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北京 9 月 10 日电(记者李彪) 9 月 9 日,由科技部主管的全国性非营利学术团体创新方法研究会主办的绿色低碳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在京成立。
会上,国家气候中心原副主任、亚洲开发银行原首席气候变化专家吕学都表示,碳市场要发展,最重要就是技术。碳排放有成本,通过革命性的技术能够实现碳减排,减碳的收益就能充分体现出来。
今年 5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印发,文件在主要目标中提出,到 2027 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值得注意的是,在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由于绿色低碳技术受成本高、不成熟等因素的困扰,产业化应用的路走得较为艰难。在会上,绿色低碳技术产业化进程滞后、技术转化率不高等问题,也成为业内讨论的焦点。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称,绿色低碳技术的产业化应用面临着转化率不高的挑战,这也是全球的共性问题,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比较紧,亟需通过技术去实现绿色低碳转型。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能否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资金和人才的支撑是否足够等。
马军进一步表示,绿色低碳技术对于我国实现 " 双碳 " 目标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将降碳减污和发展统合起来,最主要的就是通过技术创新,让更多的绿色低碳技术实现转化。
金砖银行、世界银行原副行长祝宪认为,展望未来,气候变化和减碳中间的一个中心任务是如何能够创新,包括技术创新,更多运用新型绿色技术,结合行业和企业发展的不同特点,成功嫁接,巧妙融合,这方面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