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新闻 9 月 10 日讯(记者 金磊)浙江民营经济活跃,而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支持,也因此该地区银行也有着比较多的新策略、新视角、新打法。
在浙江的城商行中,作为 A 股上市公司,宁波银行、杭州银行的规模、营收、净利润等远超其他银行,宁波银行今年上半年规模更是超越上海银行成为前三,杭州银行资产规模也超过了两万亿元。
而浙江大多数城商行资产规模停留在第二梯队,在 5000 亿上下,其中包括了温州银行、绍兴银行以及台州地区的 " 小微三杰 " 泰隆、民泰、台州银行等。
然而,在业绩层面,今年上半年这几家具有鲜明特色的银行增长脚步却同时出现了放缓,甚至首度出现 " 营收净利双降 " 局面。
具体来看,2025 年上半年,泰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 84.22 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 3.8%;净利润 26.89 亿元,同比降幅达 5.3%。营收与利润的双降,折射出银行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经营面临的挑战。
从营收结构来看,该行各项核心收入指标均呈现不同程度下滑:上半年利息净收入实现 72.59 亿元,同比下降 1.91%。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 2.08 亿元,同比大幅下降 21.8%,这主要源于中间业务受金融科技冲击及行业竞争同质化影响显著。投资收益下降 11.53%,债市波动削弱资产配置优势。
而台州银行似乎业绩要下降的更大些。财报显示,2025 年上半年台州银行营业收入和净利息收入均出现下滑。报告期内,该行实现营收 58.60 亿元,同比下降 10.41%,这是近年来营收首次出现负增长。
从收入结构来看看,该行利息净收入 51.27 亿元,同比下降 10.61%,中间收入 0.79 亿元,同比下降 32.73%,投资收益 7.58 亿元,同比增长 27.70%。
不难发现,这两家银行都面临着息差压力加大、中间业务增长乏力等行业普遍问题。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营收主要依靠的是利息净收入,相比其他银行,在前两年净息差银行普遍承压的情况下还能保持一定增长,例如泰隆银行、民泰银行、台州银行成立之初就定位于小微银行,虽然净息差这两年也有所下滑,但前期受到的影响肯定比大行要小一些。然而在净息差继续下滑叠加地方经济周期风险暴露等问题,这一模式也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有银行从业人员回忆,十几年前泰隆就来到上海通过独创的 " 三品三表 "(人品、产品、押品;水表、电表、海关报表)信贷服务模式开始展业,靠 " 信贷员跑断腿 " 模式慢慢崛起,甚至很多从业人员并没有银行从业经验,这在当时的市场上没有抵押物就给小企业贷款是完全难以想象的。
然而在近几年从数据来看,如今业务来到瓶颈的同时也面临了不少挑战。2025 年上半年,泰隆银行的净息差已经降至 3.25%,但仍保持着高于同行不少的净息差水平。
前几年超 5% 以上的高息差变成了相对高息差甚至中息差,另一方面,地域经济的风险也在慢慢显现,这些定位小微特色的银行必须走出长期处于高息差环境下的 " 舒适区 " 并作出相应调整策略。可以看到的是,泰隆的不良率已有抬头,根据 2022 年 -2024 年各报告期末数据,泰隆银行不良率依次为 0.92%、0.98%、1.19%。
而台州银行的净息差一度达到 5.13%,如今只维持在 2.8% 左右。2024 年该行拨备覆盖率从 359.29% 下降至 309.67%,用调节拨备计提的方式来释放了一定利润空间,短期内虽然维持了利润规模,但并不是长久之计,从今年上半年数据就可以看出。
截至 2025 年 6 月末,台州银行依然保持着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超过 90% 的业务结构,制造业、批发等行业还是贷款主要投向,具有周期性,因此受当地经济结构影响较大。
然而这个现象或许只是一个开始,过去几年仰仗小微业务的小银行可能都会碰上这个问题,在高净息差持续收窄叠加资产质量持续下行下,大家都在蓄力等待如何穿越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