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问界 M8 纯电版交付仪式于重庆赛力斯超级工厂举行,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亲自向用户交付钥匙。问界 M8 自上市以来累计交付超 8 万辆,蝉联 40 万级销量冠军。问界 M8 纯电版延续热销势能,上市 24 小时大定超 1 万辆,成为 40 万级纯电 SUV 热门选择。
问界车型不断刷新销量成绩的背后,藏着怎样的核心逻辑?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赛力斯集团首席技术官周林揭秘畅销密码,认为汽车产业的竞争正从技术单点突破转向系统能力决战,破局关键在于融合向新。
打破壁垒,定义产业新标准
" 新能源汽车的本质是机械、材料、能源、AI 等十大学科的深度交汇,其技术革命正推动制造业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赛力斯通过智电融合和软硬一体两大路径实现技术破壁。" 周林如是说。
赛力斯集团首席技术官周林出席 2025 泰达论坛
在智电融合领域,赛力斯打破电动化与智能化 " 上下半场 " 的割裂认知,构建双向赋能闭环。在周林看来," 电动化构建了智能化的物理基础,智能化则赋予电动化以灵魂。" 赛力斯的智能增程系统通过地图导航、天气感知等数据融合,实现超过 1100 个场景的智能识别与自适应控制,将整车馈电油耗控制在较低水平。超充电池依托云端 AI 智能化中枢,实现 700 余项参数毫秒级监护,构建了可预测、可干预、可追溯的电池安全闭环。
软硬融合是汽车实现从机械实体向数字生命体进化的关键,周林形象比喻:" 硬件好比‘骨骼’,软件好比‘韧带’,‘骨骼’为功能实现提供‘力度’基础,而‘韧带’赋予功能‘柔性’的多元。" 赛力斯通过硬件底座 + 软件底座 + 生态底座的组合,打造了硬件可插拔、场景可编程、生态可随需、系统自进化的整车架构,自研的悬架 CDC+ECAS 集成控制器,在实现硬件数量降低的同时,悬架动态调整精度提升 50%,为用户带来了更加智能、便捷的用车体验。
在服务方面,赛力斯构建了软硬件融合的风险防护系统,产品软件可实时感知硬件工作状态,发现风险并及时上传至云服务平台。对于油箱盖未关闭、车辆侧翻失联、车辆胎压异常等突发状况,利用大数据和 AI 大模型实现了 48 项大数据云端防护与告警、6000 余项 DTC 车端告警。截至今年 8 月,问界汽车已累计为用户提供用车安全呵护服务超过 19.5 万次,远程诊断服务超过 8000 次,累计节约用户维修时长突破 30 万小时,真正做到 " 既服务好车,又服务好人 "。
从 " 单打独斗 " 到 " 网状共生 "
随着技术不断发展,汽车产业的边界不断延伸,竞争已从单一产品维度升级至系统能力维度。周林指出:" 车企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融合发展模式成为正道。传统链式供应链系统正在逐步退出,网状融合生态正在成为主流。"
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已成为行业跨界协同的典范,四年以来,双方联合打造问界品牌,不仅开创了汽车产业与 ICT 产业跨界合作的先河,更推出了问界 M5、M7、M8、M9 等四款车型产品,全系累计交付量突破 75 万辆,展现出可持续的品牌增长势能。
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亲自向问界 M8 纯电版用户交付钥匙
有别于常规的智驾方案采购模式,赛力斯与华为合作模式的核心在于双方优势互补。华为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云服务等 ICT 技术领域具备领先优势,而赛力斯则深耕整车制造、供应链管理和市场运营,双方通过深度融合实现了从技术研发到市场落地的全链路协同,达到了 1+1>2 的协同效果。
就在前不久,赛力斯超级工厂被华为授予 " 智慧园区全球样板点 " 称号,成为华为在西南地区首个智慧园区标杆项目。华为将 AI、联接、计算、存储、数字能源及云服务等 ICT 核心技术全面融入赛力斯超级工厂建设,实现了对 3000 余台机器人和 1600 余台智能设备的无缝覆盖,在焊接、喷涂等关键工序中自动化率达到 100%。
除了与华为的深度合作,赛力斯还坚持推动产业链的集成化、集聚化变革,联合全球头部供应商打造可靠、有韧性、协同创新的新型集成化产业链布局。秉承横链齐套、纵链打穿理念,赛力斯将一级供应商集成至 100 家,其中囊括了 20 家世界级企业。同时携手宁德时代、延锋等核心供应商,首创 " 厂中厂 " 的深度合作模式,供应商共同设计、研发并直接参与生产环节,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能,实现了 " 超级工厂 + 近地化配套 " 的高效协同。
三维共振,激活全球化效能
" 全球化是涉及制度对接、技术标准、品牌信任及治理能力的系统工程,而非简单的一次性市场占领行为。" 周林指出,我国汽车产业要想在国际市场实现系统性突破,需打破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三个层面的不平衡,实现同频共振。
在宏观层面,国内与海外要实现同频共振。周林分析,当前,国内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先发优势显著,应充分发挥产业规模、产品竞争力等优势,以内促外,带动海外市场电动化、智能化渗透率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应充分借助海外市场的本土化资源和市场空间,反哺本土企业的资源短板,以更多的市场空间牵引国内产业持续向上,实现双向赋能和协同发展。
在中观层面,前后市场各项配套要实现同频共振。" 前市场决定销量,后市场决定存量。" 周林称,对于海外市场而言,与外部本土需求匹配的金融保险、售后服务、汽车养护、二手车等后市场配套体系建设,同样应当引起重视并与前市场建设运营保持同频。汽车后市场配套体系能否实现全球化协同,将是决定中国车企从 " 产品出海 " 升级为 " 品牌扎根 " 的关键。
在微观层面,企业各要素之间要实现同频共振。车企想要将本土成功进行海外复制,离不开研发、产品、制造、服务、品牌等各要素的密切配合和均衡协同。而海外市场跨要素同频的核心是构建起相对均衡的动态协同体系,实现研发、产品、制造、服务、品牌全链路出海。
" 过去,中国汽车产品最大的优势只有性价比。当前,这个优势领域正在慢慢扩大,但还远远不够。" 周林强调," 只有随着技术融合、生态协同和系统突破,我国汽车产业才能从‘成本优势’转向‘系统性全面领先’,才能真正实现整体效能的换挡升级,从而最终实现产业竞争力的根本性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