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庞宇
日本东京的一位中风患者,使用外骨骼机器人训练 3 个月后,从需要两人搀扶变成能独立行走 100 米,他的康复师说 " 这在以前至少需要半年时间 "。
类似场景正发生在诸多养老院、康复医院等机构中。在人口老龄化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康养机器人赛道成为一片蓝海。数据显示,中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已突破 3 亿人,占全国人口的 22.0%;日本 65 岁以上人口占比超 29%,全球照护资源缺口持续扩大。
在此背景下,智能康养赛道正从概念 " 出圈 " 转向真实 " 进场 "。
就在近日举办的 2025 深圳国际智慧养老产业博览会暨 " 兴业银行杯 " 首届深圳康养机器人大赛上,近百家中外企业携 200 余款康养机器人同台竞技,投资人与创业者热烈讨论智慧养老产品的商业化路径。
其中深圳市万德昌创新智能有限公司(简称 " 万德昌 ")斩获大赛银奖及 " 十佳应用场景奖 " 双项荣誉。据了解,其智能 PCR 代步机器人 3.0 产品,能在乘坐者没有任何操作的情况下,对障碍物提前预判并做出反应,引发不少关注。
不可否认的是,科技助老已成为破解养老困境、提升老年生活品质的战略选择。但赛道热闹的背后,一个现实矛盾日益凸显:尽管老人与家庭对康养机器人的需求迫切,但 " 成本高企 " 仍是制约康养机器人走向 C 端的最大障碍。
" 现在行业正处在‘技术验证向规模化落地过渡’的关键期,类似 2010 年前后的智能手机所处阶段——需求已经明确爆发,但产品还在迭代优化,成本也没降到大众可接受的范围。" 万德昌创始人邹元华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说道。
当前市场上,一台基础款康养机器人价格多在数万元左右,远超普通家庭承受能力,因此行业仍高度依赖养老机构与政府项目采购。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把成本门槛拆成可承受的小台阶,成为赛道走向成熟的关键。
康养机器人 " 进场 "
康养机器人赛道的热度,早已不是概念层面的炒作。
各地养老机构和康复中心的反馈很一致:餐配、药配、短驳接驳、夜间巡检、基础康复训练、生命体征监测……这些 " 耗时却又离不开人 " 的重复环节最容易先跑通,是康养机器人真正能落地的地方。
政策层面,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明确提出要把技术创新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动力。2024 年国务院办公厅进一步发布《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要求推广应用智能护理机器人等智能设备。2025 年工信部将人形机器人列为 " 国家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各地也将发展人形机器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北京市老龄产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 年全国银发经济规模约 7 万亿元,占 GDP 比重 6%,预计到 2035 年将突破 30 万亿元,占 GDP 比重 10%。
万德昌便是凭借对养老场景的早期洞察切入市场的企业之一。其创始人邹元华早在华为、富士康时期就深耕智能终端研发,对精密制造有深刻理解。2011 年成立后,万德昌选择从工业与商业配送机器人切入,服务过中建、京瓷、丰田等全球顶尖企业。
2021 年,在主要股东中科院推动下,万德昌开启集团化运作,正式进军康养赛道。" 我们在商业、工业机器人上多种复杂场景所验证成熟的 SLAM 算法、多传感器融合、人机交互技术,稍作非标优化就能适配康养场景。" 邹元华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说道。
如今,万德昌康养机器人主要有代步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康养床三大产品。其中,代步机器人已经升级到 3.0 版本,从最基础的智能功能升级为拥有智驾避障、语音指令控制、动态避障能力、区域适配优化、多重安全设计、非接触式生命体征监测等功能。和市面上的代步机器人相比,最大竞争点是,万德昌智能 PCR 代步机器人 3.0 的安全模块系统的识别精度达 0.1 毫米。
据万德昌介绍,代步机器人 3.0 主要解决老人 " 出行难 " 问题——社区里买个菜、去医院拿个药,不用再麻烦家人,自动避障、一键返航的功能,消除了迷路和碰撞的风险;健康监测模块还能实时预警,比如血压突然升高会立即提醒,特别适合慢性病老人。另外,外骨骼机器人则聚焦 " 行动障碍老人的康复需求 "。
不过当前智能养老机器人还无法 " 替代人力 ",其在养老体系中的定位是 " 辅助人力为主、替代部分重复性劳动 "。
以万德昌的康养床为例,传统病床需医护人员定时巡房监测生命体征,而搭载智能监测系统的康养床可实时上传数据,1 名医护人员即可远程管理多个床位,将原本 10 人的工作量压缩至 1 人,显著提升效率。但在老人情感陪伴、紧急情况处理等场景,仍需人力介入。
" 机器人不是替代护工,而是帮护工分担重复性劳动,让他们聚焦情感关怀。" 邹元华介绍。这种 " 辅助人力 " 的定位将引导行业向 " 人机协同 " 方向发展:一方面,技术研发聚焦于可标准化、重复性的任务(如配送、监测),提升替代效率;另一方面,强化与人力的协作适配,通过数据共享、功能互补,构建 " 机器人 + 护工 " 的高效照护模式,而非追求完全无人化。
在银发经济浪潮下,国内康养机器人产品已打入欧美、日韩等海外市场。以万德昌为例,其 2024 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 1.15 亿元;海外市场中,日韩的出货量占比超 60%。
成本困局待解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 " 成本高企 " 阻碍康养机器人走向更多家庭。
" 好是好,就是太贵 " ——这是养老机构与家庭用户对康养机器人的普遍反馈。当前,一台功能完备的康养机器人价格在数万元左右,远超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这也导致行业目前仍处于 " 机构依赖 " 阶段。养老院、康复医院等机构因采购能力强、场景相对封闭、需求标准化程度高,成为技术验证和迭代的 " 试验田 "。
为什么先从机构端落地?邹元华认为机构端需求刚性、场景可控、成本可降。
一方面,机构的采购能力更强,能承担前期的研发与落地成本;另一方面,这是最有可能率先规模化的场景,养老机构的膳食与药品配送,需求稳定且重复,机器人能高效替代人工;社区内的 " 接送老人就医、买菜 ",场景固定且用户集中;康复医院的辅助康复场景中,外骨骼机器人能直接提升训练效率,医院有明确的付费意愿。
以万德昌列举的样本为例:在深圳深业康养社区,膳食配送机器人日均配送餐药超 300 次、效率为人工的 2 倍;而在康复医院场景,外骨骼设备能随患者恢复情况调整参数,形成个性化训练路径。
" 走进家庭确实比机构更难。" 邹元华解释道," 核心障碍有三个,一是场景复杂,每个家庭的家具布局、地面材质都不同,对机器人的导航避障要求更高;二是价格敏感,家庭用户对价格的接受度远低于机构,目前的成本还没降到大众范围;三是认知习惯,部分老人对‘机器人照护’还有顾虑,觉得‘不如人贴心’。"
根据万德昌的成本核算,康养机器人的硬件成本主要集中在三大模块:感知与算法模块(占 35%,如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定制化导航算法)、精密机械结构(占 30%,如外骨骼关节和代步机器人底盘)以及运动控制部件(占 25%,如驱动电机和减速器)。
面对这一困境,企业开始探索多种破局路径,例如规模化生产、供应链本地化、技术复用等。
" 规模化生产成为降本关键——我们在江门鹤山的基地投产后,年产能将达 12000 台,通过扩产摊薄固定成本。" 邹元华向时代财经表示,供应链本地化是另一条路径,通过核心部件国产替代,万德昌将供应链本地化率从 50% 提升到 80%,成本降低了 25%。
据邹元华预测,康养机器人价格拐点预计出现在 2030 年前后," 到那时,家庭版康养机器人的价格能降到 2 万元以内,进入大众消费范围,就像现在的家用血压仪、血糖仪一样普及。"
而距离全场景商业化,大概还有 10 年的时间。" 预计到 2035 年前后,随着技术成熟度提升、政策支持加码及用户习惯养成,康养机器人将进入井喷式爆发期,成为养老体系中的常态化工具。" 邹元华说。
在那之前,业内认为,康养赛道还有三个核心痛点要解决,一是场景适配,从封闭的机构场景走向开放的家庭场景,需要更灵活的导航、更小的体积、更低的噪音;二是用户教育,很多老人和家属对机器人的认知还停留在 " 玩具 " 层面,需要通过更多试点和体验,让他们看到实际价值;三是支付体系,目前主要靠机构和家庭自费,如果能把康养机器人服务纳入医保或商业保险,市场会瞬间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