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正见 TrueView,作者 | 老练,编辑 | 咏鹅
格力与小米,是商业与舆论场上一对缠斗了十年的欢喜冤家。
2013 年,董明珠与雷军的 "10 亿赌约 " 让家电圈沸腾,那时没人会想到,12 年后的空调赛道上,小米会成为格力最棘手的挑战者之一。
从 2025 年 7 月线上销量市占率 16.71% 反超格力的 15.22%,到卢伟冰公开喊出 "2030 年空调做到中国市场前二 ",小米的攻势越来越猛;而格力这边,高管朱磊一句 "10 年免费保修是承诺,10 年不修才是实力 " 的回应,更像一场为 " 空调一哥 " 尊严而战的辩解。
回过头来看,在空调行业量增价减、技术迭代加速的当下,格力这位盘踞多年头部的 " 空调老大哥 " 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内外夹击。对外,小米用生态破局、美的海尔稳扎稳打,赛道越来越拥堵;对内,营收连降、份额失守,经营增速陷入颓势。
这场围绕市场份额的口水战,本质是新旧势力对行业话语权的争夺,而格力真正要面对的,是 AI 浪潮下能否守住主动权的生死考题。
营收连降、份额失守," 空调一哥 " 的失速信号
空调是格力业务的基本盘,2024 年度财报显示,以空调为主的消费电器占其全年营收近 80%,格力自己也披露,当年品牌家用空调线上零售额份额 25.4%,仍居行业第一。
但这个 " 第一 " 的含金量,正在不断褪色。
时间拉回到 2024 年,格力营收 1891.64 亿元,同比下降 7.26%,跌破 2000 亿元大关,规模营收增长日渐颓势,甚至未单独披露空调业务营收。
此前《正见》曾在《71 岁连任的董明珠,还没找到格力接班人》一文中指出,自 2020 年前后,美的、格力等告别在市场近十年的你追我赶后,此后多年,格力的营收几乎没有太大起伏和进步,彰显规模失速的窘境。
到了 2025 年二季度,颓势更明显,总营收为 599.80 亿元,同比下滑 12.11%;归母净利润为 85.08 亿元,同比下滑 10.07%;扣非净利润为 82.29 亿元,同比下滑 11.88%。
格力并未单独披露空调业务收入,但多方数据显示其份额正被侵蚀。GfK 中怡康指出,2025 上半年格力空调零售量份额下降 1.4 个百分点;奥维云网也显示,7 月份格力份额同比再降 2 个百分点。
在资本市场,一家企业出现增速或者份额问题,客观地讲,要么与所处产业的红利周期消退有关,要么受品牌本身的产品拉力或者其他因素影响。可以按此维度拆解格力空调面临的挑战所在。
在 " 国补 " 发力、消费升级及价格激战等多重利好条件下,空调行业仍处于相对有增量的成长期。AVC 数据披露,上半年国内家用空调行业零售量为 3845 万套,同比增长 15.6%,零售规模达 1263 亿元,同比增长 12.4%。
由此可见,格力的问题,不是大盘的问题,而是自身的结构性矛盾。
格力一直强调研发投入 " 按需投入、不设上限 ",还将空调视为 " 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代表 "。2025 年上半年,格力研发投入 39.18 亿元,同比增长 10.92%,但今年以来,新获得专利授权 4824 个,同比反而减少 1.49%。
更关键的是,庞大的研发投入没能转化为市场增速。一方面,格力过去几年的研发要分摊到绿色能源、智能装备等全产业链布局上,精力被分散;另一方面,公司投入波动不定,导致技术优势没能变成用户买单的动力,最终导致格力未能完全抵御来自空调市场萎缩的冲击。
而从外部看,空调行业也早已不是由少数巨头垄断的局面,格力空调如今更像是排位赛中赶跑的选手," 一哥 " 位置虽在,但 " 失速 " 的信号已经越来越明显。
赛道变天,格力遭遇多维挤压
虽说空调行业不如智能网联电动汽车与手机行业明面上那么卷,可同处一个赛道的玩家,为了斩获更多的市场空间和提升自身品牌的商业溢价水平,同样选择了向友商 " 开战 "。
空调行业从来不是 " 一家独大 ",但现在的竞争,早已不是传统巨头间的 " 存量博弈 ",新势力搅局、老对手加码,赛道的逻辑正在被改写。
先看头部阵营的分化。2025 年上半年,美的空调零售份额微增 0.1 个百分点,稳扎稳打;海尔则实现 0.7 个百分点的净增长,成为 TOP3 中增速最快的品牌;唯独格力,份额持续下行。
更有意思的是," 谁是第一 " 的争议从未停过。去年美的就和格力一样,宣称自己是家用空调赛道第一;今年,格力又和小米为线上销量市占率大打口水战。这种 " 各说各话 " 的背后,是头部格局的松动。
空调领域的新晋玩家也一度撕开了传统空间制造商的护城河口子,成为近年来行业最大的变量之一。
几年前,没人会相信一家以手机为主业的公司,能闯进海尔、格力、美的等老牌厂商经营数十年的空调赛道。但现在,小米凭借 " 人—车—家 " 生态的完成,品牌势能快速提升。
以 7 月为例,奥维云网数据显示,小米空调线上市占率 16.71%,紧追格力;还喊出 " 年内跻身行业前三 ""2030 年成为前二 " 的目标。
小米的破局点,恰恰击中了传统空调行业的软肋。过去,空调企业的竞争逻辑是 " 制造经验 + 渠道基础 ",格力线下渠道销售额占比超一半,技术积淀深厚,中央空调连续多年销量第一。
但现在,竞争维度变成了品牌势能、生态协同、颜值设计、性价比乃至社交传播……年轻用户更在意空调能否和米家的扫地机器人、台灯联动,能否用手机 App 远程控制,而非单纯的 " 十年不修 ";线上渠道的迁移,也让价格敏感型用户增多,这恰好是小米的优势。
格力试图坚守 " 价值战 " 而非 " 价格战 "。其市场总监朱磊表示,今年上半年,格力坚持不冲动参与价格战的 " 定力 ",坚持做价值战的长期主义者。但这一策略显然面临市场考验,不降价可能失守份额,降价则侵蚀利润。
格力优势更多在于坚守 " 核心科技和工匠品质 " 的路线,技术积淀深厚,空调口碑质量整体呈优,中央空调连续多年销量第一,线下渠道销售额占比超一半以上。不过线上市场份额面临新势力品牌冲击,在用户体验服务创新和渠道效率上亦还有不少进步空间。
格力也并非没有应对。2025 年上半年," 董明珠健康家 " 线下门店快速扩张,半年内新开 970 家门店,直播电商销售额突破 50 亿元,还在社交平台做社群运营、升级线上用户体系。
但这些动作更像 " 补短板 ",而非 " 建壁垒 "。当小米用生态构建用户粘性,美的用全品类优势抢市场,格力的 " 核心科技 " 标签,正在被稀释。
AI 成新战场,更是格力的试金石
如果说过去的竞争是 " 规模战 ",那未来的竞争就是 " 技术战 ",而 AI 正是这场战争的核心。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5 年一级能效机型线下占比超 95%,智能化功能几乎成了中高端机型的标配;智能空调线上销量占比已超 60%,用户愿为场景化体验买单,而非单纯的硬件工具。
随着全屋智能概念普及,AI 空调能通过算法学习用户习惯,动态调节运行参数,空调从 " 制冷工具 " 转向 " 智能空气管家 "。而当 AI 为空调行业开辟出新赛道后,格力不得不为此加快步伐,甚至变得更激进一些。
格力在 AI 领域早有布局,推出 AI 动态节能系列空调,全年动态能效提升 15.8%,能帮用户降低 13.6% 耗电量,销量同比增长 360%;还有 " 空调机器人控制方法 " 专利,通过多模态模型生成动态调控方案,技术方向符合行业趋势。
但 " 技术领先 " 不等于 " 市场领先 ",小米的空调技术积累不如格力,但胜在智能化体验更贴近用户。比如能根据用户的睡眠习惯自动调节温度,能和小米汽车的车机系统联动,上车就能预约家里的空调开机。
若格力能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用户体验优势,就有机会在 AI 空调赛道建立新护城河。但这就不再只是单纯的技术或者产品问题,更是企业治理和发展的战略聚焦问题。
也就是说,业务问题最终需要到企业的文化与组织治理层面寻找答案。如同荣耀,曾为了挽救日渐颓势的市场份额,不得不在组织上大刀阔斧改革并推行年轻化战略。
回到格力身上,无论是解决规模失速还是竞争问题,又或者是要在 AI 时代保持领先,企业治理和接班人问题终将考验着格力的转型定力。
2025 年董明珠开启第五个三年任期,张伟接任总裁,"85 后 " 技术骨干钟成堡进入董事会,管理层年轻化趋势明显,而董明珠强势的管理风格能否延续,新团队能否平衡技术传承与创新,仍需观察。
董明珠的强势管理风格,是格力的 " 双刃剑 "。过去,这种风格让格力聚焦空调、深耕技术,打下了 " 空调一哥 " 的江山;但现在,行业需要的是快速响应市场、灵活调整战略的能力,技术派占比高的管理层,虽然能保持研发方向稳定,却可能在市场应变和生态构建上略显不足。
比如面对小米的生态攻势,格力的应对更多是 " 技术辩解 ",而非 " 生态反击 ";面对线上渠道的迁移,格力的直播电商更依赖董明珠的个人 IP,而非系统化的流量运营。
从长远看,格力的困境,恰恰是中国传统制造企业转型的缩影,在技术迭代加速的时代,企业需平衡技术积淀与市场敏捷性、规模优势与生态构建、短期利润与长期投入。
格力拥有扎实的制造基础和技术积累,这是它的底气,若能在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优化渠道结构、提升用户体验、完善治理机制,仍有机会在新竞争格局中占据主动。但如果继续陷在 " 口水战 " 里,其头部位置很可能被美的和小米动摇。
空调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 " 深水区 ",表面是市场份额的争夺,实则是发展模式的较量。格力若想守住头部位置,必须在技术、渠道、用户运营和治理机制上全面革新,尤其是在治理上,要建立完善的接班人制度,确保战略连续性,不因人事更迭而断层。
但如果继续固守过去的优势,忽视行业的变化,那么再响亮的 " 承诺 ",也挡不住新势力的冲击。
这场 " 一哥保卫战 ",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