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新闻 8 月 20 日讯(记者 敖玉连)" 涨指数,不涨个股 " 的行情下,量化指增和中性策略上周双双承压。
三方渠道数据显示,头部百亿量化私募中证 500、1000 指增普遍跑输指数;中性策略更是遭遇超额衰减、对冲成本抬升双重打击,龙旗等周内跌幅超过 2%,创下年内最大周跌幅。
指增层面,中证 500 上一个交易周(8.11-8.15)上涨 3.88%,中证 1000 同期上涨 4.09%,而诸多头部管理人对应的指数增强基金都是跑输指数的,包括宽德、九坤、孝庸、天演等。例如,幻方中证 500 单周涨幅 2.4% 附近,幻方中证 1000 单周涨幅 2.5% 附近,都大幅跑输指数本身。
指增还有指数本身大涨兜底,只是超额为负,而追求绝对收益的中性策略上周则普遍净值下跌。
垒昂、龙旗、陆生生等多家管理人的中性策略私募周内跌幅超过 2%,创下年内最大周跌幅,超过了 4 月 7 日当周的关税黑天鹅造成的跌幅,中性策略再次上演大盘涨净值跌的 " 牛灾 " 走势。
对于本轮量化策略集体出现负超额,量化私募陆生生相关人士解释,有两点原因:
1)超额环境偏弱。上周,市场整体指数涨幅可观,但微观层面的风格切换对该公司这类中频策略并不友好。具体来看,短周期、量价驱动的信号在行情中占据主导,更有利于高频管理人,而对于依赖趋势延续、持有周期更长的中频和中低频模型来说,环境则偏弱。
2)风格因子不利。上周指数涨幅不少,但市场中位数的涨幅只有 0.53%,也就是说,指数的涨幅都是少数权重股拉起来的,说明资金集中在特定市值、非线形市值相关板块,量化组合所暴露的主要风格因子方向与市场偏好出现错位,对组合表现造成阶段性拖累。
而量化中性策略则是遭遇了双重暴击,除了多头超额衰减,对冲成本因基差收敛还变高了,一升一降中,管理人普遍负超额。
垒昂投资解释,基差的变化也对产品收益产生了不利影响。上周,该公司的中性产品对冲使用的目标主力合约(IM2509)基差贴水,在一周内收敛了 1% 以上,直接导致产品净值额外回撤了 1%。
不过,多家管理人表示,本次基差快速收敛,也为后续的对冲下降了成本,现在或是介入中性较好的时点。
垒昂投资称,以该公司中性做空的 IM2509 为例,交割日为 2025.09.19,经过本次收敛后,未来五周内,基差成本为 0.4%,而此前每月基差成本普遍在 1.2%-1.5%,基差成本的大幅下降,意味着产品净值的修复难度显著降低。当前,远期合约(IM2510/IM2512)基差贴水也大幅度下降,只要下次换月时不出现重大行情波动( 9 月 19 号前这五周内),整体基差环境将非常有利于中性策略的修复。
中性策略,就是一手量化选股,选出超额的一篮子股票做多头,一手做空股指期货作为空头,同时构建多头、空头组合,对冲市场系统性风险。原则上来说,多头、空头互相抵消,中性就能实现绝对收益。
不过,现实并不像原则上那样顺利,尤其是 2024 年经历了两轮极端行情,打破了中性策略 " 类固收 " 的滤镜。一是 2024 年 2 月小微盘踩踏,二是 924 行情后遭遇 " 牛灾 ",中性策略普遍回撤 10% 附近,业内开始重新反思中性策略的定位。
" 我们一直尽可能避免将中性策略定义为 ' 低波动 ' 产品,市场中性产品的本质是,通过支付一定的基差成本来对冲股市的系统性风险,从而获得更加纯粹的 Alpha 收益,所以,基差端的波动也会对产品净值造成一定影响。" 世纪前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性策略并不等于低波动。
对此,越来越多管理人在将中性与更低波的产品打包成新的资产方案。世纪前沿介绍,近年公司开创了灵活对冲策略,该策略线以市场中性为基础,将红利优选策略作为基差管理手段之一。其核心在于根据市场关键指标(主要是股指期货基差水平),适时调整市场中性和红利策略的配置比例,力求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捕捉不同市场环境下的收益机会。