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vb 动脉网
微创医疗并购案尘埃落定。
近日,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联合共同投资方通过上海迈泰克医疗收购 1.35 亿股的交易已完成交割,正式成为微创医疗的战略股东;本次交易中,We'Tron Capital Limited(中国微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收购约 1.35 亿股,成为第一大股东;微创医疗管理团队收购 2,000 万股。
其中,We'Tron Capital Limited 由尽善尽美科学基金会有限公司 100% 持股,该基金会此前所持微创医疗股份主要由微创医疗董事会主席常兆华捐赠。上海迈泰克由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出资 58.7%,上海浦东引领区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出资 41.25%。
回溯 7 月 25 日的公告,难以想象这笔重磅收购案的交割会如此神速。本次跨境交割,在短短两个月内就完成了监管审批和交易流程,可见各方对此交易的信心和期待。这也是自 4 月份首关以来,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交割的又一笔重磅交易。
一位研究员表示:" 本次交易快速完成交割对于二级市场有重要意义。微创医疗公告收购事件后,当日股价高开 14.99%,此后持续上涨。二级市场的期待非常明显。完成交割意味着预期变为现实。后续市场的关注重点是微创的未来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交易不仅引入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战略入股,微创医疗现有股东和管理层团队也同步进行增持。
上述研究员向动脉网指出:" 参考国内外并购经验,并购有时意味着创始人的出局或退居二线。但此次交易,现有股东及管理层同步增持股份,既是创始团队对公司未来投下的信任票,也是新的战略股东对协助公司完善治理、推动发展的表态。此举将双方目标深度绑定,为后续协作奠定了基础。"
公告还显示:2 名董事将分别加入董事会各专业委员会。其中,上实资本总裁谷峰将担任提名委员会及薪酬委员会成员,浦东创投集团总经理门庆兵将担任审核委员会和战略委员会成员。同时,董事会建议对现行公司章程进行修改,旨在从各个维度加强对公司战略、资本运作和重大经营决策的审视。
董事会变动释放出明确信号,这次投资不是财务型少数股权投资,而是战略入股。其国资背景与产业资源有望全面赋能微创医疗的治理升级与经营实践,协助微创医疗在战略布局、海外发展、技术持续创新和产业协同方面打开新的空间。" 并购不易,投后更有挑战,接下来就留待市场检验。"
20 年后,MedTech 重返微创股东名单
尽管交易从公布至交割仅历时两月,但如此体量的交易往往源于长期关注和产业深耕。
深耕于医疗器械行业,自然绕不开上海企业微创医疗。据一位接近上实资本的人士透露,团队很早就跟踪接触微创医疗旗下的创新资产。但实质的投资契机出现在 2024 年 10 月。届时,上实资本正在筹备发起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彼时,大冢考虑出售微创医疗股份的意愿也被市场公开,引起整个行业关注。
自 2004 年注资 1800 万美元起,大冢已陪伴微创医疗走过二十余载。出售股份是其深思熟虑后的选择,不过大冢更愿将微创托付给能真正助力其长远发展的机构,而非以财务回报为唯一衡量标准。
一位接近大冢方面的人士表示:" 潜在投资者中,有大型医疗企业等战略投资者,有美元基金等财务投资者,也有地方国资。"
今年 4 月,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完成首关,规模 50 亿元。该基金的一个核心目标便是 " 通过资本注入、治理改善、管理提升、兼并重组等手段,服务龙头‘链主’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链整合升级。" 总部位于上海张江科学城的微创医疗毫无疑问是医疗器械领域的龙头链主企业,符合基金的投资目标。
一位接近交易人士透露:" 双方的契合度较高,促成了交易的快速完成。微创医疗布局了冠脉介入、外周介入、神经介入、心律管理、电生理、骨科、手术机器人等诸多细分领域。而上实资本也在这些细分领域开展布局,对相关市场及产业有深刻认知。如在电生理领域上实资本投资了艾科脉,在手术机器人领域上实资本投资了术锐……双方有着共同语言。"
同时,微创医疗创立在上海、成长在上海、总部在上海,有区域优势。而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由上实集团旗下主动基金管理平台上实资本发起设立,拥有上海国资背景。从出售方角度考虑,对产业有深厚认知的上海本地国资资金,有更大机会推动微创医疗长远稳步发展。
本次并购案的快速落地,不仅源于各方对微创医疗价值的认可,也源于上实集团与微创医疗跨越 20 余年的产业渊源 :自 2002 年起, SIIC MedTech 连续数次参与了微创医疗相关的融资与重组。SIIC MedTech 中文名是上实医药健康产品有限公司,实控人为上实集团。2006 年,经过一系列重组,微创医疗的上市主体成立,SIIC MedTech 持股 18.9%。2009 年 6 月,上海张江收购了 SIIC MedTech 100%股份,将其易名为上海张江控股。
如今,上实资本作为上实集团旗下全资控股的基金管理平台和创新投资拓展平台,与微创医疗再续前缘,是交易各方在医疗行业深耕的体现。
一位分析人士表示:" 作为国资背景的战略股东,预计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将帮助微创医疗打造负责任的资本市场形象。"
5 年研发破百亿,微创医疗的底蕴
不可否认的是,本次交易前微创医疗面对较大的市场压力,主要来自于持续亏损及债务高企状态。2020-2024 年,微创医疗集团连续 5 年亏损累计约 20.8 亿美元(人民币约为 148 亿元)。微创的亏损一定程度上产生于海量研发投入。2020-2024 年,其累计投入研发资金约 15 亿美元(人民币 106.7 亿元)。微创医疗布局了心律管理、结构性心脏病、手术机器人、电生理等多个高价值、大空间细分赛道,在各细分领域构建了丰富的产品管线、推出了诸多全球、全国首创的创新产品。
微创医疗 2025 年半年报显示,创新能力始终是其根本和核心竞争力之一,报告期内有 4 款产品进入绿色通道审批。绿色通道政策实施以来,微创医疗累计有 40 款产品入选,且连续十年在医疗器械同业中排名第一。
但是,医疗研发的长周期使得其多款核心产品尚处于培育期或准入期,商业放量存在一定时滞,收入阶段性承压。
尽管如此,从投资的角度,微创医疗仍是中国医疗器械市场举足轻重的龙头 " 链主 " 企业,更是值得并购的优质标的。
短期的阶段性压力不应影响微创医疗的长期价值。相反,当前处于估值低谷的微创医疗更值得被投资收购。医疗器械是 " 产品为王 " 的行业,Abiomed 凭借介入式人工心脏产品以 166 亿美元高价被收购,波科旗下电生理新品 PFA 系统上市首年卖出超 10 亿美元。
微创医疗的全赛道布局同样具备长远潜力。例如,微创医疗通过微创机器人布局手术机器人业务,相较于依靠腔镜手术机器人(达芬奇手术系统)、市值超 1500 亿美元的直觉外科,微创机器人是全球唯一一家覆盖腔镜、骨科、泛血管、经自然腔道、经皮穿刺五类手术机器人的公司。
随着多款手术机器人近两年获批,微创机器人前期的海量研发投入也逐步转化为商业价值。截至目前,微创机器人旗下腔镜、骨科、血管介入等手术机器人商业化订单快速增长,综合订单量累计近 150 台,全球商业化装机突破百台。其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订单数和装机量稳居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全球市场份额第一。
同时,微创机器人旗下全球首创类核心产品获批,即将放量。2025 年 2 月,微创机器人自主研发的国内唯一、全球第二款机构不动点单孔手术机器人——图迈 SP 腹腔内窥镜单孔手术系统获 NMPA 批准上市。2025 年 4 月,图迈远程手术机器人获 NMPA 批准成为全球首个上市的远程手术机器人产品。
随着产品逐步放量,微创机器人 2025 年上半年营收约 1.76 亿元,同比大涨 77%。
另外,微创医疗早已前瞻性布局海外市场,通过整合相关资源搭建 " 集团出海平台 ",帮助各业务板块在国内获批的创新产品快速完成海外市场准入并推动海外销售增长。2025 年上半年,微创医疗出海业务收入约 5980 万美元,同比增长 57.3%(剔除汇率影响)。
对比部分国内创新医疗器械因专利受限而出海艰难,微创医疗此前投入研发资金构建的专利商标矩阵,在当下出海浪潮中愈发彰显出其战略价值。
国资站台,微创医疗的黄金时代
尽管微创医疗已构建起研发与全球化的核心竞争力,但短期压力仍需外部资源助力——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的战略入股,恰好为其解释放长期潜力提供了关键支撑。
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战略入股之后,微创有望依托其产业资源,进一步加快核心业务拓展,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一位行业分析师表示:" 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能够凭借其影响力,帮助微创医疗获得更多资源支持。同时,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可帮助微创医疗梳理各项资产状况,做好协同规划。"
微创的困境更像是经济和行业转型过程中的 " 成长烦恼 "。" 度过这个阵痛期,未来可期。"
" 长远来看,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及其联合投资方派驻两位董事进入微创医疗董事会,将能有效参与微创医疗公司治理。经营层面,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或将整合其生态圈资源,帮助微创医疗实现商业提速,优化经营业绩,控制整体成本,复现自我造血能力。"
本次交易将对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产生正向激励,避免龙头企业因资金链压力而影响长期战略执行,并有望带动上下游企业聚集上海,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形成以微创医疗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共同体,持续增强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自主可控能力。
在海外拓展方面,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的管理人上实资本,是一家 " 立足沪港、联动长三角、面向全球 " 的创新投资平台,在海外资产运营、跨境交易、海外资源等方面能为微创医疗的国际化战略提供重要助力。而微创医疗的全球化,将为整个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树立标杆,带动更多本土企业走向世界,提升 " 中国制造 " 在全球高端医疗市场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 从这个角度说,这个交易的意义超越了单个公司和单个地域," 上述行业分析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