通信工具,得手后资金往往经多次流转迅速消失,老年人即使发现被骗,也常常投诉无门、难以追损。

可见,深度伪造诈骗已逐渐形成一套高度精密、针对性极强的犯罪脚本。它不仅利用技术模拟真实,还精准地刺穿了老年人情感与认知的脆弱之处,让其防不胜防。

如果说深度伪造偏向隐秘操纵,AI 培训课程骗局则更加猖狂,不法分子冒充 AI 导师,打出 " 零基础月入过万 "" 包教包会 "" 保底收益 " 等口号吸引对新技术好奇又缺乏辨别能力的老年人。这些课程往往夸大效果,甚至直接卷款跑路。

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 AI 卖课,相关结果高达 5435 条,大部分都是老年人被骗了。

AI 诈骗之所以能屡屡得手,关键在于它精准利用了老年人的心理弱点和技术盲区。诈骗分子通常会采用高度标准化的三步走策略,让受害者不知不觉落入圈套:

第一步,精准投放诱饵,建立初步信任。

诈骗分子会针对老年人的兴趣点设计极具诱惑力的诱饵。例如,在 AI 培训课程骗局中,不法分子会在短视频平台塑造一个权威导师,吸引老年人进入直播间。通过 AI 生成的虚拟主播可以 24 小时不间断直播,回答观众问题,其表情、动作和语音几乎与真人无异。进一步,主播会展示大量 " 学员 " 的收益截图,声称 " 月入过万 "" 年过七旬也能暴富 "。这些所谓的成功案例往往由 AI 生成、无法核实,但足以让对新技术充满好奇的老年人信以为真。

第二步,制造紧迫感,促成冲动消费。

第三步,层层收割,最终消失。

这类骗局几乎全部依托虚拟身份和加密通信工具实施,全程在线运作,不留实体线索,导致老年人在被骗后维权极其困难,资金也难以追回。

那么在 AI 时代,我们该如何保护老年人?

AI 诈骗的高度逼真、精准定制、隐蔽性强及心理操控特征共同构成了一个极其危险的犯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老年人由于技术能力和心理防线的双重弱势,成为受害重灾区。

许多中老年人对语音克隆、深度伪造等 AI 等新技术的认知存在天然盲区,信息获取与辨别渠道相对闭塞,难以识别高度仿真的 AI 诈骗手段,更容易将合成影像或声音误认为真实,从而无意识落入高科技骗局的陷阱。此外,一些老年人对智能设备的操作也不熟练,例如超半数不会关闭免密支付,增加了资金流失风险。

并且,老年人普遍对医生、警官、政府人员等权威身份抱有较高的信任感。诈骗分子利用 AI 技术伪造这些形象,通过高度仿真的对话和专业话术,轻易突破老年人的心理防线。他们往往认为 " 官方身份 " 不可能造假,因此在未加核实的情况下就轻易听从指令、完成转账。

老年人被诈骗,乍一看是出于盲目轻信和对新技术的认知不足。但细究,我们会发现与年轻人不同,老年群体陷入诈骗的原因大多是对家人的关爱和精神上的孤独。

北京师范大学的《老年人情感关怀与短视频使用价值研究报告》显示,老年人平均每天使用短视频应用及小程序 2.83 小时,空巢老人将直播间主播称为 " 干儿子 "" 干女儿 ",常看短视频类型数目高于 10 种。这种情感上的空缺,让自动化 AI 账号的虚假关怀有了可乘之机。

不少老年人内心孤独,渴望被关注、被认可,试图通过赚钱来证明自己 " 仍有价值 "、为子女分担压力。这种深层的情感需求使他们更容易陷入 " 高收益理财 ""AI 创业项目 " 等骗局,也更容易相信 AI 账号模拟出的虚假关怀。骗子正是利用这种心理逐步骗取信任,最终实施诈骗。

针对老年人频繁受骗的问题,我们需要从技术、心理上牢牢筑起两层防线。

在技术层面,以 AI 对抗 AI 已成为防范诈骗的必然选择。随着深度伪造和智能交互技术的普及,依赖传统规则和人工审核的防御方式已难以应对,必须发展出更加智能化的技术解决方案。例如,蚂蚁集团旗下的 AI 健康应用 AQ 推出的 "AI 拍图打假 " 功能可以识别虚假医疗产品。当用户上传一款所谓 " 延年壮骨酒 " 的图片后,系统能在秒级内返回识别结果,提示高风险,并具体列出 " 缺乏药品批准文号 "" 涉嫌夸大疗效 " 等违规情况,帮助老年用户在转账前及时警觉。

同时,各类网络平台也应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加强对直播内容、销售账号资质、AI 生成标识的审核力度,对针对老年群体的营销行为实施更严格的风险监控,及时识别并清理涉嫌诈骗的账号和内容。

在心理与情感层面,亲情和社区的陪伴不可或缺。子女应常与父母沟通,分享新近诈骗案例,帮助他们提升对新型骗局的认知和警觉。同时也要鼓励老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建立线下社交网络,用真实、稳定的人际温暖抵御机器模拟出的虚假关怀。

AI 诈骗固然变化莫测、防不胜防,但如果我们能从技术上阻截虚假信息、在情感上填补孤独,就有望破解 90% 的真假 AI 幻术。技术与温情并重,才是守护长辈安宁晚年的根本之道。

脑极体

脑极体

国内前沿人工智能自媒体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