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叶伟民写作 52分钟前

写作新手最大的内耗,是心里总坐着一位“阅卷老师”

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这是「解忧写作社」栏目第 14 篇文章

· 写下来,见自己 ·

将本号设为星标,不再错过推送

文 | 叶伟民

我当了很多年写作老师,带新手入门,深感第一难关其实并不是方法关,而是心理关。

很多人一下笔就非常焦虑,好不容易憋出几句,然后全删掉,新的一句刚冒头,delete 键又开始疯狂踩踏……如此反复,来回内耗,让本已不易的创作雪上加霜。

这种下笔焦虑从哪里来呢?我为此问过很多新学员,答案各种各样,但有一个心理暗示是相似的,其内心戏大概这样:

这样写是不是太口语化了?会不会显得不够高级?过去老师教我们背过的那些例句都很工整,很有气势,是不是该用个排比或者比喻?还是用哪个大人物的话?读者会觉得有新意吗?哎!越想越不对劲了,这是咋回事……

这就是非常典型的 " 应试思维 "。无论写什么东西,都好像要等着谁来打分似的。我们长达十多年的作文教育,本质上还是 " 被评判 " 的思维模式。这是长在潜意识里的,可能作者本人都不曾察觉。

它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多年之后,我们想为自己写点东西,但内心的 " 阅卷老师 " 仍在拿着红笔等候,导致不断地自我暗示和否定。如果走出课堂后,仍没有充分的文学熏陶去对冲,那我们受到的写作教育基本就等同于作文教育,还困在无形的试场里。

作文不等同于写作,甚至差得很远。这个问题很大,也很复杂,一时难以展开。就从写作目的来说,写好作文是为了考场拿分,而写好文章是为了自我表达。乍一看都是码字,但心理机制却差了几条街。举个通俗点的例子就更好理解了:

比如音乐选秀节目,本该百花齐放,但最后都变成了高度统一的飙高音、拉长音的炫技场,反而安安静静唱的选手都没有什么好结果。为啥?因为要拉观众的票,只能出奇招来制造记忆点,这就是 " 考试 "。

但是,真正流传的不会是这些咋咋呼呼的竞技品,相反是那些用心演绎、娓娓道来的作品。它们可能不激烈,不炸场,却因歌手的个性和真诚而让人着迷。因为这不是在 " 考试 ",而是在 " 表达 "。

Photo by Pixabay

再模拟一个例子,比如写 " 母亲 ",应试型新手经历上述那番激烈的内心挣扎后,开头可能写成这样:

母亲,就像人生海洋中一座温柔的灯塔,永远在我迷茫时指引我方向。她的爱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如高山,厚重而巍峨。

这两句话吧,是很工整,写在语文试卷上也未必不能得分。但情感呆板,表达套路,看不到一点真实、鲜活的母亲形象。

成熟的作家是怎么写的呢?史铁生常常怀念母亲,在《秋天的怀念》一文开头,就安静、平实地写了自己和母亲的一系列细节: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这才是真正的 " 表达 ",因为作者下笔的 " 第一因 " 不一样:我不是要写什么高分文章,我只是有件特别的事和真实的想法要告诉你。当表达得足够真诚和具体时,技巧自然会为笔尖服务,而不是反过来束缚它。

Photo by Cats Coming

最后,我要请出作家老舍来助攻,他在 1954 年写的《不怕,不慌》中这样安抚新手:

我们都会说话,就让我们说自己的话吧。说得明白正确,比乱用一些修词好的多;说得简单有力,比说得啰苏累赘好的多。简单明确的文字是好文字,乱用修词的文字不是好文字。不要怕自己掌握的词汇少,写出来的字句不文雅,就放下笔不写。我们要自信能用自己的话,明白清楚地写出文章来。真话、明白话,比什么都好……我们的窍门是要凭我们自己的言语,写出干干净净的好文章来。

好一个 " 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干干净净的文章来 "。你本来就很会写,束缚我们笔尖的,只是抽象的评分标准,或者阴魂不散的阅卷老师。你不需要取悦谁,此时此刻你只是单纯地想写,那就去写,去表达,用你最舒服、最自然的语言。

你会发现,从你抛开一切,真诚写下点滴细节和真实感受的那一刻开始,力量就产生了。

| END |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