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已划分好座舱等级并按等级售了票,却还要在旅客值机选座时加一道 " 锁 ",让旅客付费或花费积分开 " 锁 " ……近年来,一些航空公司饱受诟病的 " 付费选座 " 业务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在争议声中愈演愈烈,俨然成了 " 行业惯例 "。
法律人士指出," 锁座 " 不仅涉嫌违反《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还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价格法。
付费 " 选座 ",真的合理吗?
只有十几个可以免费选
" 原本有着良好形象的航空公司,吃相越来越难看了。" 旅客王女士向记者反映,日前她购买了某航司一趟由大阪关西至北京首都的航班经济舱机票,机上共有约 300 个座位。她在线上选座时显示登记序号为第 34,可发现 " 已被选 " 座位却高达 140 余个。她看到,此时这趟航班线上值机开放的可选座位仅占总数的 40% 为 116 个,这 116 个座位中免费的座位仅有 14 个,且多集中在后排中间位置,其余的要支付 35 元、70 元或 140 元不等费用(或等值积分)才可选用。
乘客王先生在办理某航班线上值机时也发现,前 20 排(共有 58 个座位)除了 17 个付费(或积分兑换)座位外,都已经 " 被选座 ",21 到 24 排(共 24 个座位)只有 3 个中间位置。王先生只好换了 28 排靠窗(可选的最靠前的靠窗),而登机牌显示王先生的值机顺序是 16。也就是说,前面只有 15 个人选了座,而航空公司却以 " 被选座 " 的名义封了 100 多个座位。
线上值机选座的 " 初心 " 到底是什么?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在线机位预定服务刚推出时,主打的是 " 便民 "" 节约资源 ",可这一初衷,后来在一些航空公司变了味。2015 年左右,国内一些航空公司推出了 " 付费选座 " 项目,并美其名曰 " 个性化服务 " 或 " 细分服务层级 "。自此,旅客陆续失去了同等座舱不花钱就可以公平自主选择座位的权利," 增值服务 " 逐渐变成了 " 增值业务 "。
2015 年 10 月,曾有媒体发文批评飞机上收 " 伸腿费 " 不合理,此后多年,类似的批评声不绝于耳,但相关航空公司依然我行我素。
" 这种‘大规模付费选座’行为一出生就是涉嫌违法的 "。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许浩认为,一些航空公司的付费选座业务,至少涉嫌违反了三道法律法规:首先,航空公司 " 锁座 " 违反了《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中承运人应公平公正保证旅客合法权益的原则;第二,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严重侵害了旅客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第三,违反了价格法,使消费者在支付机票价格后额外付费选座。
记者查阅发现,2016 年,中国联合航空公司的 " 选座收费 " 项目,曾受到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处罚。当时北京市发展改革委认定中国联合航空公司 " 自立收费项目收费 ",违反了价格法中关于政府指导价的规定。
但此后,各航空公司的有关 " 付费选座 " 业务,却鲜有受到处罚。
不可变本加厉
相关航司重视逐利而轻视舆论监督,从表面上看,尴尬的是舆论,无助的是旅客,但实际上,暴露出航司的任性。
这种任性表明相关航司逐利不择手段,既无视消费者合法权益也无视相关法律法规。对此,受影响的旅客可以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维权,当勇于维权的消费者多起来,就能形成一股无形的倒逼力量。同时,消协组织可依据法律授权,以航司大比例 " 锁座 " 侵犯不特定消费者权益为由对相关航司提起公益诉讼。
有网友称," 原以为买了机票就能选座位,结果线上值机全是后排中间座,一家三口想坐一起都得碰运气。" 这一声音很有代表性,反映出航司 " 锁座 " 不只侵权,还隔绝亲情、缺乏人性。对这种行为,的确应该管管了。
监 制丨李绍飞
编 辑丨应凰
审 校丨寒冬
来 源丨央视网综合经济参考报、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