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蓝鲸财经 12小时前

从“钢铁驼队”到“数字丝路”:欧亚经济论坛为西安拓通道、聚产业、引智源

长安秋韵,硕果凝香。

9 月 23 日至 25 日,2025 欧亚经济论坛在陕西西安举行。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都西安,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作为上合组织框架下传承丝路精神、共享合作机遇,促进区域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本届论坛主题为 " 聚合欧亚新动能 共筑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吸引了来自 40 个国家的政要、国际组织代表、企业家及专家学者齐聚这座古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共商合作大计、共寻发展路径,为欧亚地区构建可持续繁荣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共享机遇:激活互利共赢 " 新引擎 "

23 日上午,西安国际会议中心 1 号楼 1 层麟德厅高朋满座,2025 欧亚经济论坛开幕式在此举行。

" 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是欧亚各国的共同机遇。" 论坛期间,这样的共识在嘉宾交流中不断凝聚。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中国正以制度创新、市场扩容、产业协同为区域合作提供广阔空间。

10 余场经贸交流活动是本次论坛的 " 重头戏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新老朋友跨越山海、相聚古城,通过一场场主题论坛及投资活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签署多项合作协议,推动重大项目落地。

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开展的中外企业跨境合作服务对接活动,聚焦企业跨境经营中的金融、法律、物流等痛点,邀请专业机构提供 " 一站式 " 解决方案,有效降低企业合作成本,助力中外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吉尔吉斯斯坦——中国经贸合作中心举办的中外旅游合作交流活动中,上合国家旅游主管部门、旅游集团代表齐聚一堂,共话旅游资源共享与线路开发,达成多项客源互送、服务协作共识,为 " 文旅 + 经贸 " 融合发展拓宽路径……

经贸交流活动为何几乎场场都 " 满员 "?

答案清晰: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和创新前沿,中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为世界提供广阔机遇,各国企业期待在共享中国机遇中实现共赢发展。

今年是欧亚经济论坛创办二十周年,也是上海合作组织可持续发展年。在此背景下举办 2025 欧亚经济论坛,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今年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的一项重要成果,是各国领导人批准了《上合组织未来 10 年(2026-2035 年)发展战略》。正如《发展战略》中指出的,上合组织成员国将致力于在欧亚地区构建基于平等互利合作的广阔开放经济空间,确保市场、供应链、结算支付业务、物流通道、投资流动以及商品、服务和技术交流的高效运行。

深化上合组织框架内的经济合作,不仅会促进各成员国的经济增长,还将加强彼此间的经济联系。

本届论坛发布的《共建 " 一带一路 " 之欧亚经济观察》白皮书,首次发布欧亚贸易投资景气指数。白皮书将对欧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态势、合作成果、面临挑战等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和研究,为各国政府、企业和投资者提供权威的决策参考。而欧亚贸易投资景气指数的发布,将如同为欧亚经济合作安装了一个 " 风向标 ",及时反映区域内贸易投资的动态变化,为各方把握市场机遇、规避风险提供有力依据。

互联互通:夯实欧亚合作 " 硬底座 "

24 日下午,西安浐灞国际港,中欧班列考察交流活动现场,来自哈萨克斯坦的一家糖果生产企业的代表们站在中欧班列(西安)运行线路图前,再次开启了 " 打卡 " 拍照仪式。

" 现在大家所处的位置就是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在全国中欧班列中形成了‘西安优势’。" 西安浐灞国际港港口局局长马理介绍说。这次交流活动通过政策解读、成果展示、案例分享等环节,让参会者深入了解中欧班列(西安)的通道优势与运营效能,推动上合国家在物流通道建设、通关一体化等方面达成更多合作意向,为保障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奠定坚实基础。

如何更好地推动陆港与班列 " 联动发展 "?" 跨里海国际运输路线 " 国际协会副秘书长萨吾特 · 希尼巴耶夫提出:" 当前,需加强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沿线的统一协调和服务保障,建立与中方合作伙伴——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大型货主、出口商的互动机制,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

单边主义暗流涌动、全球供应链深度调整、地缘政治挑战交织叠加——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让 " 互联互通 " 成为欧亚各国的共同诉求。本届论坛上,交通、能源、数字领域的 " 硬联通 " 成果亮眼,成为聚合区域发展动能的核心抓手。

作为欧亚经济论坛标志性成果,中欧班列(西安)开启了一条横贯欧亚的国际贸易 " 黄金通道 "。截至 2025 年上半年,累计开行超 3 万列,占全国总量四分之一以上,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连续 7 年居全国首位;平均每 80 分钟就有一趟班列进出港,18 条国际干线覆盖欧亚 220 多个欧洲城市、100 多个亚洲城市。

就在这个 9 月,陕西首趟消费型锂电池中欧班列跨越 6600 多公里后,抵达此行的终点——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从服装、家具、家电的 " 老三样 ",到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的 " 新三样 ",运输品类的拓展折射出欧亚贸易的活力——超 1.7 万家企业借班列出海,3800 余家国际物流和贸易企业落地西安,让资本、货物、信息在大陆间高效流动。

" 钢铁驼队 " 行稳致远," 空中丝绸之路 " 也焕新升级。东航西安基地合作项目落地空港新城,格鲁吉亚航空、卡麦柯斯航空西安基地揭牌并承运 6 条国际全货运航线,西安国际航空枢纽通达中西亚、中东欧的能力显著提升。

两千年前,驼铃阵阵,商队从这里毅然出发,架起了东西方交流的不朽桥梁;两千年后的今天,中欧班列作为连接亚欧的 " 钢铁驼队 ",正见证着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 若没有连接中亚与中国、欧洲、南亚及西亚的现代化交通物流大动脉,欧亚大陆的未来将无从谈起。" 吉尔吉斯共和国前总理阿基尔别克 · 扎帕罗夫先生的发言引发与会者强烈共鸣。

协同发力:打造科技创新 " 生态圈 "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中,数字化、绿色化成为欧亚合作的新赛道。翻开本次论坛议程,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的交流碰撞,勾勒出区域协同创新的清晰蓝图。

23 日下午,西安高新国际会议中心二楼首善厅座无虚席,2025 欧亚经济论坛科技发展会议在此举行。各界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纷纷建言献策,聚焦 " 科创融通欧亚,开放共赢未来 ",探索区域科创发展新成果、新路径、新未来,助力科技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 科技的灵魂在于开放,技术的活力在于合作,科技使命在于普惠,所以欧亚各国在科技领域更有优势,互补性强,唯有打破壁垒,融通资源,协同发力,才能最大程度地释放创新的潜力,惠及世界。"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主任王钦敏表示。

这是一次务实高效的会议,旨在构建高端开放务实的交流平台,汇聚欧亚科技、商业、金融等各方面的技术人才,共同探讨科技协同创新和合作交流的新机制、新路径,为欧亚乃至全球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会议还成立了 " 西安高新区科技企业出海联盟 ",为企业出海搭建了互通互助互融的平台。该联盟将成为链接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要载体,为打造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注入新动能。

在科技发展会议举办的同时,西安古城的另一端,以 " 科技引领 创新协同 " 为主题的欧亚经济论坛综合园区发展会议也在热火朝天地进行。

会上," 通丝路 " 跨境贸易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上线和 " 秦岭工坊 " 职业教育创新研究中心揭牌仪式,15 个项目现场签约。这些项目的落地,将为欧亚经济论坛综合园区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其中,数字西安集团携手陕西科控智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共建 " 人工智能 + 信创 " 产业生态,聚焦人工智能 + 信创领域软硬件产品兼容性适配,与流式软件、基础软件、操作系统行业龙头企业签约,吸引并培育信创企业落地,未来将打造百亿级信创产业集群,推动西安信创产业生态协同发展。

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最终目的是增进各国人民福祉。城市治理关乎民生福祉,也与科技创新息息相关。丝路绵延,城市数字领域合作前景广阔。在数字经济中外对接会上,厄瓜多尔昆卡市政府国际关系与合作局局长费利佩 · 奥乔亚 - 莫格罗韦霍说:" 我们对于交通、生态环境方面的数字化很感兴趣,期待能借助西安的数字技术经验,解决昆卡市交通、生态等方面问题,让数字成果惠及民众。"

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到跨境数据治理,从人工智能伦理到智慧城市应用,一项项议题紧扣发展需求。与会各方纷纷表示,期待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携手开启友城数字协作新篇章,推动资源共享与产业协同,共创友城经济互利共赢新格局。

加强欧亚经济科技协同创新和合作交流,不仅符合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应对风险挑战,实现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共同参与全球的科技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支撑。

" 从驼铃商队到数字丝路,欧亚合作的内涵在创新中不断丰富。" 上海合作组织副秘书长戴思泽的话,道出了论坛的深层意义。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2025 欧亚经济论坛汇聚的真知灼见、达成的合作意向,传递出欧亚各国携手共进、合作共赢的强音。未来,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